16歲前,上海對我幾乎是個不相干的存在。我只知道她是中國的一個直轄市,坐落在長江的入海口處。對于一個16歲的理科高中生來說,確實沒有仔細了解上海的必要。
大學四年,上海對我來說是個另類甚至有些“各色”的地方。得出這種印象可能只有一個原因:班上四個上海籍的同學凡兩人以上在一起,不管場合,只說我們這些北方人聽不懂的上海話。我相信,在那四年里,上海和上海人在我們其他地方的同學眼里,地位和二戰后一直努力脫亞入歐的日本和日本人差不多。細想想上海比日本的地位還差一些,因為日本國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入侵過中國多次,而你上海不過是中國的一個直轄市而已,為什么生活在這里的人不用國語而用別人聽不懂的“鳥語”呢?
自1983年到1997年這十五年,上海對我先是一種折磨,后來漸漸變成了我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先說說來自上海的折磨吧。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了四川成都。從我的故鄉南陽到成都,直到今天為止,鐵路只有每日一趟的直快列車可以直達。不幸的是,這趟列車的擁有者,又是上海鐵路局上海客運段。每年春節前從成都回南陽尚好,因是始發站,即便訂不到臥鋪,我還能擁有一個不和上海的乘客和乘務員發生關系的座位,用不著受氣,用不著擔心和上海人發生摩擦。春節過后返四川,一年一次的折磨就開始了。因為那些年鐵路運力的緊張,中途上車,由車窗爬進便成了家常便飯。由南陽北上到北京、鄭州,我也從窗戶爬進去多次,幾乎每次都能得到已在車上乘客的幫助。但要想在南陽站由車窗爬上由上海開往成都的183次直快列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車已進站,靠月臺這一面的車窗早就被車上的乘客關得嚴嚴實實了。這時候車上坐的乘客,絕大多數是十堰二汽回上海過春節的職工。他們拿出了當年淞滬抗戰的勁頭,抗擊著我們這些中途的非法入侵者。1987年正月十二晚,我剛爬上一個沒來得及關上的窗口,一男一女兩個說著上海話的乘客齊心協力把車窗壓下,幾乎把我當成劉胡蘭一樣攔腰鍘掉。后因送我的人揚言要砸了玻璃上去宰了他們,他們才讓我身首一起滾進了車廂。上車之難,可想而知。即便上了車,你很難讓上海的乘客把可以擠擠坐四個人的椅子,騰出哪怕十公分寬,供你歇歇你已經站得浮腫像是灌了鉛的雙腿。順便指出,春運期間上海局開出的列車,要比其他局開出的列車,少裝兩到三成人。求他們的恩賜徒勞無益,他們會從從容容地取出自己的票對你說:我有票,這票表示在我下車前這位置歸我使用,你想坐只能去找鐵道部。找鐵道部就算了吧。在那十五年里,這趟車的列車員弄壞過我的三個旅行包,因為我的旅行包阻擋了他們推著小車賣東西。我和列車員爭執,他們無一例外叫我去找鐵道部。記得最長的一次,我在183次列車上站了整整十四個小時。近二十次乘坐這趟車,沒有遇到一個說上海話的乘客,把車票規定屬于他的座位勻給我坐過一回。我再舉一例證明上海人的獨特,1993年正月十七,我乘坐西安開往廣州的272次直快由鄭州到廣州,這趟列車嚴重超員,三個人的額定座位上至少坐五個人,沒見持座票的乘客讓我們這些半路上車的人去讓鐵道部給我們找個能坐的地方。
毫無疑問,以上的經歷,讓我對上海和上海人都產生了誤讀,它甚至還影響到了我對海派文化、海派文學的認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都認為海派文化的價值被高估了,包括張愛玲小說的價值。比如,我一直認為上海的石庫門文化作為文化,不過是一般生存層面的東西,無法和北方的四合院文化、蘇州的園林文化相比,它缺少審美的、哲學的、宗教的支撐。
然而,也許是不打不相識吧,十幾年前,我把認識上海,列入了我的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上海設縣已有千年,肯定受過中國古代文化的持久的浸淫。上海開埠也有一百六十年了,雖然她有漫長的租界史,但她畢竟沒有像香港一樣被軟弱的中央政府割讓給哪個列強,成為貨真價實的殖民地。那么,上海為什么會變成與其他中國大都市完全不一樣的上海呢?那么,上海人作為移民,為什么會在并不算太漫長的時間內,變成與上海人祖籍的人完全不一樣的上海人呢?日本人已經進行了數十年的脫亞入歐努力,在文明積淀意義上的得失,暫且不評論,這種努力在物質層面上的成功,卻是顯而易見的。上海,會不會真的能成為開辟中國現代化時代的火車頭呢?這些問題已經糾纏我多年了。
2000年到現在,我已經去過上海N次。實話說,我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也深深地愛上了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看看上海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所創造出的輝煌歷史,看看今日的陸家嘴和外灘,任何一個具備理性精神的人,都會生出探究這塊神奇的土地到底還能發生什么奇跡的沖動。以現代社會的操作規程來衡量,上海和上海人毫無疑問是最接近這個規程的中國的地方和中國人。183次列車上的上海乘客當年那樣對待我和那些中途從窗口爬上列車的行為,是完全符合現代社會規范的。我們這些中途上車的人在車上無立錐之地,責任確實在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鐵道部。上海乘客捍衛的不僅僅是自己應享有的權利,而且捍衛了契約的神圣不可侵犯。而契約確實是建立真正現代社會的基石。
隨著對上海了解的深入,我深深地意識到了上海對于中國的重要。對于上海重要性的理性全面的解析,不是作家的職責,作家也無力承擔這項任務。但是,我還是愿意說一說我心中的上海是多么的重要。我認為,想認識過去兩千年的中國,需要看西安,想認識過去一千年的中國,需要看北京,想認識過去一百年的中國,需要看香港,想認識過去三十年的中國,需要看深圳,要想知道未來兩百年的中國,需要看上海,而且只能看上海。
我堅信事實會證明我的預言的正確。上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上海有一百多年開放的歷史,上海有自己十分輝煌的歷史時期積淀下來的自信,上海有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火車頭的擔承精神,上海有“是中國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的恢弘氣度,她一定能夠成為彪炳千秋的世界名城。中國也必將隨著上海的全面崛起而崛起。
我眼中的上海就是這樣一座承載著十三億中國人未來的希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