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院財務分析是指運用事業計劃、財務報表、統計數據等相關資料,對一定時期內的財務活動和經濟活動過程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并進行總結,作出相應評價的一種方法。進行系統嚴謹的財務分析可以客觀地總結醫院財務管理的經驗,揭示存在的問題,逐步認識和掌握財務活動的規律,改進財務管理工作,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醫院財務;財務分析;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35-02
一、財務分析的內容
醫院財務分析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醫院業務開展情況分析、財務狀況分析、醫院結余情況分析、勞動生產率情況分析、醫院效益分析和財產物資利用分析等。
主要內容如下:
(一)預算編制情況分析
醫院進行編制情況分析,主要是分析醫院預算編制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財務制度的規定,是否符合事業計劃和任務的要求,預算依據的可靠程度,數量指標是否合理,定額是否可行;對有的預算項目還要進行預期效益分析估計,對收支的可靠性進行分析。
(二)預算執行情況分析
醫院預算在執行過程中,要分析對比收支實際數與同期預算數,在進度和時間上的關系是否相適應,分析收支變化的特點和規律,找出影響收支預算執行的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對預算執行情況的影響程度,分析預算執行情況與上年同期比較增減的原因,找出問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三)收支情況分析
1.收入情況分析
醫院的收入名目繁多,種類復雜,性質各異,醫院收入情況分析主要是對單位取得的收入的來源、總量、結構、潛力等情況的分析,通過收入分析,能夠及時總結收入管理中的成功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改進工作,保證收入目標的實現。
2.支出情況分析
醫院支出包括醫療支出、藥品支出、其他支出、財政專項支出、專項基金支出等。支出情況分析主要是通過對單位支出的總量、結構、范圍、標準和效益的分析,通過支出分析,能夠及時總結支出管理中的成功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改進支出管理工作,保證支出預算的實現。
(四)各項資金活動情況分析
資金活動是醫院經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重要內容,對各項資金活動情況分析,主要是對資金來源是否合理、資金運用是否恰當、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是否正常、往來資金是否及時清理、專項基金是否按規定提取和使用,效果如何等進行分析。
(五)資產、負債情況分析
資產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各項流動資產是否按規定進行管理,是否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度,內控制度執行效果如何,固定資產購建、使用、維修、保養、處理情況如何,無形資產是否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對外投資是否建立健全審批制度,投資效益如何等等。
負債情況分析主要分析負債規模是否合理、負債結構是否合理、負債能力如何等等。
(六)財務制度建設和執行情況分析
財務制度建設和執行情況分析,主要分析單位各項財務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以及財務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通過分析,促使單位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財務制度,使醫院財務管理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
二、醫院財務分析的方法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可比指標進行對比,測算出相互間的差異,從中分析比較,找出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客觀存在的差異,發現問題,為進一步分析原因,挖掘潛力指明方向或線索,根據分析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可以進行三種形式的比較。
第一種形式是:本期實際執行數與本期計劃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單位財務計劃的完成情況,通過比較可以揭示實際與計劃之間的差異,計算公式為:
實際指標較計劃指標增減數額=分期的實際完成數-分析期的計劃數
計劃完成百分比=分析期的實際完成數÷分析期的計劃數×100%
實際指標較計劃指標增百分比=計劃完成百分比-100%
第二種形式是:本期實際執行數與歷史同期進行比較,了解不同時間財務活動的發展變化情況,分析其發展變化趨勢及其原因。計算公式為:
本期實際指標較前期指標增減額=本期實際指標-前期實際指標
本期實際指標為前期指標的百分比=×100%
較前期實際標準增減百分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前期實際指標的百分比-100%
第三種形式是:本期實際執行數與同類單位先進水平進行比較,可以找出與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推動本單位改善經濟管理。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比較經濟指標的比率,來確定相對數差異的一種分析方法,采用比率分析法,要把分析對比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先計算出各種不同的比率,然后進行比較,從確定的比率差異中發現問題。根據分析的不同內容和要求,可以計算各種不同的比率進行對比,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相關指標比率。將兩個經濟程度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對比求出其比率,然后進行各種形式的比較,以便從經濟活動的客觀聯系中更深刻地認識經濟活動狀況,考核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以及資金使用效率。
第二,構成比率。構成比率又稱結構比率,它是用來計算某項經濟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占總體的比率,構成比率實際上是進行比率分析。計算公式為:
構成比率=×100%
計算比較構成比率,可以了解某項經濟指標的構成情況,以便考察總體組成部分的變化情況,分析這些構成比率是否合理,發展變化趨勢是否更加有效。
第三,動態比率。動態比率是以不同時期的某項財務指標的數據相除后求得的。主要分析某項財務指標的發展趨勢,可以用幾個時期的同一指標的數據相除,計算出一系列表示逐期變化的情況的動態比率,即通常所說的發展速度。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環替代法,它是在幾個相應聯系的因素中,以數值來測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總差異的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是比較法的發展和深化。應用比較分析法,可以確定各項經濟指標發生變動的差異,至于差異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種對差異形成的影響程度,則需要進一步應用連環替代法來解決。
應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
1.按照經濟指標和影響其變動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列成分析計算式,確定分析對象。
2.以基數(計劃數或上期數等)為計算基礎,即在經濟指標的分析計算式中所有因素都按基數計算。
3.按分析計算式中所列因素的同一順序,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逐次替換基數,每次替換后實際數就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直到所有因素都換成實際數為止,每次替換后,都按分析計算式規定的數學計算求出新的結果。
4.將每次替換所得的結果,與前一次計算的結果相比較,兩者的差額即為某一因素變動對綜合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5.把各個因素影響的數額相加求代數和,這個代數和應等于分析對象,即綜合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數的差異。
應用因素分析法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注意計算程序的連環性。要按環比計算,不能采用定基比計算。
第二,要注意因素替代的順序性。替換因素時,必須按照各因素的依存關系,排列成一定的順序并依次替代,不能隨意變動。
第三,要注意構成因素的相關性。
(四)差額分析法
差額分析法,它是以各個因素實際數與計劃數及歷史數之間的差額為基礎,按照因素分析法的排列和替換程序,直接計算各個因素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差額分析法的程序:
1.計算出各因素的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差額。
2.以第一因素的差額與其他因素的計劃數相乘,求出第一因素變動對總差異的影響值,凡已分析過的因素,在式中要保持實際數,正在分析的因素在式中以差額替代,未分析過的因素以計劃數反映,這樣逐步分析各因素,直到所有因素分析完為止。
3.將因素影響值相加,就是總的差異數。
(五)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據量(服務量)、本(服務成本)、利(結余)三者之間的的必然聯系,將成本費用按其與量的關系劃分為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兩大類,進而分析量本利關系的一種分析法。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分析預測保本點的業務量,預測分析目標收支結余。計算公式為:
醫院業務收入=平均收費水平×業務量=單位變動費用×業務量+固定費用總額+收支結余
保本點業務是收支結余為零。
保本業務量=
若要預測目標結余,在上式的基礎上,在“分子”中加“目標結余”。即:
目標結余業務量=
整理后即得:
目標結余=業務量×(平均收費水平-單位變動費用)-固定費用總額
收支平衡時的業務量為保本點業務量,當業務量小于保本點業務量時會發生赤字,即虧損,當業務量大于保本點業務量時,會帶來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