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作為一個文化轉型時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復雜的,這表現在他一方面主張“拿來主義”,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在一些方面信奉著文化傳統,他的精神至上觀與儒家文化之間的本質聯系就體現出民族傳統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積淀。魯迅的“棄醫從文”,張揚科學精神,以及他畢生為之奮斗的思想啟蒙事業,共同體現著一個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轉變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根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魯迅的精神至上觀。
[關鍵詞]儒家傳統;思想模式;精神至上觀
魯迅能夠成為作家,來自于他的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擇。那就是他在1906年的棄醫從文。理由有三:一是國民的精神如果“愚弱”,體格再健壯也毫無意義;二是國民救助的唯一途徑是“改變他們的精神”;三是“善于改變精神的”“要推文藝”。很顯然,魯迅的這三點認識有一個共同的關懷,就是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他的通過轉變國人的思想意識,振興疲弱的舊中國的理想,我們稱之為“精神至上觀”或“精神至上主義”。
精神至上主義是魯迅思想模式的一個特征,而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據又主要與儒家文化傳統有關。精神至上主義作為魯迅的一種思想模式,它將需要長期的環境、心理、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訓練才能形成。就魯迅的精神結構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而言,魯迅從小受到的是正規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環境是一個以儒家傳統為信仰的正統家庭,魯迅的精神結構在本質上是與儒家傳統緊密傳承的。魯迅之所以被譽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個動蕩的時代而沒有成為曇花一現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終沒有失去他的現實意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腳踏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民族傳統保持著積極的聯系。
1907年以后,魯迅連續發表的《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和《破惡聲論》等文章,集中反映了他早期的思想成果,尤其是《文化偏至論》中所表達的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在這里,魯迅的思考是,要振興民族大業,重建民族文化的輝煌,就“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很顯然,魯迅在將物質與靈明、個人與眾數對立起來之后,贊成和主張的是“張靈明”和“任個人”。
與物質相對的“靈明”。同傳統儒家心性之學中的“心”的含義十分接近,如王陽明在《大學問》中就把心界定為“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魯迅所說的靈明,實際是指良知,即人的道德理性,也就是說,救世的法寶不是物質,而是人的良知和理性,民族的希望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的轉變。魯迅的“個人”是指一種獨立人格,而這種獨立人格又是在個性精神的支撐下實現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興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徑最終歸結為“尊個性而張精神”上來。在魯迅看來,個人化的思想是歷史進化和社會解放的動力之源,他所強調的人的精神,不僅是一種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歷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歷史文化評判中不聲不響地成為某種價值標準。他所提倡的是與肯定個性精神和思想意識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價值,他所反對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壓制精神至上的歷史觀念和文化現象。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一生的思想和作為雖也不斷地變化,但始終沒有放棄思想啟蒙這個追求。
魯迅走上文藝的道路是出于他看準了文藝最善于改變人的精神。作為文藝家的魯迅,也正是自覺于這樣一種價值原則去選擇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選擇魯迅批判政治和張揚文藝并非是他真正的和最終的目的。他所急于實現的歷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變,即人的精神的獨立。概而言之,從存在角度說,這種精神至上主義,在魯迅的思維結構中是否是一種自覺,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覺十分復雜,但無可辯駁的是魯迅的思維所觸及的許多方面都體現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傾向。同時精神至上主義在魯迅一生的精神活動中,構成了某種反復和不斷出現的現象,這說明精神至上主義已經成為魯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學模式,心學模式在中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它在中國深入人心,而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認識儒家的心學傳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心學傳統與魯迅的思想模式之間的深刻聯系??鬃訌娬{人心和人格的力量,已經具有了儒家心學的基本觀念。孟子被認為是儒家心學的開創者。他的心學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孟子提出天、性、心的心性之學模式,認為善就是人的天性的道德本心,心是化性為善的主體內在依據。荀子講的心雖不同于孟子的德性心,是一種認知心,但它仍以成德為其終趣,它的成就仍表現為理想人格和歷史秩序,因此,在荀子看來,心是人格實現和歷史秩序的主宰功能。宋明心學,可謂儒學的一次革新,也可謂儒學的一次復興。宋明心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有效地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思想,因而比起先秦時期更為豐富和發達,但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仍是有很大的一致性。朱熹所言之心與荀子接近,王陽明所說的心與孟子接近。
儒學的這種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傾向,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邏輯,這不僅表現在中國哲學和思想史中,在實際的歷史行為里,人們也從未忘記“民心”,忘記“人的因素”等等,對人的精神的表達、理解和強調有時甚至有些過分。由于這種思想模式是以一種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魯迅的精神結構中加以延續的,因而他本人沒有清醒地察覺或是干脆沒有察覺也是十分正常的,我們卻不能因此對魯迅的思想模式與儒家心性之學的密切關系視而不見。
參考文獻:
[1]《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第4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2]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第6l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3]《論語·雍也》。《論語·述而》?!墩撜Z·堯日》。
[4]《孟子·告子上》。《孟子·盡心章句上》?!睹献印す珜O丑上》。
[5]《荀子·正名》?!盾髯印ば詯骸?。《荀子·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