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國新課改后高考的第四年,也是我省采取3+文/理綜考試方式的第一年,研究近三年全國高考文綜試題有利于我省文綜的科學備考。本文著重分析近三年全國高考文綜歷史科試題對我省今年高考的備考啟示。
一、選擇題考查重點及備考啟示
1. 考查重點。
近三年全國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的選擇題緊扣新課程觀念,強調以新材料、新信息、新情境為主干,考查學生對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充分運用歷史知識分析相關的歷史背景與歷史特征。
(1)以圖片、圖表為材料,考查獲取信息和正確解讀信息的能力。
圖片、圖表材料是歷史的最直接反映,最能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所以以圖片、圖表為材料成為選擇題考查的熱點。從近三年全國文綜歷史試題來看,所采用的圖片、圖表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代表歷史階段特征的歷史遺跡,例如2007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四川文綜采用的“拆毀柏林墻”圖片。2008年北京文綜采用“今日箭樓”圖片。2009年北京文綜采用薊城柱圖和北京孔廟圖;重慶文綜采用圓明園的文物照片;天津文綜采用明朝征收賦稅的“魚鱗圖冊”。第二類是反映社會變化的歷史總結。例如2007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1956-1965年我國糧食生產的基本狀況圖”;上海文綜采用“1500-1800年間歐洲主要國家商船抵達亞洲的數量圖表”。2008年天津文綜采用“1850-1950年日本東京人口變化狀況圖”“1870-1900年世界鐵路發展狀況圖”;寧夏文綜采用“1870-1910年中國的進口貨物占總進口值的百分比圖表”。2009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漢至宋南北戶數變化表”“1978、1979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遼寧文綜采用“19世紀后期美國鋼鐵業統計表”等。
(2)以古文獻資料、媒體報道等作為新材料,考查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在2010年廣東高考文綜歷史科考試說明中,如何從各種新材料提取出關鍵信息是基本要求。在新材料中,古文獻資料是最常用的,例如2007年北京文綜采用1691年出版的《論語》;重慶文綜采用1919年重慶的《川東學生周刊》。2008年寧夏文綜采用《舊唐書·良吏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9年山東文綜采用《紅樓夢》;遼寧文綜采用《東京夢華錄》等。以媒體報道作為新材料是新高考的亮點,2008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美國《時代》周刊的評論。2009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抗戰時期《新華日報》和19世紀中期英國記者有關工業革命的報道;山東文綜采用《申報》和路透社的報道;天津文綜采用1919年《大公報》的報道;福建文綜采用1984年《福建日報》和《人民日報》的報道等。
(3)以名人名言作為新材料,考查對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
從近三年全國文綜歷史試題來看,名人名言主要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政治要人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例如2007年上海文綜采用鄧小平對南北問題的看法;山東文綜采用1964年周恩來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天津文綜采用1971年周恩來接見來訪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的講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有關言論。2008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1932年英國張伯倫對國際形勢的評論;全國文綜II卷采用列寧對近代中國的評論。2009年山東文綜采用前蘇聯領導人的講話;天津文綜采用毛澤東在1954年的講話;四川文綜采用鄧小平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論述;福建文綜采用尼克松在1971年的演講詞等。第二類是歷史學家(學者)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例如2007年全國文綜I卷采用史學家陳演恪對武周之代李唐的評述;2008年全國文綜II卷和寧夏文綜都采用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看待歷史的方法;2009年全國文綜II卷采用美國歷史學家弗格森、平森和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觀點;天津文綜采用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對克利斯提尼的評價;四川文綜采用歷史學家羅榮渠對英國國際地位的敘述;福建文綜采用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的論述。
(4)以歷史情境作為新材料,考查對歷史現象與本質的認識與理解。
歷史情境是歷史的直接演繹,是新高考考查的亮點。歷史情境有兩種類型,第一種以真實的歷史情境體現社會本質,例如2007年寧夏文綜采用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情景;天津文綜采用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紀念碑前下跪、1873年天皇剪掉長發的情景。2008年全國文綜II卷采用熱月政變時巴黎街頭的變化現象的情景;寧夏文綜采用珠海的變化情景;天津文綜以紐約、莫斯科、哈瓦那等國家或地區人們的表現為情景材料。2009年安徽文綜采用抗戰時期延安吸引美國軍政要人和外國記者來訪的情境。第二種以歷史史實設計歷史情境反映社會問題,例如2007年山東文綜以一個英國人在1760年來到中國可能經歷的事情為材料。2008年寧夏文綜以十二生肖和唐玄宗熱衷斗雞的情景為材料。2009年重慶文綜以漢武帝時一位前往中國的日本人途經朝鮮半島的情境為材料;安徽文綜以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貴族組成的羅馬考察團前往希臘的考察為情景材料。
(5)以時事熱點問題作為新材料,考查運用歷史解決現實問題的遷移能力。
近三年高考充分突出當今政治經濟熱點問題,例如2007年寧夏文綜以2007年的周年熱點事件為材料。2009年上海文綜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為材料;北京文綜以人民海軍舉行建軍六十周軍閱兵為材料;天津文綜以巴以矛盾及沖突為材料;重慶文綜以如何解決全球金融危機為材料等。
(6)以新的歷史觀點為材料,考查對歷史研究方法的掌握。
從近三年全國高考的試題來看,考查新史觀和歷史研究方法成為新高考的的新亮點。例如2007年全國文綜II卷采用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有關如何運用科學的史學觀看待西方或非西方的歷史的方法的觀點。2008年全國文綜II卷采用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對史觀的闡述。2009年遼寧文綜采用法國史學家朗格諾瓦和瑟諾博司的史學觀點,考查如何選擇或鑒別史料。
2. 備考啟示。
根據上述分析和2010年廣東高考文綜歷史科考試說明要求,結合2009年廣東高考歷史科試題,今年我省高考歷史科選擇題的備考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內容。
(1)精心選擇或命制以新材料、新情境、新史觀等為材料的選擇題,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根據考試說明,今年歷史科試題只有12道選擇題,每道4分,共48分,為了保證選擇題的區分度,所以題型與難度不會降低,大都要通過分析題干中的相關材料才能得出答案(2009年廣東高考歷史選擇題只有2道題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進一步梳理歷史知識體系,強化學生對歷史階段特征的認識。2009年廣東高考題考查了1896-1911年、1929年、民國初年、1959年中國的社會特征;1494年、1830年世界的社會特征。由于學生普遍對通史認識不足,所以對歷史階段特征難于把握,會導致對歷史評論認識的不足,也不能正確闡述和解讀歷史。在整合知識體系時,一方面要注意挖掘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歷史事件,以點帶面,以小切口反映大問題。另一方面要學會設計歷史情境,通過自主設計,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3)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和新史學觀,多寫歷史評論。2009年廣東高考題考查了對約瑟夫·奈教授關于對多極化問題看法的理解,考查了活學活用歷史的能力,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讀報,科學上網,了解時事熱點;多到圖書館瀏覽歷史科學書籍,寫讀書筆記和歷史評論,形成一種創造性歷史思維。
責任編校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