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議論文需要有材料來支撐觀點,才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但現實中,有的學生在寫議論文的過程中既無材料可用又打不開思路,成為制約寫好議論文的瓶頸。造成中學生無話可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礎薄弱,缺少生活積累,見聞不廣等,但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掌握積累材料的方法。
一、材料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事物的深刻思考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我們生活的大舞臺,也是寫議論文材料來源的一個寶庫。也許同學們覺得,我們的生活無外乎起床、吃飯、上學、睡覺,無外乎課室、飯堂、宿舍的三點一線,大家生活差不多,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寫議論文的材料。其實,即便是大家熟悉的事,只要用心去發現,總會找到特別之處。看看自己,吃穿住行、讀書考試、酸甜苦辣,可回味無窮。想想班級,互助友愛、激勵競爭、人情世故、紛繁復雜,怎能不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運動場上的龍騰虎躍,怎能不勾起縷縷情絲?回到家里,家人的音容笑貌,親友的逸聞軼事,小區(村里)的發展變化,隨意走走、聽聽、想想,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生活中,只要做一個有心人,就會捕捉到很多值得一寫的材料。我們來看這則《九十九分的答卷》的例子:“在學校,我充其量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學生。每一場考試,倘若滿分是一百分,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會是九十九分。一百分是完美的象征。考試能拿到這個象征,完全可以證明你是一個學習的天才。然而,我害怕這個。拿一百分的壓力很大,沒有哪一個人敢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每次都能拿一百分!’為什么要讓自己活在壓力之下?輕輕松松的不是很好么?所以,選個九十九分不失為萬全之策。”這位考生把視覺聚焦于現實生活,關注自己的考試,對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感而發,情感真實,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材料來源于課本,來源于對零散素材的歸納和整理
我們所學習的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音樂等各科課本里蘊含著豐富的寫作材料,如政治課本里很多哲學家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歷史教材里豐富的歷史事件、人物功過,地理教材里的山川湖泊、風土人情等材料都可為我所用。語文教材里蘊藏的材料也數不勝數,如語言材料:“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情節材料“完璧歸趙”“馮唐易老”,人物材料項羽、劉邦、陶淵明等。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勤于積累,那么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惑就不會出現。
課本里的素材雖然豐富,但龐雜散亂,要使之成為我們寫議論文的材料,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地歸納和整理,建立自己的“材料庫”。如,從主體上分有國家、集體、個人的,從內容范圍上分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從意志品質上分有堅忍圖強、大智大勇、開拓創新的等。對素材進行分類后,我們還要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整理,如筆者有位學生在記憶人物事跡類的材料時,編寫成詩歌:“灑脫豪放數李白,功高蓋世看秦皇;千人唾罵成克杰,萬人景仰鄧小平;不屈不撓是霍金,永不言敗貝多芬;光明之家愛迪生,世界首富是比爾。”一首短短的詩,把古今中外各類人物融于一體,讀起來郎朗上口,既便于記憶,也便于臨場運用。
三、材料來源于一材多用,來源于想象與聯想
只要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處理,巧妙地切割,我們就會發現同樣的一則材料,可以證明若干的觀點。如鄧小平這個人物材料,我們可以講他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可以講他百折不撓、和藹可親,更可以講他關心教育、尊重人才。
寫議論文我們無話可說,很多時候是我們缺乏想象聯想能力所致。其實,議論文寫作要有材料可用,想象聯想是一條有效途徑,它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發散我們的思維。如:我們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可想象蘇軾的孤獨、古人的幽怨,聯想到月圓月缺,聯想到人的悲歡離合,聯想到自身的際遇。我們看這則《生命因宋詞而精彩》的例子:“我愛宋詞。先告訴你,我也是“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也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幼小稚嫩的心經不起“昨夜西風凋碧樹”,于是只能彷徨地“尋尋覓覓”,也分不清是冷清還是慘戚?唉,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語?”我追隨著歷史的痕跡,一點一點地向前挪進,辛棄疾的感慨,晏殊的傷吟,李清照的積怨,宋徽宗趙佶的亡國之哀相遇了,然后,霸道地融進了我的生命。學會了詰問上天,詰問塵世。生命,不再只是單純的一種色彩!”這段話作者從宋詞聯想到宋詞,然后從宋詞聯想到相關人物再聯想到自己,語句優美,一氣呵成,思想深刻,十分精彩。
綜合運用以上方法,日積月累,寫議論文時我們就能厚積薄發,從而擺脫“無話可說”的尷尬,實現“有話可講”的愿望,達到筆下生風、一揮而就的境界。
責任編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