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基本態勢、潛在優勢和主要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制定中長期規劃、完善補貼政策、加快農民組織化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打造設施農業品牌等可操作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設施農業;天津;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1.006
Countermeasur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Facilities Agriculture in Tianjin
GONG Qian-wen, SUN Guo-xing
(Tianjin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fundamental situation, lurking advantage and main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working out mid-long range plans, completing policies, promoting farmers organization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king brand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acilities agriculture; Tianjin; countermeasures
1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1基本態勢
1.1.1政府、企業、農戶投入設施農業建設的意識不斷增強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形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已經在天津市各級政府達成共識。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多個文件,都旨在推進天津市設施農業建設。從企業層面來看,天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加大投資設施農業建設,尤其是設施農業園區建設,起到了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而農戶也逐步意識到經營設施農業是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徑,積極關注并參與到設施農業經營中來,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投資、農民經營”的生動局面。
1.1.2設施農業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張天津設施農業生產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末期隨著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實施,加大了種植結構調整力度,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得到迅猛發展。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設施生產種類由單純的蔬菜逐漸擴大到食用菌、花卉、果樹等園藝產品。據最新官方統計資料,到2006年底,天津的設施農業生產面積已達到21 866.67 hm2,其中,設施蔬菜面積21 153.33 hm2,食用菌273.33 hm2,花卉40 hm2,果樹440 hm2。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8年底,天津市的設施農業生產面積猛漲到3萬hm2,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2.8萬hm2,食用菌560 hm2。天津市的設施農業生產呈現出一年四季多茬次周年生產、多品種、多形式相互結合的生產格局。
1.1.3設施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高檔設施比重增大 天津市在園藝設施方面,可分為3種類型,即:溫室(簡易溫室、第一代節能日光溫室和第二代節能日光溫室)、連棟溫室(包括智能化溫室)、塑料大棚和塑料中小棚。天津2006年底設施園藝的主要類型構成中,溫室面積只有7 446.67 hm2,占總面積的34%;塑料大棚有4 566.67 hm2,塑料中小棚9 846.67 hm2,二者合計占設施農業總面積的66%。近兩年,天津市大力發展節能日光溫室、智能溫室和連棟溫室,使天津市高檔次設施比重增大,設施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1.1.4設施農業生產效益顯著,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調查表明,塑料中棚以復合材料為骨架,造價7 000~8 000元/667 m2左右,年效益在7 000~8 000元/667 m2,當年就能收回成本并見效;塑料大棚造價在1萬元/667 m2以下,年效益7 000~10 000元/667 m2;簡易溫室造價約為6 000元~10 000元,年效益10 000元/667 m2左右。綜合計算,種植業設施生產平均效益為7 820元/667 m2,平均投入2 263元/667 m2,其收益是種糧收益的26倍。2006年,天津市377萬農民人均收入7 942元,人均可從設施種植中獲得收益682元??梢?,設施農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1.2潛在優勢
1.2.1設施農業發展的資本積累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天津市農業投入大幅增加。2007年,天津市財政支農資金達到26.8億元,占財政年總支出的3.2%;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天津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04.9萬kW;農村居民家庭戶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為11 724元。同時,農民年收入剩余額越來越大,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剩余額(人均年收入-人均年支出)為4 643元,比2006年的4 113元高530元,這說明,農民的設施農業生產潛在投資能力顯著增強。
1.2.2設施農業發展的市場優勢天津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市場優勢明顯。首先,在本地市場,天津目前常住人口為1 115萬,以蔬菜為例,按年人均消費150 kg計算,年消費總量達167.25萬t,占全市蔬菜生產總量的53%。隨著11個新城和30個中心鎮建設的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對蔬菜、水果、花卉等需求量將持續增加。其次,在周邊市場,天津市設施園藝產品對外多主要銷往北京和東北地區,北京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更注重農業休閑觀光功能的拓展,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和觀賞服務性,這為天津設施園藝產品擴大在北京的銷售量創造了良好條件。而東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但是,其設施園藝產品生產由于受氣候、資源等條件的限制遠遠無法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尤其是錯季供給能力更為不足。相關資料表明,2007年東北地區僅對蔬菜的市場缺口就高達1 000萬t以上,這為天津市設施農產品擴大在東北地區的銷售提供了廣闊市場。再次,天津擁有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港,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通過天津口岸對日本蔬菜出口總值達17.14億美元,可見,天津市設施農產品出口也具有廣闊前景。
1.2.3設施農業發展的科技優勢天津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日益完善,科技資源優勢突出。(1)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全市建成蔬菜育種技術、農產品保鮮技術、現代畜牧技術、現代漁業技術、食品加工技術、花卉技術等一批工程中心及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鹽堿地綠化技術研究中心、設施農業技術工程中心正在積極組建。(2)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日益健全?;鶎愚r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穩步推進,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專家大院、農村信息化工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成為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笆濉币詠恚旖蚴泄踩〉棉r業科技成果800多項,其中15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及市科技獎勵,尤其在蔬菜新品種選育、黃瓜單倍體育種、農產品保鮮加工技術、魚病防治、生豬育種、動物胚胎移植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國領先水平的成果,為天津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1.2.4設施農業發展的政策優勢農業和農村問題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自2004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制定了推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措施,成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行動綱領。2008年農業部出臺《關于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天津市委、市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文件落實國家和天津市強農惠農政策,如《<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市農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出臺《天津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管理辦法》、《天津市種植業設施建設管理辦法》,為天津市在農業補貼、農民培訓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提供依據,使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政策環境更為優越。
1.3主要問題
1.3.1農民自發投入設施農業建設比重小,缺乏主動性從目前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來看,設施農業建設主體仍是政府和企業。截至2008年底,天津市已先后累計投資建設各類種養小區5 000余個,園區化、小區化已成為設施農業主要生產格局。顯然,設施農業園區、養殖小區不可能是由農民投資興建的,一般由區、鎮、村三級投入。農民更多的是設施農業經營者,這種設施建設與設施經營相脫節,極容易導致農民“棄種”而造成巨大浪費。
1.3.2設施農產品品牌營銷意識不強,高端市場占有率較低與一般農產品市場相比,超市以其良好的購物環境、齊全的商品種類和較高的準入門檻而被人們稱之為高端市場。但調查發現,在天津主要超市經營的數百種上架農產品中,本地生產的產品數量較少,在主要超市的市場份額中所占比例不到20%,有些甚至低于5%。在獲得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中,能夠進入天津各大超市的數量也極為有限。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1)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把培植和創造自有農產品品牌上升為政府的戰略來執行,忽視了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地農產品品牌的培植;(2)大型超市對農副產品進入的門檻設置較高,而農戶或地方企業的“小農意識”又根深蒂固,滿足于小產小銷,導致雙方之間在品牌農業經營方面出現脫節。
1.3.3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缺乏經營高水平設施農業能力天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幾乎占到了60%,高中及中專學歷的農民比重分別比京滬低10.47%和8.11%,而大專以上的農民僅占1.81%。天津農村教育水平低于京滬兩地的事實表明,天津市農民的科技培訓還有待進一步強化以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此外,2007年末天津的農業技術人員為3 075人,雖多于上海,但明顯低于北京。
1.3.4設施農業建設補貼額度偏低,實現形式單一天津的財政補貼標準相對較低,對新建節能日光溫室補助0.7萬元/667 m2,比北京低0.8萬元/667 m2;對新建鋼骨架大棚僅補貼0.25萬元/667 m2,僅為北京財政補貼標準的50%。同時,從補貼實現形式來看,天津市設施農業補貼主要集中在對設施建設的補貼,補貼政策實現形式過于單一,容易發生農民“建而不種”等套取財政補貼現象。
2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2.1加快制定設施農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調整設施農業建設步伐
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高效、高產、生態的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資源的硬約束,是解決人地矛盾、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必然選擇。但是,設施農業受到勞動力素質和市場容量的制約,如勞動力素質越低,其面臨的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越大;在一定時期內,區域市場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一定時期內,市場容量的相對剛性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長期性決定了設施農業發展規模的邊界,不是發展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個合理邊界。因此,天津市需要重點考慮設施農業發展的人力、物力和市場需求等影響因素,加快制定設施農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明確遠景目標和近期目標,調整設施農業建設步伐,使天津市設施農業建設穩步、健康發展。
2.2完善設施農業建設補貼政策,用足用好政府補貼
設施農業建設補貼無疑對提高農民投資設施農業積極性,快速增加天津市設施農業種植面積起到重要作用。從目前天津市設施農業建設補貼現狀來看,補貼主要集中在對設施建設的補貼,包括現金補貼和建設物質(水泥、鋼材等)補貼,但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建而不種”現象會時常發生。顯然,這種投資設施農業主要是為了得到財政補貼,是一種明顯的政策投機行為。導致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天津市設施農業建設補貼政策實現形式過于單一,如果把設施農業建設財政補貼分散到設施建設、技能培訓、生產資料購買等等多個環節中去,會有效遏制政策投機行為發生。
2.3加快農民組織化建設,提升農戶經營設施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1)強化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市場導向下,推進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開拓、科技創新、資金融通、資產整合等現代管理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與市場的銜接和對基地與農戶的帶動,將設施生產理念貫穿到普通農民心中,逐步引導農民自主投資設施農業。(2)引導農民注冊成立或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注冊成立或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升農戶經營設施農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截止到2007年9月,全市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36個,但從實際調研來看,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有限,多為提供單項服務。因此,政府要加大宣傳引導,規范合作組織經營,達到統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服務水平。
2.4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為設施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1)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供設施農業生產的基礎支撐。配套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水、電、路。從實際調查來看,天津市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尤其是新建農業園區,配套設施都較為齊全,能夠滿足設施農業生產需要。但是對于農戶自行投資的設施,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因此,要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加快實施“測土配方”工程,降低設施農業生產成本。設施農業生產中,化肥使用量逐年上升,不僅造成土壤質量下降,還提高了生產成本,因此,要通過開展“測土配方”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新、老棚室的土壤養分狀況,為棚室的科學施肥奠定了可靠的基礎。(3)農業新技術供給,滿足農戶技術需求。天津市目前正處在由傳統農業生產逐步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階段,但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農業生產中的科技投入,對于農民來說,設施農業也是“高科技”產業。因此,要通過派技術員、培訓農民、提供新品種等形式向農民提供新技術,滿足農民經營設施農業的技術需求。
2.5扎實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和市場意識
在設施農業經營中,農民技能水平和市場意識直接關系到設施農業經營能否持續,農民增收效果是否明顯。天津市在總結“351”工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積極籌備開展農民素質提高工程,這為天津市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供了新的機會。設施種養殖,尤其是新品種的種養殖,專業性較強,對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天津市在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農民素質提高工程”的契機,加快天津市農民經營設施農業的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設施生產技術培訓、設施管理知識培訓以及設施農產品的市場營銷技能培訓。培養對象應以農村優秀中青年為主,采用集中教學、現場指導和網絡答疑等方式,以提高實用技能運用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加快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國家政策、立足農村實際、善于駕馭市場的設施農業經營人才。
2.6發掘特色資源打造設施農業品牌,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帶動戰略
天津農業資源類型多樣,憑借良好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天然成就了許多特色性的農產品。如薊縣盤山柿子、寶坻三辣、武清梅廠葡萄、寧河趙學西紅柿、靜海金絲小棗、東麗高檔花卉、西青沙窩羅卜、津南實心芹、北辰大張莊鎮太陽杏、塘沽海珍品、漢沽茶淀玫瑰香葡萄、大港冬棗等等,均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特色產品并具有品牌效應。因此,要深入調查、充分研究、認真規劃、科學評估和深層發掘天津市的各類特色農業資源,選擇一些發展潛力明顯、生產數量較大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各種措施,使之快速成長為名牌產品,進而通過品牌產品的市場帶動戰略,將天津的品牌設施農業推上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致謝: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的劉欣宇、陳鵬、張明亮等同志也參與了課題組開展的問卷調查,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勞動;北京市大興區農委王麗紅博士參與了課題討論,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N].天津日報,2007-08-07(1).
[2] 劉會想,李瑾,孫國興.天津市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9(4):77-80.
[3]霍文娟,趙恒,尹川,等.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8(6):11-13.
[4] 程愛華.加快推進天津設施農業建設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09(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