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國外貿制造公司于2004年研發兩款1 500瓦電動摩托車,投入生產后,該公司在互聯網上做7產品廣告。一家奧地利公司看到此廣告后,與這家中國公司取得聯系,并且向他們訂購幾輛摩托車。通過試用,奧地利公司覺得該產品性能良好,價格低廉,遂向中國公司表示愿意合作,將中國生產的電動摩托車批量銷往歐盟。雙方開始合作前,奧地利公司要求中國公司簽訂一份合同,約定奧地利公司是生產商,提供技術資料,且負責產品在歐盟申請認證,中國公司負責生產。在歐盟申請認證時,奧地利公司要求中國公司提供7兩款1 500瓦電動摩托車的設計圖紙和相關技術資料。隨后,奧地利公司以自己的名義把中國公司的設計圖紙在德國進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并獲得專利授權。
在雙方合作的5年中,中國公司產品的銷售量不斷增加。2008年,中國公司決定參加德國科隆國際摩托車展,并且在展會上展出了賣給奧地利公司的兩款摩托車。但是,展會剛剛開始,出乎中國公司意料,奧地利公司竟在德國科隆中級法院申請訴前臨時禁令。奧地利公司申請書的法律依據是歐盟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條第9款的反仿冒條款,此款要求權利人必須是生產商,這一點也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針對奧地利公司的申請,中國公司對訴前臨時禁令提出復議。
奧地利公司在臨時禁令的申請書上宣誓聲明,這兩款電動摩托車的所有技術和設計都是其提供的。中國公司在復議宣誓聲明中稱,這兩款車是他們自己研發生產的,與奧地利公司沒有關系。作為證據,中國公司提供了其在中國申請的外觀設計證書,還有中國零配件生產商提供的宣誓聲明,聲明相關零配件與奧地利公司沒有任何關系。庭審時法官釋明,在臨時禁令復議程序中,因為合作開始時雙方簽訂的那份合同,合同內容顯示奧地利公司是生產商;中方的宣誓聲明內容與合同完全相反,所以要求中國公司提供其他相關證據以證明其宣誓聲明的內容。由于中國公司不能提供否定合作合同的證據,德國科隆中級法院認為,中國公司在此前所訂立的合同中已經承認奧地利公司是生產商,奧地利公司申請臨時禁令合理,中國公司必須承扭相應法律后果,停止展出行為。中國公司對科隆中級法院的復議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科隆高級法院在開庭審理后,推翻一審判決,撤銷科隆中級法院訴前臨時禁令。
田樹啟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案例評析
及時應對“訴前臨時禁令”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隨之而來的針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越來越多。出國參展是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然而,中國企業出國參展的頻率越來越高,參展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尤其在知識產權方面,從最早DVD專利池收取專利費開始,到2008年巴黎國際醫藥展中國參展人員因涉嫌專利侵權被帶走調查,再到2009年華旗公司和紐曼公司的MP3產品因涉嫌侵犯意大利SISVEL公司專利,在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的展臺遭到德國海關查抄,中國產品的知識產權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上述案例中,科隆中級法院以單一合同為證據,核準奧地利公司訴前臨時禁令,對中國公司而言是一個打擊。針對訴前臨時禁令本身的復議,德國法律上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所以,如果參展商已經收到了臨時禁令,也不必著急,可以從容地召開企業內部會議,考慮是不是要委托當地律師通過法律程序應對訴前臨時禁令。另一方面,訴前臨時禁令大多數要求被申請人“停止侵權”,也就是說,申請人要求被申請人停止使用其商標或專利等,所以訴前臨時禁令的效果維持時間較長。只要被申請人不提起復議,法院不會主動修改甚至撤消臨時禁令,而只要臨時禁令未撤銷,禁令中的裁決就得一直遵守下去。所以,雖然原則上被申請人可以不在當次展會提起復議,但是還想在下一次展會上展出相關產品的話,最好及時提起復議。目前,中國企業在境外參展時收到外國企業申請的臨時禁令之后,很多都采取回避的態度。從法律角度講,歐盟反仿冒條款在修改之后是否仍然適用,展會當地中級法院發出的訴前臨時禁令是否能經得起高級法院的審查,都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不理不睬的后果將是被永久地禁止參展。
從發生費用的角度講,在德國,敗訴一方要承擔所有法律規定的合理訴訟費用。如果在收到訴前臨時禁令之后,及時委托當地律師采取必要措施,就可以把費用控制在最小范圍。如果不理不睬,拖到法院下達缺席判決,被告需要支付的費用可以增加到原來的2~3倍,再加上將所有法律文件遞送到中國的翻譯費,最后被告需要支付的費用,很有可能是及時委托律師采取措施的費用的3~4倍甚至更高。
為自己研發的新產品及時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貼牌加工的形式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最初,中國企業沒有自己的設計和技術,主要靠國外的委托方提供。·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已經具備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在與國外定做人或委托人的合作中,許多中國企業能夠提供自己的設計和技術,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意識淡薄,為了獲得訂單往往把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拱手相讓。近年,歐洲銷售商將中國外貿企業研發的新產品作為自己的外觀設計申請專利的情況時有發生。
中國外貿企業應當及時在產品銷售目的國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在德國展會上,很多中國展商遇到的法律糾紛是因涉嫌侵犯外觀設計專利引起的,而因涉嫌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而下達的訴前臨時禁令的案例要少得多。其原因在于,訴前臨時禁令的特點就是快,特別是在展會期間,法院必須在很短時間內下達臨時禁令。因此,對于比較復雜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而言,法院很難在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之內作出清晰的判斷而下達臨時禁令。但作為保護對象的產品形狀和顏色等外觀設計專利,因比較直觀,很容易判斷是否涉嫌侵權,中國企業很容易遭遇訴前臨時禁令。
相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無論從費用還是時間成本上講,外觀設計的申請都要簡單得多。一般來說,申請歐盟外觀設計,從遞交申請到被授權,只需要l~2個月時間,且申請成功的歐盟外觀設計可以適用于所有歐盟成員國。在歐盟一旦外觀設計專利被授權,根據德國和歐盟外觀設計法規定,獲得外觀設計的權利人可以禁止第三者使用,可隊要求第三者賠償非法使用而造成的損失。
律師提示
詳細了解合同內容
有些中國企業負責人不懂英文,也不具有國際貿易法常識,認為簽了合同就能拿到訂單。因此,專業法律服務對中國企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與外方長期合作的合同,中國企業應該事先通過專業律師審查,將每項條款可能帶來的后果進行論證,必要時與外方談判,對合同條款進行修改。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本案中國公司一審復議時遭遇的情況。
應當重視外觀設計專利的價值
本案中,中國公司如果將自己研發出的新產品在歐盟申請專利,就不會因為歐盟反不正當競爭條款陷入尷尬境地。中國企業應該及時在新產品銷售目的國申請專利,因為一旦中國企業要自己開發歐洲市場,那么過去的合作伙伴就會變成競爭對手。本案中的中國公司最初也是將自己研發出的外觀設計圖紙和技術免費交給其歐洲合作伙伴使用,并且還為其免費提供模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深刻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