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標委的《電摩標準》讓電動自行車“機動”了,該標準的實施將自動改變現有電動車的法律地位,讓電動自行車企業和消費者很是激動;而今,電動自行車的命運依然懸而未決。
這些年流行“被”字訣,什么“被增長”、“被就業”、“被代表”……而今,電動自行車“被機動”了一把。12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下稱《電摩標準》),將于2010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個標準的核心,是將40公斤以上、時速20公里以上的電動車,稱之為輕便電動摩托車或電動摩托車,劃入機動車范疇。這就意味著目前80%以上的電動自行車都搖身一變成為機動車了。這怎么能不讓人激動呢?
這一界定,對生產者意味著必須取得摩托車生產許可才能繼續生產,對消費者意味著必須考得駕照才能繼續駕車上路,而且必須行駛在機動車道上。該標準的實施將自動改變現有電動車的法律地位;一夜之間,1.2億輛電動車變為廢鐵,2000多家生產企業陷于無牌生產的非法境地,500萬工人須另謀出路,至少4000億公民合法財產等同于被當場罰沒,數億人每日享用的生活便利被剝奪,好一番獅豹出沒的叢林景象。
至此,自然不難理解為何電動自行車新標準一出臺,就引發了紛紛揚揚的爭論和吵鬧。這不僅關乎電動自行車行業生死,也涉及到產業市場之爭,更關乎億萬百姓的切身利益。這是一場錯綜復雜的博弈……
電動車行業帶上緊箍咒
對這一新標準的出臺,清華大學教授馬貴龍,這個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電動車第一人”的學者公開表示:“這個區間的劃定,等于是把刀直接架到了2000多家電動自行車企業的頭上。”“標準里面有一個具體的數字:40公斤的質量,而這個數字,就像是在我們家門口緊貼著門起了一堵墻,這堵墻一建起來,我們沒有活路了。”
“我是搞技術的,現在最低配制的電動自行車,應該是36V、10Ah鉛酸電池。按照這個最低配置,整車質量也將遠遠超過40公斤,現在用40公斤這個數字,把我卡住了,我車做不出來了。”馬貴龍表示。
“車架鋼管的管壁不能低于1.2mm,否則不安全,必須用管壁為1.4mm的鋼管。這樣,單純車架的重量就9公斤,電池的重量為17公斤,再加上零配件,低于40公斤的電動自行車做不出來。”愛馬電動自行車董事長張劍對媒體表示。
也就是說,如果這項標準實施,將使2000多家企業失去希望,1.2億電動自行車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將會改變。
從1995年清華大學研制的第一臺輕型電動車出世開始,它獨有的屬性,節能、環保、便捷、價廉,使得它的市場日益擴大,電動自行車生產廠家增加到2000多家。2005年到2008年,全國電動自行車銷量超過9000萬輛。目前,我國擁有1.2億輛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保有量。
有專家預測,輕型電動車產業一直保持80%以上的增長速度,產銷量已經占到全球90%以上。到2010年,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將超過3000萬輛,出口達500萬一600萬輛,并將逐步取代中國農村摩托車市場,向東南亞、南亞國家蔓延。
而一旦《電摩標準》實施,一方面,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按照專家馬貴龍和愛馬董事長張劍的話說,是生產不出來。就算有企業生產出來了,過低的時速難以滿足上班族的要求,而且重量限制在40公斤以內,電池只能做得很小,只夠跑20公里路程,上班一族要頻繁充電,非常不便。這樣,即使目前生產出時速低于20公里,質量小于40公斤的產品也會乏人問津。
那么,電動自行車企業想生產質量大于40公斤、時速高于20公里的產品,必須申請電摩的批件,要求企業必須有8000萬的注冊資金,2個億的固定資產,具備一定的檢測能力,否則不能申請。“事實上,電摩行業現在是限入,不接受新的申請。”張劍表示。
而事實上,在這2000多家電動自行車企業中,能有這個經濟實力的只有20多家,但是由于政策限制,即使有實力也不能從申請這條路上走過去,只能去找其他路子走。
《電摩標準》這把刀,把電動自行車的前路和末路,都給切斷了,而相應的配套措施并沒有出臺。
安全之名,其實難副
仔細分析,電動自行車其實應成為很多城市鼓勵的交通出行方式。環保、節能、低碳,符合未來發展自不必說。電動自行車的消費者,多是從自行車人群分離出來的,所以發展電動自行車并不會增加非機動車數量,因為多一輛電動車,就可能少一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對道路占用量和自行車也差不多,取決于人體的自寬。而相對自行車,由于電動車速度快,在道路停留時間短,反而能減少非機動車道的流量。
電動自行車另一個優勢,是比汽車占用的道路資源小得多,如果能吸引一些計劃更換代步工具的消費者,也能延緩機動車上升的速度。這個標準如果執行,那就會迫使一部分人改變這種環保的出行方式,比如選擇更換汽車,如此只會給城市交通增加新壓力。
前些日子奧巴馬訪華,科技部部長萬鋼將“飛鴿”電動自行車作為禮物,送給奧巴馬。將電動自行車作為國家禮物,無非是因為它的環保節能,符合低碳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既然如此,電動自行車的生產和使用應該大力鼓勵才對,為何會無風興浪呢?
按照國家標準委的說法,《電摩標準》的出臺,是為了整頓交通安全,更好地管理電動摩托車。
但是這個安全之名,在相關專家學者所列數據和事實面前,似乎又顯得無力。
目前城市交通最嚴重的問題,其實是機動車擁堵問題。管理部門將電動自行車的標準限定為“時速20公里”,考慮的無非是行人安全。一直對電動自行車的發展非常關注的何祚庥院士認為這種顧慮完全是多余。因為電動自行車一般做得比較矮,可以兩個腳踩地,不僅兩個腳踩地,而且腳后跟也踩地,不會摔跤。這個意義上講,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比自行車還安全。而下述數據也佐證了何院士的觀點。根據道路安全統計等官方年報,2001年到2007年,電動自行車是非常優異的交通安全指標,它發生的事故95%都是在機動車道上,和摩托車、汽車相撞的,而電動車撞人,造成嚴重事故的概率很低。
事實上,設定如此低的時速,會導致更多的電動自行車走上機動車道,給電動自行車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如今要把他們趕到機動車道,跟所有鋼架子的、越玩越快、越玩越大的汽車進行同路比拼的情況下,對于他們依然被別人撞死似乎沒有什么幫助,而只是加大了他們被撞死的可能性。以人為本,除了以行人為本外,騎電動車的也是人,也應該以他們為本。
中國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和國際接軌”,歐美國家的電動自行車時速規定在30公里左右,多年事實證明是安全的,中國這次為什么就不能和國際接接軌,把時速標準相應提高?
如此分析之后,似乎沒有出臺這樣一個新標準的道理。為什么這個新標準就這么火速出臺了呢?相關人士的分析是:利益!
令人驚訝的是,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作為電動自行車行業的代言者之一,《電摩條件》新國標的制定卻并未征求該協會首席專家的意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自行車協會首席專家馬貴龍公開表示,“電摩新國標是由摩托車行業主導的,作為電動車行業的專家,我并沒有參與該標準的工作。”
《關于電動摩托車標準有關情況的說明》表明,該標準經國家發改委、公安交管等部門同意,根據國家標準制修訂程序,在全國汽車標委會摩托車分會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相關科研單位和專家多年反復論證制定的。也就是說,自行車的廠家是被排除在外的,消費者也基本上是被排除外在的,都沒有話語權,即使到了1.2億的這樣一種保有量,而且還在不斷增長的時候,依然沒有話語權。
上述標準制訂過程的荒謬之處在于,它把攸關一個行業生死存亡的強制性標準的制訂工作,交給了直接與其競爭的另一個行業。
難怪何祚庥院士作此感想,“說穿了就是為了強占市場,完全是摩托車界看中了電動自行車這塊市場很好。我們現在電動自行車按照我了解,一年的產量,出售賣掉的是2500萬輛一年,這么大的數量。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已經是1.2億輛,很大的數字,他們覺得電動自行車的銷路旺盛以后,搶奪了他們的市場,所以借機打壓,我認為說白了就是這個。”
可能的未來
面對企業、協會和消費者的質疑之聲,《電摩標準》的結果會如何發展,央視12月10日的“新聞1+1”中,評論員白巖松對《電摩標準》的結果做出幾種可能推測:
第一個,由于它很難實施,所以基本上形同虛設。為什么呢?曾經有人在網上留言說,以后警察要拿個秤,去量一下究竟超沒超過40公斤。然后要有絕對的鷹眼一樣的判斷標準,它超過了時速沒有,來決定它是在機動車道上行駛合適,還是非機動車道行駛。你這么一看,幾乎警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警察也就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于是導致這么一個國家標準基本上形同虛設,這是第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是,為了強調國家標準的嚴肅性下一道指令,為了保護一些利益也下一道指令,所有各個城市的交警和干警們,要強力地執行這個政策。但是導致民怨沸騰、怨聲載道,最后依然很難實施,最后是在大家巨大的反彈當中要重新的爭議。
第三種可能是,今天討論的熱鬧,過幾天之后你會發現,悄悄地連出臺國標的人都把它束之高閣,掛滿了灰塵。
白巖松先生之所以做出如此預測,我想原因無外乎這樣簡單的事實:如果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只在重量上做文章,這樣的結果只會讓生產者偷工減料,造成電動自行車本身的不安全。只在速度上做文章,過低的時速就好比北京已經發展到了五環外,硬逼著退回三環內,太不現實。
而就在白巖松預測后的第六天,12月1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其官方網站發出《關于電動摩托車相關標準實施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等4項國家標準中,涉及電動輕便摩托車的內容暫緩實施。這一結果,似乎準備印證白巖松先生的第三種推測。
但《電摩標準》只是暫停,它還是懸在生產廠家和消費者頭上的一把劍。希望暫停并不是結局,而只是另一番思索的開始。就像國標委在《關于電動摩托車相關標準實施事項的通知》表述的那樣,標準要求既能夠符合產品在安全、環保和節能等方面法律法規的要求,又能夠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留有空間,更能夠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安全與權益。
若如此,皆大歡喜也!
責編 林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