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介紹“農民田間學校”的原理、特點及在天津市的開辦情況,探討了該培訓模式在設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設施農業;農民田間學校;農業技術推廣;天津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1.044
Applica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to Popularize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YE Shao-feng, ZHANG Zhu-hua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Tianjin, Tianjin 300061, China)
Abstract: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tua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in Tianjin we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opularize protected agricultur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farmer field schoo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Tianjin
200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徹底改變農業設施陳舊簡陋的局面。經多方努力,天津市設施農業建設進入了高標準、快速發展的時期,全市12個涉農區縣已建成多個種植業設施生產基地。隨著大批高標準、配套齊全的設施農業園區的建成,許多初次接設施栽培的農民急需完整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然而,傳統的農民培訓主要為專題講座形式,覆蓋范圍窄,一場講座很難同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的問題,因此,以培養農民綜合能力為主的新型培訓模式“農民田間學校”應運而生。
1“農民田間學校”概述
“農民田間學校”(Farmer field school,FFS)是一種以農民需求為重、以培養農民能力為先、以田間為課堂的新型培訓模式。“農民田間學校”鼓勵農民親身參與調查、分析、討論和解決生產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這種培訓模式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并于1994年引入中國。近年來,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倡導和支持下,全國各地農民田間學校不斷發展。截止目前,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廣東、北京等省市已先后開辦水稻、棉花和蔬菜等作物的農民田間學校3萬多間,培養了數十萬技術好、實踐能力強的農民專家。天津市也正在引進這種培訓模式,并已試開辦了兩期“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農民50余人。
天津市現已成功開辦了2期蔬菜“農民田間學校”,分別是2008年9月在寧河縣岳龍鎮開辦的“小閆村設施蔬菜農民田間學校”和2009年9月在寶坻區林亭口鎮開辦的“車轅軸村大蔥農民田間學校”。課程分別選定溫室番茄和露地大蔥為“目標作物”,課程內容涉及植保、栽培技術、水肥管理和“蔬菜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等。兩期培訓分別開展了6次課程,共有50名學員參加。
培訓過程中,學員對這種新型的培訓方式很有興趣,平均出勤率在90%以上,而且課堂互動性很好,學員基本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并且將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對比培訓前后學員的測試成績,均普遍提高。同時,通過參與課堂匯報和團隊活動,學員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有顯著提高,并且更愿意與其它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2“農民田間學校”的主要特點
2.1“農民田間學校”的教學目標
“農民田間學校”的總體目標是提高農民素質和科學種植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培養有知識、懂技術,能獨立解決生產問題的農民專家。同時,要求經過學習的農民將自己學到的農技知識以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農民。
2.2“農民田間學校”的教學方式
“農民田間學校”是一種自下而上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與傳統 “灌輸式”培訓不同的是它運用啟發式、互動式、參與式的培訓方式,鼓勵學員親身參與調查、討論和匯報等活動,讓學員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信心并提高表達能力。
課程設有3種試驗田,即“綜合防治田”、“常規防治田”和“對照田”。通過親身參與試驗,學員們可以體會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理念的真正含義。在這種“感知”式的學習中,知識將更容易內化、保留,并在訓練結束以后能直接運用。
帶領學員學習的輔導員并不使用宣講式的教學,而是圍繞農民學員設計問題、組織活動,鼓勵和激發農民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訂解決方案并完成實施。簡單地說,輔導員的職責是培養農民發現、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怎么做。
2.3“農民田間學校”的課程安排及主要內容
“農民田間學校”的課程每周1次,每期需要選定1個“目標作物”,開班前根據 “目標作物”從播種到收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制定詳細的課程表。內容主要有農田生態系統調查、專題討論、試驗和團隊建設等。輔導員引導學員從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種類和發生特點、水肥和長勢方面展開調查,加深學員對田間生態環境的感性認識,了解作物健康狀況與環境因子的關系,針對突出問題,開設專題討論制定對策。適時在課程中安排小實驗,以增加學員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主動探索先進技術。通過團隊建設活動和小游戲,增進學員之間的友誼、培養團結協作精神,為將來共同解決生產難題、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社營造良好的感情基礎。
3“農民田間學校”在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3.1問題
目前,“農民田間學校”的推廣還有幾點限制因素。首先,由于農民已習慣于講座式教學,希望能立即解決問題,因此沒有發揮出積極的探索精神;其次,“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剛剛登陸天津,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專項資金的支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立任何相關機構,推廣力度比較小,影響力較低;此外,目前天津市“農民田間學校”專職輔導員數量有限,且輔導員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
3.2對策
(1)通過宣傳和展示培訓成果,爭取相關部門的重視,從而獲得專項資金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2)調配專業技術人員,建立天津市“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人才庫,并成立專項工作辦公室,盡快地將這種新型農民培訓模式推廣開來。
(3)加強輔導員培訓工作,全面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楊普云.農民田間學校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8.
[2] 樸永范,陳志群.農民田間學校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4.
[3] 楊普云.建立以農民為中心的社區IPM體系[J].中國植保導刊,2006,26(6):53-54.
[4] 張巨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的經濟分析[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