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地區農村民辦學校應試教育的現象比較明顯,主要原因有:管理者素質偏低、教師素養不夠、農村社區居民觀念落后、信息閉塞。民辦學校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除了借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之外,要主動出擊,宣傳素質教育理念、改革教學與管理,辦社會滿意、家長滿意的學校。
關鍵詞:農村貧困地區;民辦學校;應試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3.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50-02
農村民辦學校作為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民辦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應試現象嚴重即其中之一。
應試教育是中國整個教育體系的痼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再從立法、課程等多方面努力,試圖根除應試教育的弊病。尤其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直指應試弊端,試行以來也初見成效。但是,應試現象在基礎教育階段仍然存在。相比較而言,農村民辦學校更為明顯一些,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民辦基礎教育。這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不合理、偏重學科知識、作業繁重、上課時間長、分數唯一、考試排隊等。這種片面化傾向無論對于學生健康發展,還是對于民辦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都極其不利。其背后原因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
一、農村貧困地區民辦學校應試化的原因
1.管理者的教育素養偏低。農村民辦學校管理者一般就是學校創立者,一般有這樣幾類:第一類,關心下一代成長和家鄉建設的長者。這一類人自身經歷坎坷,當年求學之路受挫,但又深切體會到教育重要性,希望窮畢生所有培養下一代,讓家鄉發達起來。這一類管理者會盡職盡責,不為功利所動,也會積極吸取新的教育理念。與此相反的另外一類就是純粹功利主義投資者,看到有利可圖,把教育當做商業運作,完全不管什么教育規律甚至根本不懂教育的含義,所以也就不可能搞什么素質教育。所以,只管招生收錢不管學生發展就毫不為怪了。當然還有一類基于功利的教育管理者,即有學歷、懂教育的,一般是在職教師或者退休教育管理者。但是在農村貧困地區教師教育素養整體低下的狀況下,這類管理者能在生源大戰之余,多大程度上搞教改就很難保證了。
2.教師水平有待提高。相比較管理者而言,農村貧困地區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更為令人擔憂。一般而言,這些教師大多數是本地人,大部分高中學歷,部分初中學歷,大專極其稀少;基本上已成家育子,基本沒有精力旺盛的單身青年;事業心不強,把教學工作當做養家糊口的工具或者農業之外的創收;責任心不佳,許多人只為應付學校制度而上課,凡事由著自己性子,一旦不滿意拔腿走人,全然不管班里孩子是否有人接管。即便如此,教師仍然稀缺。近年來,農村貧困地區流生現象嚴重,許多孩子一看升學無望,根本不待初中畢業便流入打工大潮,高中畢業生盡管較往年增多,但年輕人都愿意走出去,除非拖家帶口實在走不開才留在家里,成為民辦學校可能的師資來源,這一般以女性居多。由于資金緊缺,民辦學校工資水平不是很高,為數不多的潛在教師源也很難被吸納進校,而公辦學校的退休教師一般也樂得清閑,不大愿意受聘。所以,找教師是每一所民辦學校最頭疼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老師能講清學科知識已屬不錯,何來教育管理之道呢?對于管理者而言,能有人任課已屬不易,哪有資格再去要求高水平素養呢?
3.居民觀念落后。“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此類口號農村居民未必能如數說出,但是今天的農村居民已經認可教育的重要性,即便不打算讓孩子考大學的,也能認識到識文斷字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在家境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多數農村家庭愿意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求學的愿望。即便還不是非常富裕,許多家長也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自己砸鍋賣鐵也供孩子上學。求知、求福之切可以說前所未有。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也就成為許多家庭的目標。但什么是好的教育?管理嚴、分數高幾無例外成為人們評判標準,管理相對嚴格的民辦學校也就成為許多人的目標。以學前班為例,入學的孩子一般四五歲或者更小,也就是幼兒園年齡,但是家長不管孩子狀況,總是埋怨孩子入學一年半載了還不會寫多少字。基于這種壓力,以生源為生存之本的民辦學校不自主地迎合居民的意愿,抓考試成績、延長教學時間、布置大量作業等。以時間為例,雙休日只休一天或半天,每天上課從微明到日落,這包括學前班在內的所有班級。有的管理者也不想如此,但學生家長認可,沒辦法。
4.信息閉塞。貧困地區農村民辦學校由于地理位置和辦學條件所限,基本處于現代素質教育的盲區。一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就是征訂的有限的報刊,但報刊之上的文章大多很不系統、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強。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很少有時間研讀這些東西。再者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的教師們也的確感到許多理論有些費解。分是學生的命根,亙古如此。教師們除此之外似乎也很難理解還有什么更值得努力的方面。或者即便不愿死摳書本,但又沒有其他課程資源或資料可以利用。
二、對策
1.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家對于民辦教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在立法方面,教育部1987年制定了《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國務院1997年頒布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200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2004年4月1日,《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開始施行。2007年起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農村民辦學校由于沒有享受到“兩免一補”面臨生存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07年5月開始,河南省各地開始在不同程度上以獎勵的形式將“兩免一補”的資金下放給農村民辦學校。2008年陜西省也下達相關民辦學校實施兩免一補的文件。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河北省將免費提供國家課程教科書的政策拓展至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屆時,可獲得免費教科書的學生包括農村民辦小學、農村民辦初中、農村民辦特教學校、農村民辦完全中學的初中部分學生。但不包括社區市市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的學生。這些不斷出臺的新舉措為民辦教育的發展極其重要的大環境。就貧困地區民辦教育而言,要盡快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真正提高教育質量,還需要相關部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主要是從輿論信息上給予引導。這首先要求地方行政部門相關人員端正思想,正確對待民辦學校,對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各種培訓會議積極邀請民辦學校相關人員參加。其次,相關人員應做好分內之事,按常規計劃經常進入民辦學校督導教學,送信息上門。這既可提高地方整體教育水平,又可鼓舞民辦學校的士氣。再次,應該出臺相關制度,對于真正合法的有成績民辦學校大力支持,比如書面表彰、對于惡意干擾合法辦學的行為堅決制止等。有了相關支持,民辦學校沒有了后顧之憂,就可以專心進行教學改革了。另外,可以考慮把民辦學校作為師范生實習基地,緩解民辦學校師資的壓力,適度改變其信息閉塞狀況。
2.學校主動出擊,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家長觀念落后的確是阻礙民辦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大問題,但并不是不可解決。家長認識不夠其實主要因為長期閉塞環境所致,只要學校積極應對,應該不是個難題,關鍵是學校是真正做了這方面的工作還是整日抱怨家長愚昧無知。學校不能為了保住生源一味迎合家長的意愿,去做明知對孩子發展不利的事情。為此,學校可以從以下方面主動出擊,宣傳科學教育理念。
其一,利用板報,定期更換和孩子成長相關的通俗易懂的教育內容。其二,課間和上下學時間在廣播中播放一些教育小知識或成長中必需的理念。其三,在家長會上及時和家長溝通。天成日久,這一定會讓村民觀念大大轉變。
3.以豐富的素質教育活動樹立積極的校園風貌。配合相關理念宣傳,學校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開展豐富的素質教育活動,讓家長感受到素質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當然,限于貧困地區民辦學校的狀況,素質教育不可能像發達地區公辦學校那樣縱深化。可以從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做起: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這是基礎教育三大支柱。而這樣的目標能否實現與物質條件并沒有必然聯系,貧困地區民辦學校同樣也可以自己的方式做到這點:
第一步,讓學生做好個人衛生。第二步,讓學生學會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為此可以開展比賽。第三步,學會關愛父母,根據年紀不同要求孩子主動為家長做事。第四步,重大節假日活動,包括學校運動會、聯歡會、親子聯誼活動等邀請家長參加。
以上工作并不是特別難做,但是一段時間下來,家長會感受到孩子的變化,學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也就讓人心服口服了。
4.加強教師管理。農村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教師隊伍不穩定一方面給學校管理造成極大麻煩,另一方面則給學生學習適應性有不良影響,再則也不利于學校辦學聲譽。首先,提高教師收入水平無疑是最簡捷的辦法,但是許多貧困地區民辦學校因為收費低廉,資金捉襟見肘,那么只能在現有條件許可情況下微調,另外配合實行績效工資制,工資與教學成績掛鉤。為了強調素質教育主線,關于教學成績的測評不能僅僅把考分作為唯一依據,同時也應考慮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學生、家長評價作為重要元素之一。還有一些學校采用風險金制度也不失為一種對策,即教師辭職需提前一段時間申請,給學校找接替者以緩沖的機會。當然其目的主要是讓學校工作銜接自然而不是為了刁難教師們。其次,精神激勵。這首先包括愿景激勵,讓每一位教師感到有奔頭;但適合貧困地區農村民辦學校主要是營造尊師的氛圍,自上至下、自校內領導到校外群眾都養成尊師重教觀念,從而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再次,積極展開教研活動。由于條件所限,學校不可能把教師送出去或者把專家請進來,但可以利用報刊學習、交流;把相互聽課作為一項常規活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總之,貧困地區農村民辦學校只有真正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才可能更快發展起來,從而也成為公立教育體系有益的補充,實現提高農村居民素質、振興貧困家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