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轉型時期,西方傳入的物質主義和中國傳統價值觀并存且沖突著,它們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價值多元的角度,以云南四所高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方法,使用問卷調查,對物質主義與傳統價值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并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物質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而“傳統價值觀”對其有著正面的影響。最后,從兩種價值觀沖突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建議。
關鍵詞:物質主義;“傳統價值觀”;心理健康;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214-03
一、問題的提出
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教育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正常學習、交往、生活與發展的基本保證。但近年來,我國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少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問題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的大約占30%—40% ,其中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大約占lO%左右[1]。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并且心理障礙學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備受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的發展帶來財富上的相對富足,但與此同時,西方物質主義文化傳入中國并且影響日益加深。所謂物質主義, Richins和Dawson(1992)認為,它是一種強調擁有物質財富重要性的個人價值觀,物質主義者往往是通過不斷消費來追求充滿財物的生活風格,不愿意過物質簡單的生活[2]。物質主義滲透到大學校園,使容易接受新觀念的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以追求物質為生活的目標,買高檔化妝品、名牌服裝和舉辦奢侈的生日或朋友聚會等等消費傾向。物質的欲望刺激消費,而大學生需求與能力之間差距很大,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很難實現。同時,大學生由于各自社會背景不同,消費行為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個體之間會有一系列的情緒體驗,如愉快、憤怒、恐懼、焦慮、孤獨、抑郁、嫉妒、自卑等。生活滿意度的高或低的長期作用,必然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物質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即中國幾千年來所一直倡導的和新中國幾十年來所提倡的正面價值觀,諸如:真誠、孝、勤奮、謹慎、正義感、節儉、廉潔等等相背離。價值觀的多元與共存,有可能給大學生帶來價值觀選擇的錯位,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顯然,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希望的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狀況不僅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和發展方向,而且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那么物質主義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傳統價值觀”對心理健康有怎樣的影響?對此,本文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立場和方法,在了解大學生物質主義現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有礙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對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昆明大學450名1—4年級、18—25歲的大學生做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卷396份,有效率為88%。
2.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包括物質主義傾向、中國傳統價值觀、焦慮和抑郁四個量表。兩個價值觀量表以“Likert7級量尺”為測量標尺。其中,物質主義傾向量表由16個條目、中國傳統價值觀量表由40個條目組成,內容主要包含真誠、信用、仁愛、隨和、有禮貌、孝、勤奮、謹慎、團結他人、節儉、中庸等組成。焦慮量表采用Zung于1971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由20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按1~4四級評定,得分越高,表示焦慮水平越高。抑郁量表采用Beck編制的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由20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按1-4四級評定。
3.研究程序
調查由經培訓后的調查員深入各校,以班為單位進行測試,并當場收回問卷。有效問卷統一錄入,用SPSS13.0做物質主義、傳統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焦慮與抑郁的計量和計數資料的t檢驗和卡方檢驗。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的物質主義傾向
調查表明,大學生中近一半的人數崇尚物質主義(見表1),物質主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把物質的富有當做生活的重要成就,并認為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
西方傳入的物質主義對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性與影響力。由于物質主義強調借助財富的擁有、對奢侈品的消費來體現個人的價值和生活意義,從而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3],因此,高消費作為一種尋求個體成功、幸福、美好生活概念的手段得到認可并廣泛傳播,大學生也力圖通過獲取物質的擁有實現高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大學生的消費特點主要表現在突出個性化消費,追逐時尚和新潮,部分大學生存在超出自己基本的需要走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與家庭的特殊高消費現象,并且把消費、享用物質財富的多樣化作為彰顯個性和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4]。同時,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在消費過程中存在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炫耀和易變心理。另外,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 家長從小對自己子女的消費基本上實行滿足供應的政策,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特別是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 為大學生的高消費提供了經濟基礎, 使他們有優越感,進而他們的高度物質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在同學間起到誤導的作用。因此,在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對物質生活水平具有了較高的期望與要求,物質主義在當代中國大學生意識形態中已經占據了一定的位置。
2.“傳統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反映的特點
大學生普遍認同中國傳統價值觀,其中真誠、信用、仁愛、隨和、有禮貌、孝、勤奮、謹慎等八項的認同度都在90%以上;團結他人、個人修養、耐心、謙遜、正義感、節儉、廉潔、愛國精神、貞潔、遵從社會禮儀和安分守己等十一項的認同度在80%以上;財富、中庸、對上級忠誠、尊卑有序、尊重傳統和文化優越感等六項的認同度在70%以上;而寡欲、保守和要面子三項的認同度則低于50%。
這表明,在受到物質主義影響的同時,大學生對傳統價值觀普遍持肯定態度,這主要得益于大學生從幼年時期開始就受到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和新中國幾十年來所倡導的正面價值觀教育,說明大學生并沒有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否定這一傳統價值觀的在當代的社會意義。
3.大學生心理健康(焦慮/抑郁)的狀況
大學生中無焦慮的人數占總人數的83.6%,輕度焦慮的占總人數的3%,中重度焦慮的占總人數的13.4%。大學生中無抑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1.4%,可能抑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3.1%,肯定抑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1%,重度抑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8.4%。這一研究結果與大量的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結果一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勢是比較嚴峻的。這說明,在這個競爭激烈和充滿物質誘惑的世界里,價值觀的多元化選擇必然會給大學生帶來不適應,面對這種狀況,對將來的適度擔心和考慮是必要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的焦慮和抑郁能有助于大學生積極面對挫折,迎接挑戰,但過度的焦慮和抑郁會產生嚴重的悲觀情緒,成為一種疾病而阻礙正常生活。因此,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忽視。
4.物質主義與心理健康(焦慮/抑郁)的關系
焦慮組(中重度焦慮)/抑郁組(重度抑郁)比起對照組(無焦慮)來說更崇尚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對他們的影響更大。焦慮組中46.2%的人數比例崇尚物質主義,喜歡豪華品,而對照組中只有14.2%的人崇尚物質主義,喜歡豪華品,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且P值小于0.01。抑郁組中33.7%的人崇尚物質主義,喜歡豪華品,而對照組(無抑郁)中只有14.8%的人崇尚物質主義,喜歡豪華品,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且P值小于0.01。
焦慮組和抑郁組比各自的對照組更喜歡豪華品,更加崇尚物質主義。但也不是絕對的,這還要考慮其他很多的因素,比如說家庭、經濟收入、人格、性格等(見表2)。
調研數據表明,大學生的物質觀影響著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越看中物質富有、喜歡豪華物品,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低,越易發生較多的焦慮、抑郁等負面因素。在社會及同伴影響之下,一些大學生盲目追潮、自不量力,以過度的物質消費滿足其虛榮心,而中國大部分大學生的經濟來源有限,其后果是物質主義使其產生消費挫折感,加大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當個體的需求與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不相適應或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機體難以承受,就會出現心理應激[5],又稱“壓力”,而產生“煩惱”和“緊張焦慮”;當個體內心沖突積壓過多,可通過神經介質,引起機體心理和生理喚醒水平的提高,出現心理和軀體上的不適,嚴重者則產生行為問題[6]。
5.“傳統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焦慮/抑郁)的關系
不管是對照組還是焦慮組/抑郁組,他們都基本認同中國傳統價值觀,但對照組普遍比焦慮組/抑郁組有更高的認同水平,其各因子的認同率普遍在85.0%以上,說明傳統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更深。這也說明越接受傳統價值觀的大學生,越具有謙遜的、勤奮的、謹慎的、仁愛的人格特征,而這些人格特征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道德品質。(見表3)
研究顯示,焦慮組/抑郁組的人數對保守和要面子的認同要高于對照組,對照組對這兩個條目的認同率均低于40.0%,且二者都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存在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特別是傳統觀念中的高度約束性特征,往往易于使個人需求、欲望、情感受到過分壓抑而容易引起焦慮不安、謹慎退縮、疑心多慮。這更進一步表明應對中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本研究發現,越接受“傳統價值觀”的大學生各種心理癥狀越少,中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態度,起到維持心理平衡、增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其表現是: 心理健康與道德修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健康兼顧身心和諧發展, 講究心理與外界環境的和諧; 較為偏重道德境界的完善[7], 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健康的定義中強調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和諧和個人與他人關系的和諧;強調個人身心關系的和諧是一致的。
四、對策和建議
本文的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尊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同時,對物質生活追求也表現出高度的認同,然而兩種價值觀下所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截然相反?,F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別闡述。
1. 大學生應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價值觀”
西方物質主義的沖擊使中國優良傳統價值觀體系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力日漸式微,進而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當代大學生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這是時代發展需要, 是保證其心理健康發展所要求的。譬如,重視傳統文化道德中“內省”,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的積極修養來控制引發心理沖突的事件以解決心理問題;通過修心養性來塑造理想人格;發揚“仁愛”精華,營造和諧人際關系氛圍、適度地回歸“節欲”的傳統思想。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上的欲望不能滿足, 就會產生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而對物欲的過度追求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 也是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現。要通過用理性控制欲望的無限膨脹,以克制物質主義思想中的“對物質欲望的無限追求”,回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養目標、不再注重物資上的享受, 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樂”。
2. 引導大學生以揚棄的態度來看物質主義
物質主義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物質豐富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心理和社會的問題,作為新新一帶的大學生要以揚棄的態度來看待物質主義。物質主義思想中所強調的以自我為中心、把追求快樂和生活的滿意建立在物質與金錢的獲得之上、物質的擁有勝過人際關系、擔心別人與之爭奪,容易使人產生孤獨,嫉妒、人際關系不佳、高消費、財務危機困境等,從而引發社會問題,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從而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這與我國所倡導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相背離的。實踐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由2008年的 “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危機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源于深層次上受物質主義影響的結果。因此,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更要以批判的眼光來看物質主義,樹立正確的物質觀,走出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泥塘。
3.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
價值觀的多元化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價值觀錯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使其建立客觀的自我評價,使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做出合適的選擇,這對促進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兑捉洝氛f:“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钡谰褪蔷?,器就是物質,兩者必須平衡。也就是說,“傳統價值觀”與物質主義之間必須有個“度”的平衡,學校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大學生在發揚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同時,還要樹立起正確的物質觀,使二者協調地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的道德升華,一方面又不受過度的物質誘惑所左右。
參考文獻:
[1] 陶國富.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2] Richins M L.Dawson S.A consumer values orien mtion for mated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oum a1 ofConsumer Research,1992,(19):303~316.
[3] 戚海峰,費鴻萍.物質主義對當代中國人心理影響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3):6-11.
[4] 閆纓.當代大學生消費觀研究評述[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 (12):29-32.
[5] 肖水源.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7.
[6] 章明明, 張積家. 心理沖突與應激水平、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4):118.
[7] 張忠華.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J]. 現代大學教育,2005,(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