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如果能夠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熟練操作技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及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仍然屬于實驗階段,盲目地推崇和不切實際地開展多媒體教學都會把教學改革引向歧途。筆者想通過自身體會談一些多媒體引入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看法。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相對枯燥的化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使抽象的內容生動、具體、形象的表現出來,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
在高中化學“摩爾”概念的教學中,對于剛剛接觸它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有的學生甚至在解題時仍習慣沿用初中學過的列比例計算,而不愿用“摩爾”進行計算。為此,筆者利用學生對網絡的濃厚興趣,鼓勵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摩爾”的資料。學生很快查找到國外很多學校都有過“摩爾日”(Mole Day)的傳統。了解了這一趣聞之后,“摩爾”在學生們眼中由一個深奧的概念變成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節日”。“6.02x1023”也因為“10月23日上午6:02-下午6:02”這個紀念日的出現而不再是個枯燥的數字。學生對“摩爾”的興趣大增,學習欲望也愈發強烈。
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另外,一些污染嚴重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的實驗、可重復性差且耗時長的實驗、一些化學工業生產的實驗甚至一些錯誤實驗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等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利用視覺效果為學生提供一種虛擬實驗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些都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研究的方向。
在《高一化學》“離子方程式”一節中,有關物質溶解于水后如何電離、電離成什么、化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如何正確書寫等是教學中的難點,這是無法用實驗演示的,用粉筆、黑板又會使課堂枯燥乏味,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將為課堂帶來活力,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準確。電腦制作的動畫將演示物質溶解于水后,電離,及分散在水中的運動情況,當物質混合在一起后,離子也隨之混合在了一起,不同離子的相遇將形成新的微粒,有些微粒將很難電離,而有些新的生成物即使生成,也會馬上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離子,有些離子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由此,學生將會理解為什么在書寫離子方程式時有的離子將兩邊刪除。所以在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記憶規律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
二、多媒體技術教學帶來的幾個問題
(一)學生難以適應高節奏的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提供的教學信息量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相對縮短;多媒體課堂教學節奏變快,許多同學覺得在聽課時沒有緩沖的過程,思考與記筆記難以兼顧,往往是顧此失彼,很難在短時期內適應這種變化。
(二)多媒體的高容量難以保證教學的高質量
多媒體能夠運用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表現手段來展示教學內容,較黑板更形象、更鮮活、直觀。但是在課件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現出注意力很難集中、有的學生感到目不暇接,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課后忘得一干二凈,反而降低了教學質量。同時學生長時間觀看大屏幕,太強的光刺激易使學生頭痛眼花,對學生的身體也不利。
(三)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
當教師站在計算機前,面對計算機進行教學,學生只注意大屏幕,看不見教師的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分離,使教師的主導作用退化為解說作用。我們知道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學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而,離開了師生交流的教學顯然是失敗的。在實踐中雖然強調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性,但真正做起來往往會出現教師以多媒體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活動圍著多媒體轉的不正常現象。教師的臨場發揮受到約束,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限制。若課件介紹的知識內容與同學接受能力有差距時,還要教師通過板書的形式加以補充和強調。
總之,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相信我們只要不斷地去學習、掌握這種技術,很好地運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去,就一定能實現多媒體課件與化學教學的有機整合,從而達到傳授知識、技能,培養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