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沿海發達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家庭收入增加,家庭結構、規模、觀念等隨之發生變化:家庭結構多樣化、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和婚姻觀念個性化。城市家庭結構的嬗變,一方面,促進當地文化消費,“四二一”式家庭教育消費成為首要支出,核心家庭占據娛樂消費主流,家庭結構小型化使旅游消費升溫;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變化也造成文化消費的困境:教育支出畸重,年輕人娛樂消費缺乏家庭制約,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
關鍵詞:家庭結構;文化消費;改革開放;沿海發達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084-04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表現形式,社會發展會使得家庭結構和功能產生變化,而家庭結構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家庭結構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嬗變,家庭結構、規模、觀念等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而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沿海發達城市,由于其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家庭收入迅速增加,這一系列變化來得更為迅速和明顯。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家庭結構的變化
在羅馬,Famulus(家庭)的意思是一個家庭奴隸,而Familia則是指屬于一個人的全體奴隸。羅馬人用 Familia一詞表示父權支配著妻子、子女和一定數量奴隸的社會機體。對家庭含義本質的認識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①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家庭是“肉體生活同社會機體生活之間的聯系環節”。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庭不僅僅是指生活在其中的家庭成員,更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下商業社會按照財富和地位形成的權利結構重新解構和重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作為社會最基本組成的家庭,其結構也發生了方方面面的變化。
(一)家庭結構多樣化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歷來以大家庭為榮,主張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子輩,甚至孫輩成家后仍然住在同一個大宅子中,“分家異炊”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所以,傳統的家庭結構往往包括了兩對或者兩對以上的異代夫婦和他們的子女,并且往往以第一代夫妻為權力中心,按血親遠近劃分各自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權力。這類家庭我們稱之為主干家庭②。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商業社會的權利重構直接影響了傳統主干家庭的結構和構成模式,使得家庭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
1.核心家庭占據家庭結構的主流
核心家庭,也叫主流家庭,指兩代人組成的家庭,其成員是夫妻兩人及其未婚孩子。拉爾夫·林頓認為,夫妻和子女是“一切家庭結構的基礎”。喬治·彼得·默多克發現250個社會都有核心家庭。他得出結論認為,核心家庭是普遍存在的。改革開放使得沿海發達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全面的市場經濟,在此情況下,個體價值和個體意識被強化,家庭結構和權利體系也面臨重構。傳統的大家庭被打破,核心家庭漸漸占據了家庭結構的主流。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一對夫婦和未婚孩子的核心家庭占全國家庭總數的47.25%,是所有家庭結構類型中的第一位,遠遠高于以21.73%居于第二位的主干家庭模式。
2.丁克家庭①、空巢家庭②大量出現
除了占據主流的核心家庭,僅有一對夫婦沒有孩子的兩人家庭大量出現,這其中包含了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很多年輕夫妻選擇在婚后不生孩子,形成了丁克家庭。根據某市場調查公司對中國4個城市的抽樣調查,推測出,截至2003年,中國丁克家庭可能已超過60萬戶,并且選擇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三個明顯特征:高學歷、高收入、年輕化,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及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大都市上海是最為明顯的例子,不斷下降的生育率已使得城市人口進入負增長。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使得東部沿海城市人口流動加快,年輕人外出學習、工作者增多,或在組建小家庭后脫離“母巢”生活,使原來的核心家庭中只剩下一對老夫妻,成為空巢家庭。以浙江省為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65歲以上老人空巢率達到35.12%,超過1/3,并且仍在逐年上升中。
3.單親家庭日益增多
社會劇烈轉型以及急增的生活壓力給夫妻兩人生活增加了無數外來的壓力,婦女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提高,兩性矛盾尖銳化,年輕一代的個性意識抬頭,離婚成為很多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選擇。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家庭離婚率逐年上升,根據民政部2004年公布的數據,到2003年底,全國共離婚133萬對,粗離婚率達到2.1‰,而到2005年,上海等大城市均已超過2.23‰,與港臺地區、日本、韓國等地的統計數據接近。隨著離婚率上揚,中國社會離婚式單親家庭也日益增多。據中國統計局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800多萬個單親家庭,并且仍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長。
4.單人家庭漸漸成為新家庭結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隨著婚姻和家庭觀念的開放,沿海發達地區女性獨立意識增強,導致單人家庭在新的家庭結構中所占比例也日漸增多。一方面,城市初婚年齡不斷推遲,外出工作的年輕人晚婚、不婚的現象屢見不鮮,形成了一部分單人家庭,這類家庭和丁克家庭一樣,鮮明特點是高學歷、高收入、年輕化。以上海為例,截至2002年,初婚女性晚婚率達64.04%。另一方面,一部分沒有孩子的離婚家庭在離婚后也各自形成單人家庭。
5.其他家庭結構模式屢見不鮮
21世紀是個性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選擇愈趨多元化,表現在家庭結構上,也呈現出多元的趨勢。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模式從以往傳統的大家庭為主漸漸被以核心家庭為主流所取代,而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核心家庭在家庭結構中的比重卻已呈下降趨勢,正在被家庭結構模式的多樣化所取代。除了上述家庭結構外,夫妻分居兩地的候鳥家庭、未婚同居家庭等各種家庭結構也屢見不鮮,成為東部沿海城市家庭模式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二)家庭規模小型化
隨著傳統大家庭結構被打破,家庭規模呈現小型化趨勢。2002年,中國總人口數達到128 453萬人,總家庭戶數則為35 717萬戶,全國城鄉戶均人口數為3.39人,較之1973年的4.81人,戶均人口下降了1.42人,與1990年的戶均3.97人相比,也下降了0.58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是維持在戶均3.2人以下,已接近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戶均3人左右的水平。東部沿海地區家庭規模小型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核心家庭三人戶居多
改革開放30年,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婚戀觀念也與西方社會靠攏,子女婚后往往另組家庭,獨立生活。傳統大家庭生活瓦解,新的主流家庭結構變為一對夫妻和未婚孩子的核心家庭。由于實施計劃生育,大部分核心家庭以一個孩子的三口之家規模為主,多人口的主干家庭所占比例逐漸降低。截至2002年,全國家庭規模三人戶所占比例最高,為31.69%,其次為四人戶,占23.06%,五人以上的多人口戶型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2.“四二一”式家庭組合成為常見模式
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四二一”式家庭結構成為東部沿海地區最常見的家庭組合模式。所謂“四二一”,也就是兩個子女離巢的空巢家庭和一個核心家庭的組合,包括夫妻雙方各自父母組成的空巢家庭,以及夫妻和自己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其家庭規模分別為二人戶、二人戶、三人戶,是東部沿海地區家庭規模小型化的一大體現。
3.二人戶、一人戶家庭比例上升
除了空巢家庭外,丁克家庭、單人家庭等新興家庭結構的興起也使得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二人戶、一人戶家庭越來越多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00年,我國二人以下家庭所占比例為25.34%,而到了2002年,該比例上升為26.11%,兩年中上升0.77個百分點,并且呈日益上升的趨勢。而在城市化發展較深的東部沿海地區,該比例要遠高于平均數。以上海為例,2002年,上海市一人戶和二人戶相加,占家庭總數的35.98%。
(三)家庭和婚姻觀念個性化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東部沿海地區人們接觸外來思潮和觀念的機會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觀念也日益開放。他們強調個性,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這同樣體現在了婚姻和家庭觀念中。
1.年輕人婚姻觀念日漸淡薄
在當前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構成了大部分家庭的基礎。而在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之際,只要是以婚姻為紐帶的家庭,無論是核心家庭還是丁克家庭或是其他模式的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權利義務構成也大部分建立在婚姻的基礎之上。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婚姻的功能就是為人類的延續提供保障。人由出生到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承擔社會職能,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需要適當的撫養,而在我們的男女分工體系中,健全的生活需要由一男一女合作,一個完整的撫養團體必需包括兩性的合作,“這樣兩性分工和撫育作用相加才發生長期性的男女結合,配成夫婦,組成家庭”①。然而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之后的商業社會,人們更注重生活的享受和個人的價值,對于婚姻乃至家庭職能的觀念日益淡薄,很多年輕人認為婚姻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離婚率不斷上升,婚前同居人數急遽增多,婚外性行為屢見不鮮,不婚族、單身貴族越來越多。從1987年至今,中國社會結婚率呈連續下降趨勢。而且經濟越發達、城市規模越大,人群的文化程度越高,對婚姻持淡漠態度甚至否定態度的人就越多。
2.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被改變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觀念深入人心,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費孝通先生認為,生育制度是人類種族延續的人為保障;為了維持種族延續和社會結構的完整性,人們結成婚姻關系來確保雙系撫育的形成,進而形成家庭這一基本的三角②。而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許多崇尚自由和個性的年輕人中,中國人傳宗接代的觀念被進一步淡化到無,撫育子女的巨大時間和金錢成本讓他們對養兒育女望而卻步,丁克家庭悄然興起,同樣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城市的高學歷、高收入人群。
二、家庭結構變化促進文化消費
根據恩格爾系數,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相應地,用于其他方面的家庭支出比例將會上升,其中包括文化消費。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精神需要的消費活動。它的基本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所滿足的是消費主體的精神需要,使主體感到愉悅、滿足;另一方面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主要是精神文化產品或精神文化活動,如美麗的風景和感人的藝術品。文化消費包括教育、文化娛樂、旅游觀光等各個方面。按照馬斯洛對人類需要的劃分,對文化消費的需要正是人的高級需要,求知和求美的需要,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③。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恩格爾系數隨之降低,當地家庭在滿足成員低層次需要的同時,有余力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而家庭結構的變化促使這些家庭將此“余力”更多地投入到文化消費。
1.“四二一”式家庭使教育消費成為家庭消費的首要支出
中國人歷來重視下一代教育,“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佳話傳誦至今。計劃生育條件下,沿海發達地區“四二一”式家庭成為最常見的家庭結構組合,這使得唯一的一個孩子成為三個家庭的核心,對孩子的教育成為家庭事務中的重中之重,教育消費也成為家庭消費的首要支出。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在居民總消費中被排在第一位,超過養老和住房,而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第四季度關于“儲蓄目的”的調查也顯示,“攢教育費”是居民儲蓄的首要目的,占18.9%。而在沿海發達地區,教育消費尤其高,除了義務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沿海城市很多家庭會自主選擇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素質教育,尤其是讀幼兒園與小學的孩子,由于課業相對比中學生寬松,孩子發展的可塑造性相對較強,大部分父母選擇給孩子報名鋼琴、美術、國際象棋等興趣班學習。一些小學會舉辦部分英語、數學等興趣班,相對收費較低,而校外的音樂、美術等素質興趣班收費通常較高,很多家庭僅僅在孩子的興趣班學費上一年就花費上萬元。
筆者曾通過互聯網對長江三角洲的50個家庭作了一個關于孩子興趣班選擇的調研,該50名都是有4-14歲孩子(幼兒園—小學生)的家庭。如圖1所示,98%的家庭都給孩子選擇了各種興趣班,其中選擇一個班的占到34%,兩個班的為24%,三個和三個以上的各占20%,加起來占到40%,而一個興趣班都不選擇的家庭只有一個,僅占總數的2%。在興趣班的學費上(如圖2),38%的家庭每年的花費是5 000-10 000元,32%的家庭是每年5 000元以下,10 000-15 000元的家庭占據12%,而超過15 000的家庭也有18%。
2.核心家庭占據文化娛樂消費主流
經濟發展使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驟增,對自由與享樂的渴望從未比今天更強,人們通過出版物、影音、游戲、健身、唱K、欣賞各類比賽和演出來釋放生活的壓力。而家庭規模小型化使得家庭成員在娛樂消費方面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不乏全家出動的文化娛樂消費方式。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僅文化部門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等門類的產業單位已達22.3萬個,從業人員91.9萬人,年上繳稅金20.2億元。而一些全家進行的娛樂消費更是大受核心家庭的歡迎,2006年英文原版音樂劇《獅子王》在上海大劇院連續上演101場,票房收入高達7 200萬元,售票率達到98%,家庭套票的受歡迎程度超乎想象,很多家庭因為孩子的需要帶動兩個大人一起購票。在家庭結構中占據主流的核心家庭在文化娛樂消費方面同樣占據了主流。
3.家庭結構小型化促使旅游消費逐漸升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居民消費支出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比重上升,旅游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國內旅游消費人數不斷攀升,我國進入了大眾旅游消費時代。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出游率達到129%,比2000年提高了近70個百分點。但城市居民出游率為167.4%,農村居民出游率為111.9%,城鄉居民出游率相差55.5個百分點。旅游消費的總體格局是城市高于農村,沿海發達地區高于內陸地區,2007年全國國內旅游消費前三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浙江、廣東。旅游消費成為沿海發達地區家庭預算中的一項重要開支。同樣,家庭規模小型化使得全家出游或者部分家庭成員出游都便利很多,許多二人家庭或者三人家庭全家出游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近年來旅行社熱推的針對中老年人的“夕陽紅”系列旅游,更是倍受孩子已經離巢的空巢家庭的歡迎。
三、伴隨家庭結構嬗變而來的文化消費的問題和困境
文化消費的增長在一個方面反映了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說明沿海發達地區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從溫飽型消費模式向小康型消費模式轉變,消費支出中為了滿足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等高層次需要的支出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但是另一方面,家庭結構變化導致家庭文化消費同時存在著一些隱患,甚至陷入一定的困境。我們既要看到家庭結構變化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也要看到他同時帶來的副作用,及時制定對策,引導家庭文化消費擺脫困境,向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
1.教育支出畸重
由于“四二一”式家庭結構中孩子的重要性,導致孩子的教育費用成為幾個家庭共同關注的焦點,通常不計回報地投入,其負擔已經超過養老和住房,導致家庭中其他項目的消費受到一定的抑制。這樣的現狀一方面導致家庭教育負擔過重,教育目的過于功利化,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成為大部分家長的通病;另一方面,作為幾個家庭目光中心的孩子從小養成物質化生活習慣,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幾個家庭的成員圍著他轉,為他付出,并視其為理所當然,反哺老人和中國自古相傳的孝道反而日漸零落。
2.年輕人娛樂消費缺乏家庭制約
傳統大家庭被打破,核心家庭孩子為主,養成了年輕人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同時婚姻、家庭觀念淡薄,對長輩的話只當做耳旁風,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家庭對年輕人的約束力減小甚至沒有。很多年輕人片面追求享樂生活,忽略了健康、適度的娛樂消費。一些年輕人,甚至未成年人因游戲荒廢學業,蹦迪、泡吧過度導致耳聾或其他不良反應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為了加強對娛樂場所的管理,保障娛樂場所的健康發展,2006年,有關部門經過修訂頒布《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了一系列娛樂場所的營業規范,包括KTV等娛樂場所凌晨2點歇業,從政策法規上規范了娛樂場所的經營,但另一方面,家庭作為孩子的教育者之一,也要負擔起引導、教育年輕人適度健康消費的責任。
3.文化消費城鄉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
由于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家庭結構的變化,教育和旅游等文化消費在家庭消費中的支出越來越高,而相對的,經濟發展落后一步的鄉村和西部地區家庭,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投入雖較以前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和幅度與發達地區城市有一定差距。相關統計說明,當前教育消費地區和城鄉差異極大,沿海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遠高于西部地區,城市遠遠高于鄉村;而旅游消費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出游率相差55.5個百分點,比1997年的52.4,10年間城鄉居民出游率之間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3.1個百分點。現實說明,家庭文化消費的城鄉和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使不同地區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處于不平等的競爭狀態,社會不平等現象可能會逐漸尖銳化。
參考文獻:
[1] 王躍生.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1).
[2] 鄧偉志,徐榕.家庭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司.中國人口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4] 汪懷君.試析現代家庭倫理關系的嬗變[J].前沿,2005,(11).
[5] 可凌瑋,郭學賢.改革開放對家庭結構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 曾毅,梁志武.中國80年代以來各類核心家庭戶的變動趨勢[J].中國人口科學,1993,(3).
[7] 丁文,徐秦玲.當代中國家庭巨變[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