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氣象災害多發國家,2009年7月11日重慶市云陽縣潭獐峽“驢友”突遇暴雨、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縣地震災民遭遇大暴雨、2005年6月10日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遭遇暴雨引發的山洪等三起重大氣象災害中,受災公眾如有一定的氣象災害意識,是完全可以避免災害的,至少可以降低災害損失。這三起災害,以血的教訓揭示了氣象災害意識對于防災減災的重要性。應從深入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教育、做好防災減災演練、重點培養中小學學生氣象災害意識等方面提高我國公眾的氣象災害意識,增強應對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
關鍵詞:氣象災害;災害意識;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236-02
2009年7月11日下午,來自重慶的一支通過網絡自發組織的“驢友”團隊,在重慶市云陽縣潭獐峽未開發、未開放的峽谷進行探險旅游時,突遭山洪襲擊,35名隊員遇險,造成17人死亡、2人失蹤。2008年9月24日,遭受“5.12”地震的四川省北川縣又遭受暴雨襲擊,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沖毀了部分地震災民安置板房,造成39人失蹤、2 600余人被困。2005年6月10日下午2時20 分,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發生山洪,沙蘭鎮中心小學被淹,死亡117人,其中學生105人。這三起災害均為氣象災害或氣象衍生災害,損失慘重的主因雖是天災,但也有人為因素,受災公眾缺乏災害意識,不能正確應對突如其來的氣象災害也是主因之一。
一、氣象災害意識的含義
氣象災害意識是指對氣象災害特征、成因、后果和科學防御有比較多的了解,遇到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雷電、冰雹、大霧、冰凍等氣象災害,以及由此引發的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等氣象次生災害能夠采取正確手段實施自救、互救。氣象災害意識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防災意識,指在災害未發生時就有了預防和減輕災害損失的警覺。防災意識是氣象災害意識的重要內容,是整個氣象災害意識構成的基礎內容,如果人們沒有很好的防災意識,就難以完成減災的任務。第二層是抗災救災意識,面對災害采取合理的自救、互救措施。面對嚴重的災害,很多人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嚴重者甚至精神崩潰,喪失生存的信心,只能消極等待救援,難以振作起來積極進行自救或互救。災害發生后,必須積極面對,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進行自救,團結周圍的人進行互救才是面對災害的有效武器。第三層是在災害結束后治理災害,災害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受災人群容易畏難,應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生產自救。
二、氣象災害意識的重要性
2009年7月,重慶“驢友”云陽縣潭獐峽遇險,充分暴露出這些“驢友”缺乏氣象災害意識,不能正確應對突發的災害。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參加者,根本沒有考慮到活動所遇的包括氣象災害的各類災害,因此,沒有進行相關安全準備,甚至一些參加者根本不會游泳。他們不懂一個簡單防災常識:峽谷地段在下雨時,因為地勢陡峭,雨水會很快匯集,峽谷底部的水位會迅速漲高。從他們活動過程來看,至少有二次機會能引起他們的警覺,及時做出正確選擇,避免災害。第一次機會是陳永中等兩位參加者都看到了重慶市氣象局發布的9日夜間到11日重慶全市各地自西向東的強降雨天氣預報,但他們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他們有一定氣象災害意識,能夠考慮下雨期間峽谷活動的危險性,就會取消活動,從而避免災害;即使不取消活動,只是在活動過程中加以注意,情況也會好很多。第二次機會是他們在峽谷穿越時候,遇到當地一個釣魚的村民勸阻說“要下雨了,不要下去了,往上走吧”,可他們還是沒能給予重視,如果當時立即向高處前進,也能完全避免這場災害。
2008年9月北川暴雨中,如果當時確定板房選址的人有一定氣象災害意識,不把板房建在沖溝溝口,即使因暴雨發生泥石流,也不會影響到板房;如果居住在板房的居民有一定氣象災害意識,能夠意識到住在沖溝溝口要提防泥石流威脅,那么在下大暴雨的時候,就會引起警覺,及時避險,暴雨下了幾個小時后,才引發了泥石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轉移。
2005年6月10日的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洪災損失慘重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受災學校的部分老師、學生缺乏氣象災害意識,不懂及時自救、互救的方法是一條非常重要原因。當日,沙蘭鎮暴雨如注,當地居民被這樣大的雨驚呆了,考慮到學??拷恿髑业貏莸屯?,因此很多家長趕去學校接孩子。洪水到達沙蘭鎮之前半個小時,趙老太太就趕到了沙蘭中心小學,接走了她的兩個孫女,這兩個女孩因此得救,接走孫女的同時趙老太太也大聲地向當時上課老師(名字隱去,定為A老師)發出了警告,A老師根本不以為然,繼續上課,并要求學生呆在教室。如果這位老師有一定氣象災害意識,知道學校地勢低洼,且處于河邊,就會及時組織學生向高處轉移,這個班的學生就會幸免于難。趙老太的警告是那天下午第4個未能引起任何警覺的報警訊息,在她到學校之前已經有家長到學校接回了自家的孩子,并向老師發出了警告。洪水過后,家長們看到孩子們死在了教室里,她則坐在窗框上,更不合理的是家長們發現教室的兩扇門一扇用鐵絲在外勾住,另一扇上了一把鎖,孩子即使能逃也根本無法逃出教室。災害來臨,正確的做法是開啟逃生通道,但是該老師反而堵住了逃生通道,這充分反映了她極度缺乏災害意識。這場災害中,有幾位老師像A老師一樣,都因缺乏必要的氣象災害意識,沒有做出正確的應對,致使班上學生傷亡慘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場災害中也有一些老師有災害意識,做出了迅速而正確的反映,因而挽救了許多孩子的生命。學校剛開始進水時,四年級二班某學生的父親聞訊趕來接孩子,對當時上課的老師說“再不跑就來不及了”,老師馬上意識到洪水帶來的危險,于是組織孩子們盡快逃生,她成了沙蘭中心小學第一位做出正確反應的老師,帶領全班所有學生逃了出去。有的老師反應慢了一點,來不及逃出,但有災害意識,及時組織自救,三年二班有22個孩子,當時他們沒有時間轉移,老師讓他們壘起桌椅,上窗臺,砸碎玻璃,坐到最高的窗框上,孩子們因而得救。二年一班的年輕班主任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全力組織自救,引導全班學生向高處轉移,挽救了21個同學的生命。
三、如何增強公眾氣象災害意識
這三起災害,用慘痛的教訓,深刻揭示了樹立公眾氣象災害意識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災害意識,增強公眾防災減災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大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和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強度偏強的情況下,應加大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特別要做好臺風、雷電、暴雨、強對流等重大災害性天氣危害的科普宣傳,不僅要讓公眾認識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危害,而且要以直觀形象、貼近生活、科學實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宣傳,向公眾普及正確應對的措施。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工作的宣傳,讓社會知道什么是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了解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工作對于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宣傳,引起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問題的重視,依靠社會力量共同解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這一世界性難題。
2.加強防災減災演練
正確有效的自救互救是減輕傷亡的關鍵。在沙蘭鎮洪水災害發生時,沙蘭中心小學四年級一班班主任老師,在水災中能夠保持鎮定,始終堅持指揮學生采取適宜的措施自保,并適時向有危險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結果該班絕大多數同學都存活下來。因此,臨危不亂,把握時機,采取正確有效的自?;ゾ却胧┦菧p輕人員傷亡的關鍵。一般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容易驚慌失措,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這就需要加強防災減災演練,讓公眾明白在不同的場合、碰到不同的災害該采取何種應對措施。應采取各種措施,對個人尤其是缺乏災害自救能力的弱者進行災害自救的教育和培訓,重視民間救災中鄉村組織和成員間互救、個人自保的作用。
3.深入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教育
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公眾的防御意識,使民眾能夠對各種氣象災害特征、成因、后果和科學防御有全面了解;災時能夠采取正確手段實施自救、互救;災后能夠依照科學方法迅速進行抗災救災。建立氣象、水利、民政、科技、教育等部門以及新聞媒體、社會團體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和避險知識科普宣傳教育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不斷強化氣象科普和氣象防災減災公民素質培訓基地建設,廣泛深入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教育。加強對全社會尤其是廣大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科學避險技能的宣傳教育。建立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和相關科學解釋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4.重點做好中小學學生氣象災害意識教育
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震驚世界印度洋海嘯,死亡失蹤近30萬人,但在這個海嘯中,一個10歲的英國女孩靠她的海嘯知識救了數百人的性命。據報載,海嘯快到來時,一名年僅10歲的英國女童小緹麗當時正與家人在泰國普吉島享受美妙陽光。突然,她看到海水泛起“很多的泡泡”,隨即告訴媽媽說,將有海嘯。因為她的一句警告,沙灘上數百人保住了性命。為此,英國媒體贊譽她為“海灘天使”。小緹麗的這份警覺,得益于她從地理課上學到的海嘯知識。她說:“地理老師教給我們有關地震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地震如何引發海嘯。”①10歲的“海灘天使”,在令世界為之驕傲的同時,也警示我們應做好中小學學生的災害意識教育。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周洪宇呼吁將生存教育的知識納入學校基本課程,同時借鑒三字經、千字文等傳統的易于誦讀的形式,印發一些生存教育的小冊子來教育孩子們。孩子們如果有了正確的災害意識,這種意識會伴隨他的一身,使他終身受用,其次還可以通過孩子的輻射,帶動孩子的家長擁有一定的災害意識。安徽省已率先在全國開展從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從2008年9月起,安徽省氣象局向全省中小學發放了55萬冊《安徽省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教育讀本》,以提高中小學學生的氣象災害意識。
我國災害頻繁,每位公民都有可能遇到氣象災害。突發氣象災害無法避免,但公眾只要有了足夠的氣象災害意識,能夠了解所遇到的氣象災害并正確應對,就能夠將災害的損失降低最低。
參考文獻:
[1] 謝永剛,等.沙蘭鎮突發洪水災害損失評估及其反思[J].災害學,2006,(6).
[2] 李世泰.災害意識內涵探析[J].中國減災,2007,(6).
[3] 郭強.試論災害意識的主體及構成[J] .許昌師專學報,1994,(3).
[4] 陸晴. 重慶驢友潭獐峽遇難記錄:中途遇勸阻未采納[N]. 三聯生活周刊.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