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組詩《九歌》中的一篇。詩人直賦其事,飽含深情,記敘將士們英勇作戰和壯烈犧牲的經過,描寫了楚軍將士不畏強敵、英勇搏殺的場景,歌頌了將士們以身殉國的英雄氣概,表現了對死難將士的深切悼念和由衷崇敬,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關鍵詞]《國殤》;屈原;祭歌;大學語文;學習指導
《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九歌》中的一篇,是一首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人直賦其事,飽含深情,描寫了楚軍將士不畏強敵、英勇搏殺的場景,既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也體現出對死難將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崇敬,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后期楚國人。約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楚王同姓貴族。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于外交辭令。楚懷王時,曾任左徒,對內同楚懷王商議國事,發布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一時深得懷王信任。
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一生為振興楚國而奮斗不息。在內政上,他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張聯齊抗秦,統一六國。如果屈原的這一理想能夠實現,楚國是很有希望走上富強的道路而統一天下的。可是,由于屈原革新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觸犯了楚國腐朽頑固、貪婪好利的貴族保守派的利益,他們包圍楚王,反對屈原在內政外交上的一切進步措施,屈原終因他們的挑撥、讒毀,被懷王疏遠,始而去職,繼而被流放離開楚都郢城,流浪于漢水之北和湖南的湘水、沅水一帶。而楚懷王昏庸懦怯,聽信讒言,任用佞臣,加上外部秦國的破壞、誘惑,貪利忘義,改變了屈原一貫堅持的策略,聽信秦國而和齊國絕交,失去外援。最后,懷王被騙,想貪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竟成畫餅。一忿之下,又與秦絕和,第二年,既楚懷王十七年,又貿然發兵攻秦。從此以后,楚國陷入戰爭深淵,屢遭秦國的攻擊,喪師失地,犧牲慘重,國勢日趨不振。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于藍田,大敗楚軍?!弊源艘院?,自楚懷王十八年到頃襄王元年,十四年之中,秦國進攻楚國的戰爭有四次,其中,二十九年,“楚軍死者二萬”,殺將軍景缺。頃襄王元年,“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鼻爻g的幾次大戰,楚國犧牲的將士,有記載的就達十五萬多人,沒有記載的還不知有多少。慘敗之后,懷王又被騙入秦,死于秦國。這些都是懷王自己造成的惡果,不能不引起屈原深沉的悲痛。這就是屈原寫《國殤》的歷史背景。從這一背景考慮,《國殤》應該是屈原被放逐之后的作品。
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十句記敘將士們英勇作戰和壯烈犧牲的經過;后八句寫詩人對以身殉國的的楚軍將士的熱烈頌揚和深切悼念。
《國殤》首先從描寫戰爭開始,“操吳戈兮被犀甲”一句,寫楚軍將士們手持大的盾牌。身披堅韌的犀皮鎧甲,勾勒出將士們威武的外貌。接著,“車錯毅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三旬,寫戰陣情況和將士們的英勇。在戰斗激烈,敵我雙方兵車的車輪交錯接觸的時候,因為敵人逼近,長射程的弓箭不能發揮作用,就用戈矛刀劍之類的短武器進行肉搏的白刃戰。戰場上,旌旗遮天蔽日,敵人如云一樣,洶涌而來,飛箭從空中交加而下。在這敵眾我寡,形勢危機萬分的時刻,將士們不但沒有退縮,而是爭先上前,奮起迎敵,這是多么的勇敢!但是,終因力量懸殊,楚軍戰敗,敵軍沖進楚軍陣地,踐踏著楚軍的行列。駕車的左邊的戰馬,倒地陣亡,右邊的戰馬,又為刃所傷??墒?,楚軍將帥,仍然堅持戰斗,而且“霾兩輪兮縶四馬”,把戰車的車輪埋在土中,用繩索系住戰馬,不用駕車退走,于是“援玉袍兮擊鳴鼓”,將帥在戰車上親自拿起玉飾的鼓槌,敲打著大聲遠聞的戰鼓,擊鼓進兵。將士們就是以如此破釜沉舟的英雄氣概,堅守陣地,拼一死戰。以致“天時懟兮威靈怒”,殺得天昏地暗,鬼神震怒。“嚴殺盡兮棄原野”,麈戰的結果,尸橫遍野,將士們為保衛國土,勇敢地獻出了生命。
詩歌的第二部分,是屈原對陣亡將士的回憶、懷念和熱烈的贊頌。“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既是屈原對將士一去不返的懷念,又表現出將士們出征時就抱著一去不歸的必死決心,在平原上迅速前進,遠離家鄉而不顧?!皫чL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边@四句,是屈原對陣亡將士的回憶和贊頌,同時,又表現將士們帶劍挾弓出征時,堅定的以死報國的決心。以上六句,實際上又是從思想品質上,對陣亡將士英雄形象的進一步表現。正因為他們具有一去不返,雖死不悔的報國之心,所以才能在戰陣之中,表現得那樣的英勇剛強,威武不屈。最后兩句,是在以上的基礎上,對犧牲將士進一步的熱烈歌頌,希望他們精神不滅,身雖死,成為神而顯赫,魂變為鬼,仍將是鬼中雄杰。
屈原以深厚的感情,崇高的敬意來悼念、歌頌陣亡的將士,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屈原對自己祖國誠摯的愛國思想感情。因為,只有對自己的祖國愛得深切,才能對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的將士表現出如此的熱愛、崇敬的思想感情。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范增往說項梁起兵反秦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至今憐之。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背淹醣或_入秦,即遭扣留而死于秦國,楚國人民憐惜懷王,尚能激發起對秦國如此強烈的復仇情緒,那么,可以想象,屈原在《國殤》中描寫的為抗秦而犧牲的將士的英雄形象,他們愛國主義的崇高品質,以及屈原在作品中流露的愛國感情,勢必更加激勵楚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秦的決心。
《國殤》共十八句,一百二十六個字。在這樣短小的篇幅里,能刻畫出如此突出的英雄形象,表現出如此多的內容,與它的表現手法是分不開的。
詩歌從戰爭寫起,通過戰爭描寫將士的英雄形象,通過悼念哀思,對將士進行歌頌??墒?,戰爭的題材,從歷史背景來看,值得寫的是很多很多的:將士們在戰爭中的英雄行為,是難以盡書的。怎樣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最富于特征性而又最足以表現將士們勇武精神的題材,就成為首要的問題。題材選得好,剪裁得當,寫得精煉、突出、形象,為什么要悼念頌揚,也才有落筆之處。作者在這方面的手法是很高明的。寫楚軍將士,不寫他們的人數多少,不寫他們的武器優劣,也不寫將帥如何指揮布陣、士卒如何進退有素。因為這些,對于描寫將士的形象還不是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所以開頭只用“操吳戈兮被犀甲”一句,寫出他們的外形,馬上接著就寫戰爭的場面。寫戰爭又不一般的寫將士廝殺,如何沖鋒,,而是選擇了最能表現將士的場面來寫?!败囧e轂兮短兵接”,敵軍逼近,雙方混戰,戰斗的激烈可想而知?!皵橙粼啤?、“矢交墜”,敵眾我寡,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勢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怎樣呢?僅用“士爭先”三個字,就把他們沖鋒陷陣,前赴后繼,視死如歸,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表現出來了。寫主帥也是這樣,作者選擇了戰斗失敗、犧牲嚴重的兩個場面來表現?!敖畠奢啞?、“縶四馬”,是堅守死戰;“援玉袍”、“擊鳴鼓”,是指揮進軍,身先士卒。這樣,主帥的形象也就表現出來了。因為這是詩,只能這樣精煉概括,不能象散文可以細致地刻畫描寫。這樣寫,事實上不僅是善于選材剪裁的問題,還是如何烘托環境,如何描寫人物的問題。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把人物放在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進行活動,最足以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這首詩正是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
如此精心地描寫將士的形象,本身就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傾向,表現崇敬贊頌的感情。但作者認為還不夠,在第二部分又集中表現這一點,而且在悼念之中,又以“出不入”四句,把將士內在的技精神世界與前面的勇武精神聯系起來,使將士的形象因之而更加高大突出;又從“神以靈”、“為鬼雄”的祈禱歌頌中,抒發出對將士崇敬,對敵人憤恨的感情。這樣,就把抒情和敘事結合起來了。屈原正是借助這些藝術手法,成就了一曲奉獻給為國捐軀的將士的頌歌。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1994籃
[2]張永鑫:《<國殤>三問》,《江蘇詩院學報》1978年第2期
[3]張若唏:《先秦詩歌鑒賞辭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