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結構變化為廣西建設新保險制度的試行提供了前提性條件;財政收入與農民收入提高為廣西新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關鍵性條件;政府重視與農民意愿為廣西新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觀性條件;長期試點為廣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術性條件。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行性;廣西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64-02
建立和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黨和政府順應社會文明進步、更新傳統養老觀念、增強社會保障功能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客觀要求,是迎接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這項制度可以實現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的有機結合,為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經濟結構變化為廣西建設新保險制度的試行提供了前提性條件
學者楊翠迎、庹國柱通過對德國、日本、丹麥、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實證分析后認為,成功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時一般應達到以下幾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1]:農業在 GDP 中的份額在 15%以下;農業勞動力結構份額占 20%以下;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 50%以下,且總人口增長趨于下降;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高,人均 GDP在 2 000 美元以上(當年美元)。中國社會科學院陳佳貴等學者也贊成這一分析結論[2]。據2008年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西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3%、42.3%和37.4%;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7%、55.7%和36.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 966元[3]。廣西2008年GDP 中,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迅速,離 15%只有5.3個百分點;人均GDP 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1:6.9)折算,廣西人均GDP已經超過2 000 美元;人口自然增長率 1990 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業勞動力比重和農業人口比重還較高,2000年廣西農村人口3 633萬,占全區人口比例為76%[4],但這是欠發達農業省份的省情所決定的,隨著廣西省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這兩個比重將進一步下降。
二、財政收入與農民收入提高為廣西新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關鍵性條件
(一)財政收入提高為新農保的財政補貼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區位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創新力度,使廣西的經濟社會發展開始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初步統計,財政收入84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18.68億元,增長23.8%。各項稅收收入671.39億元,增長18.3%。財政收入年增加額繼續提高,由2006年的93億元,2007年的135億元,提高到2008年的140億元。2005年廣西農村老年人為360萬,如果參保后每月補貼55元,每年各級政府需要財政支出23.67億,按照中央與地方1:1來承擔,廣西各級政府需要每年財政支出11.8億,占廣西財政收入的1.4%,在可承受范圍之內。財政的持續快速增收,廣西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開展提供財力支持。
(二)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為新農保的參保繳費創造了條件
廣西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 690.3元,比上年增長14.5%,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6.0元,增長16.0%,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 985.0元,比上年增長8.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53.4%,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2.4%。新農保的繳費標準=年人均純收入×繳費比例,如果廣西的繳費比例為5%,那么2008年廣西農民每年繳費為3690.3×5%=184.5元,均在農民可承受范圍之內。農民人均持續快速增收,為廣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提供了經濟條件。
三、政府重視與農民意愿為廣西新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觀性條件
(一)農民參保意愿較強
廣西教育廳“廣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課題調研組分別對廣西南寧、玉林、百色三個城市好、中、差典型村落農民進行有關參保認知程度、參與意愿、承受能力三個方面的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收回問卷調查表2 000份。從認知程度上看,對養老保險政策完全不知的有780人,占39%;有所了解的有1 230人,占61.5%。從參與意愿上看,愿意參加新農保的有1 720人,占86%;以后再定的有280人,占14%。從承受能力上看,每人每年繳費承受能力在100-300元的有1 200人,占60%;300-500元的有400人,占20%;500元以上的600人,占25%。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農業人員參保意愿較強,對養老保險政策有一定了解,繳費承受能力在100元-600元/每人·年。
(二)政府重視新農保建設
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問題的惠民政策,也是廣西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建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盡快啟動試點工作。2008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蔣明紅率工作組到廣西梧州市調研,重點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征求基層意見。11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率自治區政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組,到欽州市開展《如何扎實推進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專題調研。全區社會保險經辦工作座談會在南寧召開。會上透露,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爭取年底前覆蓋10%的縣。自治區主席馬飚于2009年1月10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做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自治區級統籌,做好新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標志著廣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進入政策議程。
四、長期試點為廣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術性條件
首先,縱向上可以吸取經驗教訓。廣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從1992年起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桂政發[1992]79號)開始在興安縣進行試點,后因1999年《國務院批轉整頓保險業工作小組〈保險業整頓與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1999]14號)處于整頓狀態。但是,試點為新農保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其次,橫向上可以借鑒兄弟省份成果。當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部發達省份已經開始嘗試建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已經初步取得成果。他們的經驗可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所用。可以借鑒的有《北京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京政發([2007]34號),《濱海縣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試點暫行辦法》(濱政辦發([2007]71號),《杭州余杭區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辦法》(2008年8月1日),《宿遷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宿政辦發〔2008〕224號)。
五、政府必須成為建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人
農村社會養老的性質決定了政府必須承擔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設的第一責任。依據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點,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一種準公共產品, 具有一定正外部性。因其準公共產品的特性,人們在消費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搭便車”心理, 商業保險公司不愿介入。所以,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市場失靈問題。正如奧爾森所言的“集體行動的邏輯”—“盡管集團的全體成員對獲得這一集團利益有著共同的興趣, 但他們對承擔為獲得這一集體利益而要付出的成本卻沒有共同興趣” [5]。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 政府必須以一種積極的姿態介入社會保障領域, 提供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社會保障服務,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6]。
總結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理論上必須確認四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建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必要性);二是“怎么就能”建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行性);三是“誰來建”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責任主體);四是“如何建成”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成。
參考文獻:
[1] 陳佳貴.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1997-200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王國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可行性探討[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4):11-15.
[3] 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三聯書店, 1995.
[4] 胡佳.社會保障中政府責任的定位與現實選擇[J].黨政干部學刊,2007,(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