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獲得2009年“外交奧斯卡”
就在今年美國奧斯卡獎提名揭曉之前,美國著名國際關系雜志《外交》2月1日在網站上搶先推出了一份2009年“外交奧斯卡”提名名單,供網友進行評選。
“可以說在過去的一年里,在國際外交這個大舞臺上演出的大國間博弈、地區間紛爭確實稱得上是好戲連臺。”《外交》這樣形容從阿富汗山區里的惡戰,到中美兩國的恩怨情仇;從基地組織在也門做大,到海盜在索馬里海岸橫行,其中一幕幕戲劇化的場景比今年奧斯卡電影提名中的《阿凡達》和《拆彈部隊》精彩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這些提名并不是最終結果。《外交》網站開通專門的電子信箱,在2月8日前為廣大網民提供了參與投票的機會。獎項將在奧斯卡頒獎前提前公布。
“外交奧斯卡”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未定。提名理由:鮮有事件能概括過去的一年。
最佳編劇:伊朗大選后的騷亂;美國增兵阿富汗;海地地震,斯里蘭卡“打虎”,巴基斯坦局勢。提名理由:間諜、不同政見者、背叛、真相,全齊了。
最佳喜劇:美國國會兩黨爭斗;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慘淡收場。英國國會議員“報銷門”事件。提名理由:如果不視其為悲劇,那就是極好的笑料。
最佳浪漫喜劇:英國首相布朗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不斷下降中的英美關系;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鬧緋聞、被打等系列事件。提名理由:布朗一次次提出與奧巴馬會面的要求,而對方卻沒有時間;布朗送給奧巴馬的禮物是稀有的丘吉爾傳記首版,而對方的回禮卻是一套DVD。我們只能說,兩國的特殊關系已經大不如前。
最佳浪漫戲劇: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和俄總理普京的關系。提名理由:不知道這是該歸為喜劇還是戲劇,總之兩人的關系值得注意,過去一年中兩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眼前。
最佳動作片:美國特種部隊成功營救被索馬里海盜劫持的船長。提名理由:在為期5天的營救行動后,美軍最終擊斃了三名海盜,并將所有船員安全解救。
最佳特效:朝鮮發射導彈試驗。提名理由:導彈準確地命中了目標一一太平洋。
最佳導演: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外交活動。提名理由:薩科齊可算得上是外交活動中的“旋轉舞者”。
最佳男主角: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提名理由:很少有國家領導人定期在電視節目中亮相,查韋斯則是個例外。他自上臺以來,每周都要出現在電視直播脫口秀節目《你好,總統》中。
最佳女主角: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提名理由:過去一年里,很少有女性領導人的影響力能夠超過昂山素季。當然,希拉里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
最佳女配角:布呂尼。提名理由:雖然獲提名,但也被質疑是否是薩科齊的最佳伴侶。
最佳男配角:洪都拉斯遭驅逐的總統塞拉亞。提名理由:在過去整整一年里,他的故事里寫滿了別人的利益。
終身成就獎: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提名理由:他們都是現今世界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領導人。
社會凝聚力,同情背后的殘忍
《經濟學家》雜志1月28日發表文章稱,社會凝聚力已成為歐洲回避進行必要改革的借口。
社會凝聚力是所有體面歐洲人都能認可的價值觀之一,它包括減少社會沖突和減少不平等現象。有些國家確實做到了讓社會和諧和經濟改革聯姻,德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在過去十年中,由于經營管理得當以及工會的幫助,德國不僅成功控制了公共部門,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勞動市場,還抑制了失業現象,重獲了競爭力。然而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左右翼政客重復談論著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性,于是維護社會凝聚力成了他們回避改革的借口,其結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比如,在希臘,喬治·帕潘德里歐領導下的高壓政府就以社會凝聚力為由,避免在迫在眉睫的財政緊縮計劃中要求公共部門削減過多的開支。西班牙的社會黨首相薩帕特羅也對社會凝聚力大加吹噓,以此證明《勞動力市場法》繼續維持的合理性——在現在《勞動力市場法》的規定下,解雇永久雇員的代價相當昂貴。意大利的右翼政府在總理貝盧斯科尼的領導下,由于擔心反抗和罷工,也同樣不愿廢除有關小企業和服務業那些累贅的規定。瑞典中偏右的首相賴因費爾特也唯恐讓人們發現他在攻擊本國慷慨的社會模式,削減補貼、工資和養老金。甚至連法國總統薩科齊也不愿損壞社會凝聚力,他正努力推動勞動力市場、養老金和福利改革。
從以上可以看出兩種令人擔憂的普遍現象:第一種就是人們正在濫用對社會凝聚力的自然渴望以證明保護“局內人”的合理性——局內人指那些擁有終身工作者、工會成員或者是特權行業的職員。然而保護局內人的代價基本上都由“局外人”承擔了——未就業者和只有臨時工作的人,尤其是青年和移民。從長遠看,這種做法會危害每一個人。
第二種就是社會凝聚力已成為為公共部門特權和補貼辯護的理由。整個歐洲,在經濟衰退期問,由于雇主為資金所困,許多私企員工的工資、養老金以及其他福利都被凍結了。然而大多數政府,甚至包括英國政府,都不愿對公共部門采取類似的措施。這導致了兩個后果:其一,政府給公共部門的支出在GDP中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從而進一步導致政府加重征稅。其二就是公共部門的工資和福利會像某一被溺愛的社會階級擴大其特權一樣,一路飆升。

意大利和西班牙可以學習德國在不引發沖突的情況下改革的方法。但是這一招恐怕不適用于希臘等國。然而,所有歐洲國家政府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許多以社會凝聚力為名受到人們擁護的政策實際并沒有宣揚同情,反對殘酷。相反,這些政策鼓勵減少開支,加深分歧,因此也威脅著他們假惺惺維護的和諧。
中國領跑全球清潔能源競賽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正在領跑全球清潔能源競賽。去年,中國超越競爭對手丹麥、德國、西班牙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渦輪機生產國;過去兩年里,中國還超越西方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生產國。同時中國也在大力投建核反應堆及最高效的燃煤電廠。
奧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報告中警示美國工業界說,美國能源產業已經落后于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國。 “這些朝陽產業在發展的同時還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我不能接受被他國搶占先機,我知道你們也不能接受。”他對美國國會如是說。
中國市場發展迅速,跨國企業見機紛紛在中國投建應用尖端技術的大型工廠。丹麥維斯塔斯(Vestas)公司最近剛在中國東北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風力渦輪機制造中心,并轉讓了最新電控設備和發電機的搭建技術。
據有政府背景的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透露,可再生能源產業給中國帶來的就業機會迅速增長,在2008年達到112萬人,以每年10萬人的年均速度遞增。
然而,可再生能源產業給中國環境帶來的益處可能遠不及其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實惠。中國的總發電量將在2012年超過美國——但新增發電量大多將仍以煤為原料。
中國計劃到2020年,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將占到總發電量的8%。而目前這個比例在中國和美國都只有不到4%。到2020年,燃煤發電仍然占2/3,余下部分則為核電及水電。
中國正積極尋求能源設備出口的主導地位,其優勢就在于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力設備市場。政府斥巨資升級國家電網,僅在2009年一年投入就達到450億美元。國有銀行為此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
中國的高層領導都高度重視能源政策:政府成立了國家能源委員會,這是由國務院各部委領導組成的“超級部委”,由溫家寶總理出任主任。相關管理部門已經出臺政令,要求各發電企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為鼓勵消費者使用太陽能板或太陽能熱水器,政府發放了可觀補貼,這一舉措卓見成效,在中國掀起了安裝太陽能設備的熱潮。
中國最大的優勢應當是國內對電的巨大需求量,這一需求每年增加15%。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為滿足未來十年的需求,中國需要增加的發電量將近是美國的九倍。
就很多工業來說,美國都習慣自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但就電力設備市場來說,中國令美國相形見絀,即使美國市場再成熟一些也是如此。隨著大規模生產的展開,中國生產商也會享受到隨之而來的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
隨著價格下跌,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工業正在逐步加大海外設備銷售的力度,但同時西方企業也認為競爭并不公平,抱怨連連。去年11月,一中國企業為德克薩斯的一個風電場供應風力渦輪機達成協議后,美國國會當即有人叫停聯邦進口設備支出。
“每個國家,包括美國和西歐國家,都希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變得低廉,”中國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副主任馬玲娟說,“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了低成本,但同時也受到世界各國的詰難。”
全球經濟前景并不樂觀
2010年1月,聯合國發布了《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2010年全球經濟復蘇的力度仍將不夠強勁,就業前景依然暗淡,通貨膨脹將保持在低水平。報告說,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但復蘇并不平衡,持續增長的條件仍然很脆弱。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信貸狀況仍然緊張,許多主要金融機構需要繼續降低金融杠桿率及調整資產負債表。許多國家的內需回升還只是初步的,遠沒有達到自我維持的程度。經濟復蘇大部分是由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強大的財政刺激支撐,以及全球庫存的周期調整作用。不少國家消費和投資需求依然疲軟,失業率繼續上升,產能大量過剩。
世界生產總值(WGP)估計在2009年下降2.2%,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經濟第一次整體衰退。假設世界范圍內政策支持不變,預計2010年會有2.4%的溫和增長。據此分析,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在三年內少增長了七個百分點。
在發達國家,失業率持續上升,居民在危機期間遭受巨大財富損失后需要調整債務、企業不愿投資、生產能力利用率低和信貸供應依然緊張都造成消費和投資需求的疲軟。此外,政策刺激和庫存周期調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減弱。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預計在短期內不會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在2009年下降3.5%之后,預計于2010年增長1.3%。
預計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將增長5.3%,但仍將低于危機前每年7%以上的增長速度。一些發展中經濟體比其它經濟體更早反彈。財政刺激和國際貿易中工業制成品的復蘇促進了亞洲經濟的增長。轉型期經濟體預計將從2009年的急劇下降(6.5%)中好轉,但在2010年的增長仍然將非常微弱,預計只有1.6%。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增長仍然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國際初級商品價格和國際資本流。這些條件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有所改善,但進一步的改善極大程度依賴發達國家的復蘇力度。2010年國際貿易和金融狀況仍將充滿挑戰,這將特別影響到低收入國家。雖然各國的具體條件不同,但全球危機影響了投資,因而影響了不少經濟的增長潛力。最不發達國家(LDCs)在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將低于危機之前幾年的較強勁增長。
經濟去國家化勢在必行
經濟學家姚洋近期撰文指出,經濟去國家化勢在必行。文章說,過去幾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政府直接介入經濟活動大有回潮之勢。
對于一些人來說,政府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無害,而且有利,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似乎支持了他們的觀點。計算表明,政府經濟刺激方案的貢獻至少為3,25個百分點,但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成就背后的故事,我們也許就不會那么樂觀了。大量經濟刺激投資由政府完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見效快。但時間越長,它的壞處也將越明顯。
在短期內,大量政府投資有兩個壞處:一是擠出民間投資。政府投資主要來自銀行貸款,中小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很難。盡管政府投資的一部分會轉化為對民營企業產品的需求,但這不足以彌補民營企業在資金源頭上的劣勢,二是增加了壞賬風險。新一輪的政府投資,恐怕又會產生大量的壞賬,大部分壞賬最終還是要讓老百姓買單,我們對此要警惕。
長期來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介入將產生更嚴重的后果。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一條成功經驗是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中國財政分權的正面作用應該得到肯定,但如果每個城市都變成了“XX市有限責任公司”,其結果肯定非常糟糕。
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大量的經常項目順差、消費占GDP的比例下降以及勞動者及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下降。導致失衡的原因很多,其中政府對經濟活動的過多參與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政府是一個生產型政府。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例約為24%,而政府儲蓄(主要是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為10%,即政府把42%的收入用于投資。相比之下,其他它國家政府資本支出比例很少有超過10%的。如果政府把投資比例降到政府收入的10%,再把多出來的錢用到老百姓身上,則不僅居民收入上升,而且消費占GDP的比例也會上升。
政府的商業化傾向決定了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因此地方政府紛紛壓低土地價格,給投資者各種優惠來補償,投資必須能夠帶來GDP和稅收的高增長。地方政府因此青睞高資本密集度的投資,而排斥勞動力密集的投資。當前,結構調整被許多地方政府和學者片面地理解為產業升級,但相對于我們的發展階段,我們的產業升級已經過度了。這里無意否定產業升級,但資本密集度提高的一個后果是犧牲就業增長,導致勞動者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的下降。
作為應急措施,擴大政府投資情有可原,但如果“國進”最終以“民退”為代價,我們就要有足夠的警惕。當前,一些國有企業或融資平臺的效益還能看得過去,是因為它們有政府在背后支持或享有行業壟斷地位,而它們所造成的效率損失和經濟結構扭曲被暫時遮蔽了。
(責編 閻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