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男女有差別的退休年齡政策。這一政策在建立之初工資水平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對男女退休后養老金的影響極小;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個人賬戶的引入且工資水平增長較快時,這一政策對男女退休后養老金的影響是否如初?通過建立精算模型,定量地分析后提出,選擇適當的時機提高女性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或者實行有彈性的女性退休年齡,亦或是提高退休后基礎養老金指數化調整幅度是切實保障婦女權益的必要舉措。
關鍵詞:養老金;退休年齡;個人賬戶;性別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66-03
引言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男女不同退休年齡的政策。建國初期,我國男性工人和職員退休年齡都是60歲,女性工人和職員退休年齡都是50歲①。1955年底女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年齡提高到了55歲②。1958年,全體“女職員”的退休年齡都從50歲提高到55歲③,“女工人”退休年齡還是50歲。從此,我國男女退休年齡一直是男60歲,女55/50歲,至今未變。
我國原來養老金發放的計發標準是職工的連續工齡。如1958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加革命工作,連續工齡滿20年的,按本人標準工資的75%發給;連續工齡滿15年不滿20年的,按本人標準工資的70%發給;連續工齡滿10年不滿15年的,按本人標準工資的60%發給”。由于男女職工一般都能達到20年的連續工齡,且當時工資增長率非常低,女性早于男性退休對養老金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即使是由于退休年齡早使得女性的工齡較短,比如只有15至20年,女性的養老金與在職時工資水平相同的男性相比高達93.3%(70%/75%);再比如只有10年,亦與相同工資水平的男性相比達到了80%。所以,當時男女差別退休年齡并沒有引起注意,也沒有產生異議。隨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完善、個人賬戶的引入、工資增長率的增大,由現行政策規定男女不同退休年齡所導致的性別利益問題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現行制度下,女性先于男性退休究竟是使男女退休后養老金差距較就業時工資差距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若是擴大了,有差別的退休年齡就造成了女性權益的受損,那么受損程度有多大呢?若是縮小了,是否會造成女性越來越早的退休呢?
一般來說,男女養老金水平的差別是其就業模式差異的結果,是就業時工資差距在退休后的延續。但養老保險制度又具有調劑收入再分配功能,導致養老金的相對水平又并非與在職時工資的相對水平完全一致。男女之間養老金的相對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了,取決于具體的制度安排。我國現行制度規定,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以退休前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和指數化個人平均工資的平均值,每繳費一年按1%計發,個人賬戶養老金為個人賬戶累計額除以實際計發月數。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男女退休后養老金的相對水平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一是男女就業時工資水平不同引致的差異;二是男女退休年齡不同引起繳費年限不同所導致的差異。也就是說,養老金的性別差異可以分解為兩部分,即就業工資水平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和繳費年限不等所產生的差異。本文純粹考察不同退休年齡所引起性別差異的養老金。
一、精算模型的建立
1.參數假設
要考察單純由男女退休年齡不同所導致的養老金差異,必須剔除在職工資水平不同對養老金相對水平的影響,才能考察法定退休年齡不同所造成的差距。為了定量求得這種差距,須對一些參數作出假設。
為了剔除在職時工資水平不同產生的影響,設男女職工工作時領取的工資相等,職工a歲開始就業,b歲退休,從參加工作起到退休時的工資是平均增長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也是平均增長的,且兩者的增長速度相等,年增長率為k。職工參加工作第一年的月工資額為w,此時當地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w,且有w=βw。工資在每月的月末發放。從參加工作到退休時,企業和個人的繳費一直沒有間斷,則繳費年限為n (n=b-a),職工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占個人工資額的比例為c'。個人賬戶累積額記賬利率為r,養老金個人賬戶的儲存額按復利計息。退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實際計發月數為d。
2.建立模型
b歲職工到退休前一年年末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S為:在職期間職工繳納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累積到退休前一年年末累積額總和,即
按照現行規定,退休時每月領取的基礎養老金數額為:;個人賬戶養老金數額為:y2=。退休時每月領取的養老金數額為y=y1+y2。
為了具體核算其數值,也為了簡單起見,設職工的工資增長率k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記賬利率r相等。假設男女職工20歲開始工作,由于我國政策規定男女工人、女職員的退休年齡分為60歲、50歲和55歲,也就是說女工人、女職員和男職員的繳費年限分別為30年、35年和40年。也即女工人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比男職工減少了10年,女職員比男職員減少了5年。女工人、女職工和男職工到退休時的養老金分別設為w50f,w55f和w60f,其實際計發月數分別為d1,d2和d3其值分別為:
按照現行政策的規定,養老金個人賬戶是在職工的平均預期壽命內等額發放的,只有社會統籌部分的基礎養老金才進行指數化調整,調整幅度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當地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增長率的一定比例,設該比例為α,當女工人到60歲時,其月養老金為:
w60f50=w50f+w[(1+k)39-(1+k)29]α
女職員到60歲時,其月養老金為:
w60f55=w55f+w[(1+k)39-(1+k)34]α
則同時參加工作的男職工、女工人到60歲都退休時,其養老金之比為:
男職工和女職員到60歲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之比為:
由式(1)(2)可知,法定退休年齡的差異導致養老金差距與職工在職時的工資相對于社會平均工資的比例、工資增長率和職工退休后指數化的基礎養老金有關。根據各省相關資料可知,50歲、55歲和60歲退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實際計發月數即d1,d2和d3分別為:195、170和139個月。為了更好地比較由繳費年限所產生養老金的差別,即退休年齡對養老金產生的差異,本文設計一個社會理想人,所謂社會理想人,是20歲工作,60歲退休,工作時一直領社會平均工資,且工資增長率和養老金個人賬戶增值率都為k,設社會理想人退休時的養老金為wlxr,
二、測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博時養老基金投資公司預測的長期運營利率約為5%①。所以本文設k=50%,α=0.5時,通過測算,可得男女工人60歲都退休時的養老金之比及各自和社會理想人養老金之比如表1所示。
表1 男女退休養老金之比
從測算可知,在職時工資相同的男女工人,到60歲兩者都退休時,女工人的養老金低于男工人的養老金,這種差距還隨著在職時工資水平的提高而增大。當兩人都領社會平均工資時,女工人和女職員60歲的養老金只是男工人養老金的68%和79%,其32%和21%差距完全是早退休十年和五年造成的。當在職時男女工人的工資水平較低時,如低于社會工資60%水平時,60歲時,女工人和女職員的養老金則是男工人養老金的80%和86%;當在職時工資水平是社會平均工資的3倍時,女工人和女職員的養老金只是男工人養老金的50%和78%。也就是說,工資水平越高的女職工,由于這一政策規定,所產生的養老金相對損失越大。這與1958年政策設計時男女退休后養老金之比的90%多甚至100%相比,有著極大的差距,女性權益受損巨大。
從以上男女工人和社會理想人養老金之比的測算還可看出,工資相對水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男性工人,其退休后,養老金的相對水平均高于在職時的相對水平。但是,對于女性職工則不然,在職工資水平越高,退休后養老金的相對水平越低。如當在職工資相對水平為70%時,女工人養老金的相對水平為60%,和在職時的相對工資水平的差距是10%;當在職時相對工資水平為90%時,養老金的相對水平只有65%,相對差距為25%;當在職時相對工資水平為300%時,養老金的相對水平只有122%,差距為178%。這種差別完全是由于退休年齡不同的緣故所造成的。也就是說,由于女性退休年齡低于男性,造成了女性退休權益的受損,受損的額度隨著女性在職時工資相對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退休后基礎養老金指數化調整幅度α變化時,女工人與男工人,女職員與男職員退休金之比如表2、表3所示。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男女工人工資水平不變時,男女工人的養老金隨著基礎養老金指數化調整幅度α的增大而增大;當社會統籌部分的基礎養老金調整指數α不變時,隨著β的增大而減少。如在職工資水平低于或等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時,α每變動1個百分點,退休后女工人的養老金與男工人的養老金之比就增加大約0.7個百分點,退休后女職員與男工人的養老金之比大約增加0.4個百分點;而當工資水平高于社會平均工資時,男女工人的退休養老金之比比較穩定,變化幅度隨 的變動很小。
三、結論
在我國現階段,養老金還是城鎮職工退休后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生活來源,女職工由于早退休,導致養老金相對水平的下降,也就意味著她們退休后的相對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會下降。由于在職工作時,女性的工資收入比男性低,比如1999年,女性收入僅為男性的80.42% ,導致了女性退休后生活相對水平會降低,又由于我國退休年齡男女的不同,更加重了這一差距,使女性在養老保險制度中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法定退休年齡規定不同導致的結果,增加了我國養老金性別差異的不合理性。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對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進行改革。從上述的測算還可以知道:退休后養老金的指數化調整幅度對男女養老金的差距起到了一個公平的協調作用。因此,選擇適當的時機提高女性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或者實行有彈性的女性退休年齡,亦或是提高退休后基礎養老金指數化調整幅度,是切實保障婦女權益的必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劉占國.利息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 Browers,Gerberetc.Acturial Mathematics[M].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First Edition.1986.
[3] 焦凱平.養老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