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嘗試小說這種創作形式,但并不是一個成功者。《記者》的發表,仍舊不能讓我找到成功者的自信。惟一支撐我接受編輯部的邀請,在這里談創作體會的理由是:我在寫這篇小說時,確實是有一些想法的。
一、關于故事。我相信,看過這篇小說的人,只要身在中國社會,無論他覺得小說寫得好與不好,無論他喜歡不喜歡,起碼他都會承認小說中所描寫的故事很真??梢哉f,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著,現在正在發生著。我只不過是寫了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罷了。這些故事的發生,緣于目前中國社會一個很鮮明的特質:表里不一。價值觀是表里不一的,體制是表里不一的,道德水準是表里不一的……比如我們的學校,告訴孩子們我們國家有好主席(毛主席的睡衣)、好將軍(朱德的扁擔)、好總理(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好叔叔(每天都在做好事的雷鋒),而活生生的事實卻讓孩子們早早地就明白,老師補課并不是無償的,商家的承諾一般是不算數的,街上討飯的可能是假裝的,即使是校門口也是充滿危險的;比如我們的某些企業,那就更不用說了,大門口都刷著“無私奉獻,再創輝煌”的大標語,實際上最熱衷的是往往是偷稅漏稅、偷蝕國有資產……小說中的故事——既要當“喉舌”又要搞有償新聞的報社,與既謀私又要樹立無私形象的企業老板一次失敗的合作,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發生的。
二、關于人物?!队浾摺分械娜宋锘旧隙歼m應表里不一的社會生態。他們都有兩種面孔,在不言而喻的潛規則中游刃有余地變換著兩種面孔,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相安無事。當然,他們當中的人品還是有高下之分的,他們的價值觀和做人的底線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但如果只有這些善用兩種面孔的人物,矛盾沖突就發生不起來。一定要有一個“一根筋”的人物,在關鍵時刻從中“攪局”,逼得別人演不了戲,裝不得假,換不成面孔,這樣才能有故事,周圍人物的變化就可以有意思起來。小說中的女記者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她的出現,把本來可以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破壞了,把本來可以輕輕松松搞定的事情復雜化了,把本來一致的利益陣營分化了,也把本來看上去都差不多的人品分出了高下。女記者不是什么高大全式的人物,也不是社會所極力弘揚的新時期楷模式的人物,但她表現出了一種健康的現代意識,她是最有理由成為社會中堅的普通人。順便說一句,在表里不一的社會生態中,文學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刻畫也容易兩張皮,那就是高大全的身架與市井嘴臉的混搭。
三、關于風格。讀完這篇小說的人可能會有一個感覺:簡單。小說情節簡單,都是職場人都會遇到或者已經遇到過的事情,沒有任何奇異或神秘色彩。小說中的人物和人物關系也很簡單,都是職場上常見的上下級關系、合作關系、朋友關系、情人關系,沒有任何讓人感到刁詭的人際關系。小說的表現手法簡單,塑造人物主要依靠對話,推進情節主要依靠白描,沒有令人驚心動魄、刻骨銘心的渲染??梢哉f,我的創作手法沒有任何新意和奇異。但簡單不等于無味。我認為簡單而有情趣很是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和欣賞的口味。如果把氣勢恢弘、深刻雋永、燦爛奪目的作品比作正裝西服,我更愿意把簡單而有情趣的作品比作T恤。而T恤是最大眾化的服裝,同時也是最時尚的服裝。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T恤并為此努力。我的這種創作審美觀與我的新聞記者職業有關。我的體會,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只有事實沒有自我。它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里、最少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告訴讀者一個完整的事實。這就要求新聞寫作的每一個字都要考慮到要讓讀者的目光多停留一下,否則一切等于白費。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更加地需要極具個性的寫作魅力。我覺得新聞寫作的這個特點完全應該運用到文學創作上來,使文學作品更加具有親和力。其實在許多國家,記者往往也是作家,作家往往曾經當過記者。
四、關于遺憾。我曾經讀過許多令我讀罷久久不能平靜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在我眼前展示了新的人生經歷、新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比較起來,我本人更喜歡讀到這樣的作品。將心比心,十分遺憾,我的這篇作品可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我不能完全推脫給時代對我的影響和壓力,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發現能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