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經濟犯罪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嚴重社會問題,其對市場經濟秩序的嚴重破壞和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巨大威脅,迫使各國積極探尋應對之策。詳細論證了經濟犯罪復雜、多樣的產生原因,并從立法、司法、社會、合作等角度給出了具體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經濟犯罪;白領犯罪;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DF5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45-02
1939年,美國學者薩瑟蘭首次提出了“白領犯罪”的概念 。即指“受社會所尊重并且有崇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者,在其職業活動中謀取不法利益而破壞刑法的行為。”[1]1932年,德國學者林德曼(K.Lindeman)主張把國家的整體經濟當做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認為經濟犯罪便是一種“侵犯國家整體經濟及其重要部門與制度的可罰性行為”。[2]這是從刑法學角度對經濟犯罪所下的早期定義。
我們認為,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為牟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經濟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五章規定的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以及《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及《刑法修正案》(一)(三)(五)(六)中規定的經濟犯罪。[3]321
一、經濟犯罪原因
經濟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層次的。深入探究、系統總結經濟犯罪發生的原因,是制定科學的經濟犯罪防控對策的前提和基礎。綜合來看,經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
(一)思想原因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初,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教育,容易使人在思想認識上產生偏差。當市場經濟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種種束縛后,不少人便認為市場經濟就是一種沒有任何約束的、放任自流的自由經濟,在這種錯誤認識的支配下,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應運而生,從而使市場經濟秩序受到嚴重破壞,經濟犯罪現象不斷出現。同時,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如果未能樹立正確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就會使不少人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經不住物質和金錢的誘惑,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二)政策原因
在我國,立法和司法應體現黨的政策,這是由社會主義法與黨的政策的一致性所決定的。然而,政策又具有原則性、隨機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又使其會對刑事司法產生非穩定性和無度性的影響,從而不利于對犯罪進行持久的打擊。就經濟犯罪而言,曾一度出現對投案自首的貪污、受賄等犯罪分子,因“兌現政策”而使一批重大罪犯被免訴或免刑的現象。此時,看似經濟犯罪的囂張氣焰得到了控制,但政策期限屆滿,不少犯罪分子認為“風頭”已過,于是變本加厲地實施各種經濟犯罪活動。因而,常常因為政策上的原因,而使一些人對司法環境產生“緊一時,松一陣”的認識,以致經濟領域的犯罪現象也時多時少。
(三)立法原因
在市場經濟中,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依法進行,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受法制的約束和規范。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行為的日漸增多,與之相適當的法律、法規卻未能及時出臺,使有些新的經濟行為缺乏相應的規范,在法律規范與現實經濟行為之間形成“規范空白”和“規范虛置”的狀況,從而為一些乘隙鉆法律空子的人實施犯罪提供了方便。如目前在股票發行和交易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違法現象,鑒于刑法未將之規定為犯罪并設立相應的刑罰,因此,無從談及追究刑事責任問題。這不僅對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嚴重的危害,也不利于預防和控制犯罪。顯然,立法滯后是當前經濟犯罪日趨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司法原因
1.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如在執法過程中,常常“以罰代刑”,未能處理好打擊、保護、服務、促進的關系,為打擊而打擊,不能做到打擊、保護、服務、促進并重。
2.不從實際出發,形成司法上的教條主義,致使不少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新的經濟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裁。
3.司法工作人員的觀念和素質跟不上市場經濟的要求,業務素質低,看不到法律規定中深層次的用意,從而在打擊經濟犯罪上容易出現種種偏差。
4.司法環境差。在對一些經濟犯罪進行刑事追究時,常常受到地方當局的干預,使司法工作的嚴肅性和法制的統一受到嚴重損害。
(五)社會原因
1.權力濫用、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
目前,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中該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權力過分集中,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制衡機制,一些地方和某些干部官僚主義嚴重,因而權力被濫用。當濫用的權利和尚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商品經濟的負面效應相結合,必然破壞市場的正常發育和良性運行,損害經濟資源的科學配置,滋生權錢交易和經濟犯罪.
2.經濟管理工作中的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和監督制約機制的無力
經濟犯罪行為的發生往往與一些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內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嚴、防范工作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有直接關系。如一些經濟部門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管理疏散,公章、私章亂放,會計出納集中于一人情況。顯然,導致其犯罪屢屢得逞的原因在于有些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還需大力健全。
3.社會控制能力的減弱
根據犯罪場理論,社會控制的疏漏是構成作為犯罪背景之犯罪場的四要素之一,在犯罪形成和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犯罪原因實現為犯罪行為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客觀背景和環境條件。美國的社會控制理論也認為,犯罪是社會控制減弱或者崩潰的結果。相關政府執法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行業監管機構的懈怠職守,疏于管理,致使當地社會控制力下降是經濟犯罪滋生的重要條件
二、經濟犯罪的防治對策
就我國而言,防范和打擊經濟犯罪應當做好以下幾點:[3]350-357
(一)立法防治
1.健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經濟、行政、民事等法律法規是企業、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基本行為規范,與刑事法律相比,更為直接地調節國家的經濟活動,是預防經濟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因此,應針對經濟主體、經濟秩序及經濟行為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確保經濟主體、經濟行為合法,經濟秩序有條不紊,維護市場經濟自愿平等、等價有償、公平交易、誠實信用的原則,預防經濟犯罪的發生。
2.完善刑事法律體系
在健全各類經濟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同時,逐步擴大經濟犯罪的范圍,彌補現行刑事立法的疏漏,構筑嚴密的刑事法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現行刑法典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懲治所有經濟犯罪問題,立法的滯后性難以避免,特別是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犯罪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如對跨國犯罪、智能犯罪等新型犯罪的手法,必須加強研究,不斷調整、修改現行經濟刑法的調整范圍。
3.及時發布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為增強建設法律規范的明確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公檢法部門因為對法律規定的認識分歧而影響打擊經濟犯罪的實際效能,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應當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審慎理論論證的基礎上,及時發布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方便司法操作,提高司法效率。
(二)司法防治
1.保持對經濟犯罪的嚴打態勢
充分認識經濟犯罪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和打擊經濟犯罪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打擊力度,提高偵查破案的能力,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詐騙、擾亂市場秩序等經濟犯罪活動堅持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決不手軟,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對偵破的經濟犯罪案件,要運用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挽回經濟損失,不讓犯罪分子在經濟上撈到任何便宜。
2.提高打擊經濟犯罪工作隊伍的戰斗力
經濟犯罪具有智能型、隱蔽性和復雜性等特征。這就要求,打擊經濟犯罪工作的專業隊伍必須要有較高素質。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狠抓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執法水平。要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地組織現有工作人員認真學習金融、財稅、計算機、知識產權、期貨、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熟悉上述領域的基本操作流程及特點規律,做到在調查、取證、審訊時知道應查清哪些事實,收集、固定哪些重要證據,從而準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穩、準、狠地打擊犯罪。
(三)社會防治
1.完善分配制度
社會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關系著社會民眾的切身利益,也調整和規范著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因此,要通過改革分配制度、規范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有效地防止貧富兩極分化以及由此而滋生的職務侵占、偷稅、合同詐騙、非法經營等經濟違法犯罪行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以國家政府為主體,為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和實現社會公平,根據法律規定,通過社會統籌的方式,以不同形式向社會成員提供必要的救助、補貼福利。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誘發和滋生經濟犯罪因素,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3.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同時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現代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這樣才能讓企業自我優化、完善,消除內部自身經濟犯罪的土壤,保護國有資產。
4.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近年來,經濟犯罪引發大量群體性上訪事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經濟犯罪的手段和危害宣傳不夠,針對性不強,導致群眾缺乏防范意識,上當受騙。為此,必須充分認識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宣傳防范知識。對于各種經濟犯罪手段,要及時在廣播、電視、電臺等新聞媒體報道、揭露,揭示犯罪伎倆和提高群眾識別預防經濟犯罪的能力,起到震懾犯罪和預防犯罪的雙重功效。(2)法制宣傳。通過各種有效的宣傳手段和加強對各類企業的法制宣傳和防范教育,既要防止其受到經濟犯罪的侵害,又要引導其合法經營,避免走上經濟犯罪的道路。(3)加大舉報宣傳。充分利用經濟犯罪舉報中心、信箱和其他通信聯系手段,加強群眾與經濟犯罪作斗爭的意識,擴大經濟犯罪案件線索來源,提高公安司法機關發現、打擊犯罪的能力。
(四)合作防治[4]
1.部門協作
針對經濟犯罪與正常的經濟活動交織在一起,經濟犯罪往往由經濟違法行為發展演變而來的特點,各級公安機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與工商、稅務、人民銀行、外匯管理、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國有資產管理、審計、質檢、監察等行政執法、經濟管理、行業監管部門,通過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打擊經濟犯罪協調會商機制、派駐聯絡員等方式,加強協作配合。充分發揮行政執法、經濟管理行業監管部門的行業優勢,及時獲取犯罪線索,加強執法信息交流和違法犯罪情況的預警通報,提高控制和防范經濟犯罪的能力。
2.地區間合作
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為經濟犯罪分子提供了較大的活動空間,交通通訊工具的發展為不法份子易地作案、流竄作案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預防和打擊經濟犯罪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地區間的執法合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狹隘思想,通力協作,共同打擊和預防經濟犯罪。
參考文獻:
[1] 李衛紅.經濟犯罪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1:13-14.
[3] 張小虎.犯罪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 吳秋玫.西方國家經濟犯罪的特點與懲治對策[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