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平板時代”,本土彩電企業以廉價勞動力成本贏得了彩電的初級市場,而高端市場始終為外資品牌所壟斷。國產品牌屹立于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是相對于外資品牌有著更高的性價比。平板電視歷經幾年的發展后,技術上已日臻成熟,現在“后平板時代”已到來,平板電視核心技術之間正在展開一場速度、成本的博弈。
外資品牌的技術缺位
縱觀如今的中國平板電視市場,互聯網電視、LED電視成為平板彩電市場功能及性能升級換代的主要方向。國產品牌終端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數字化家庭的落實和推進,而互聯網電視正作為數字化家庭的核心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現階段,國內主要彩電企業海信、TCL、創維等紛紛投入到互聯網電視的發展熱潮中,并憑借各具特色的網絡功能實現著差異化的消費服務,期望通過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的轉移,為整體利潤日趨稀薄的國內彩電業注入嶄新的活力元素。而互聯網電視領域,至今外資品牌仍鮮有作為。
同時,作為未來平板電視革新產物的LED電視領域,除了三星、夏普、東芝等少數外資品牌投入,國產品牌仍舊占據市場主導,同時借助在液晶模組等上游領域的拓展,縮小了與外資品牌的技術差距。可以預見,在國產彩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能規模擴大、競爭強度加劇的背景下,國產品牌將贏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國產品牌奪回話語權
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容量將突破1800萬臺,2010年的增速有望超過40%。而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下,外資品牌勢必將中國彩電市場作為最為倚重的發展核心。而目前我們看到的卻是外資品牌一改往昔高端布局戰線,在技術缺位的情況下,采取高中低端產品線上全面布局,回歸價格戰的初級競爭手段來爭取市場份額,與國產品牌的技術創新戰略形成倒掛局面。
同時,外資品牌曾經取得市場份額優勢的原因主要是其對上游液晶面板的控制力,然而隨著創維、康佳完成了在液晶模組、LED背光模組等上游領域的布局,同時據悉,TCL近期已經參與到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項目建設中,本土彩電企業的傳統“短板”已經得到彌補。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平板電視市場銷售額比重,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為6:4,并呈現國產彩電銷售份額逐步上升的趨勢。在新一輪的角逐中外資品牌凸顯了其在性價比與品牌溢價上的雙重缺失。
國產品牌仍需政策利導
初嘗勝利果實的本土彩電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亟需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無論是在美國、歐盟,還是韓國、日本,政府都采取了各種方式推動技術研發。20年前,我國政府實施“彩電國產化”重大工程,通過直接出資或發放銀行貸款的形式投入150億美元,打造出一個完整涵蓋上下游的CRT產業鏈,奠定了彩電工業的根基。在平板彩電升級換代的關鍵時刻,政府亟需發揮支持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據悉,建立一條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起碼需要近二百億的資金支持,這對于本土彩電企業微薄的年利潤來講,實在是望塵莫及,政府的產業、資金支持是確保本土彩電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