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語文教學應重新審視“人文”及“人文教育”,并根據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出發,充分運用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優勢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初學生;語文教學;人文教育
對于語文課的性質,《語文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于語文的工具性,已經有了諸多學者進行了許多有深度的研究,而對于初中語文的人文教育這個問題上,則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據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背踔猩鳛樽鎳奈磥恚绾巫屗麄兺ㄟ^語文學習滲透人文教育,吸納語文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滋潤靈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健全人格,這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最早見于《周易》?!皠側嵯噱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隨著語詞的內涵的變遷,“人文”已非當初相對于自然現象的“天文”而言了,它既包括了綱常倫理,也指以儒學為代表的經典文化。西方意義上的“人文”興起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它認為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要求尊重人,以人代替神,且要求解放個人突破中古的封建壓迫和教會的統治,一切以人為中心,給人以自由。而現代意義上的“人文”則意指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尊嚴和人生的意義,肯定人的目的,維護和弘揚人的主體性。這種“以人為本”的主體理念體現在普遍人的身上,就是人文素質。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人文”,都是包括文、史、哲、藝在內的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這些體系互相作用,便形成“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貫徹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良好的教養,沒有牢固的知識,沒有豐富的智力素養和多方面的智力興趣,要把一個人提高到道德尊嚴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議的?!被诖?,蘇霍姆林斯基大力倡導文化教育,強調人們應當特別重視那些培養人的靈魂、意識、情感和信念的知識。根據上述對人文教育內涵的探討,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正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涵養人文精神,是“教人做人”的教育。那么蘇霍姆林斯基為什么提出這個觀點呢,又或者我們為何一定要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貫徹人文教育呢?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慮。
(一)就宏觀的角度而言,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文精神。
中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不少人只關注各種經濟指標。事實上,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生態環境惡化、價值信仰危機等。這種發展觀沒有關注什么才是人的真正的幸福。這樣,人生的全部意義會淹沒在對物欲的片面追求中,人性的豐富內容會消融在物性的純粹釋放中。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缺失會導致人性的畸形發展,最終會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二)就微觀的角度而言,個人需要構建自己的人文精神家園。
精神家園是一個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修養、情感狀態和心理品質的總和,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內容。但是,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家園(home)、家庭(family)與居所(house)已經發生了分離。一個人若失去了物質意義上的的居所(house),生活會變得落魄而艱難。但是,如果失去了精神的家園(home),將陷入空虛麻木、迷惘焦灼的狀態,生活得痛苦而扭曲?,F代社會按照馬爾庫塞的觀點,人成為一個單向度的人以后,往往忽視了對精神家園的建構,其結果是心靈的空虛和對生命的漠視。這既是因,也是果。
(三)就教育目的而言,這是受教育者成才的需要。
根據羅偉先生的研究,人文素質應該具有以下四點內涵:1、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人是在不斷認識客觀世界中發展的,在人類進程中不斷地積累文化,“文飾”自身,擺脫原始與粗俗,走向文明知識文化在人文內涵中作為最基本的一個要素,一定的文化知識是人自身素質得以形成的必備條件和基礎。2、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道德品質在人的人文素養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先決條件,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重要保證。3、正確的價值取向,保證人類文明持續發展。重新審視道德品質,也必將重新審視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關于生活中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的思想觀的總和。價值觀是人文素質中深層的、相對穩定而起主導作用的部分。對于一個人來講,是他精神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4、具有良好的情感與審美能力,是人文素質的具體表現。美是人類精神的最高追求。當人的情感處于審美狀態時,心理機能得到極大的放松和愉悅感,這樣的心理體驗是物質享受不能比擬的。所以,是否會審美、善于審美,是人文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C上,我們應該在初中生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滲透人文教育。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貫徹愛國主義教育的可行性
我國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人文教育土壤深厚,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豐富的人文知識。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存在著大量的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資源。尤其是大量國學經典以及關于歷史人物的篇章無一例外都蘊含著人文教育的內容,是開展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尤其是關于歷史人物的篇章,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初中生青春期英雄崇拜的心理需求,是人文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例如孔孟儒家學說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思想、人道主義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舍生取義”的憂患意識和獻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表現的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執著的愛國精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謙恭忍讓、廉頗負荊請罪的高尚品行和愛國精神;陶淵明“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超然物外的灑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一身傲骨;杜甫“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利他主義;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岳飛“還我山河”的愛國赤誠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孤獨之感、執著精神;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報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誠;《譚嗣同》中譚嗣同的勇于改革、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魯迅《(吶喊)自序》中棄醫從文、追求真理的愛國精神;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所體現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凌云壯志;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體現的橫眉怒對、不愿屈服的正義感;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情懷:冰心《小桔燈》中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除了上述的歷史人物之外,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大量作品也描述了我國的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展現著中國的大國風度。在中國走上復興之路、和平崛起之路的過程,這些作品無疑可以激發初中生的人生激情、愛國情懷。例如《敕勒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不僅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滲透了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除了上述僅僅是描述風景之外,還有借景抒懷,展現作者抱負的。例如,《觀滄?!吩⑶橛诰?,氣勢磅礴,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在教學這類古詩文時,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又如《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的廣闊浩渺,氣象的千變萬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表現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皓月千里,靜影沉壁”,則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明麗、寬闊安逸。同時,《岳陽樓記》還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新課程條件下,中學語文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健全他們的人格。
四、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一)轉變觀念,在教學中貫徹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所謂“統一”,就是不要把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割裂開來,應和諧地整合起來。要做到和諧統一的整合,就應該全面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片面處理。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二者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互相依存,不可機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詞語或句式上下工夫,語文教育就會失去靈魂,就會成為毫無意義的“排列組合”的文字游戲;脫離語言文字的具體表達與運用,抽象地去講人性,就會使有血有肉、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變成僵死的教條,無法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但是,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的語文教育中,卻往往把兩者對立起來,片面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爸黄鎻娬{語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對文章肢解,留在學生腦海的只能是雞零狗碎的符號?!?/p>
(二)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加強教學手段的創新與運用
葉圣陶在《讀書和受教育》里說:“在教育來學的人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他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貫徹人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手段的創新,應該緊扣教材,將人文性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聯系實際,遵守學生心理和年齡特征,堅持實事求是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做到在情景欣賞中滲透、在相機提示中滲透、在詞語品析中滲透、在情理探究中滲透、在任務評價中滲透。
參考文獻:
[1]陳世鵬,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現代語文,2009,(6)
[2]黃振益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取向——《皇帝的新裝》[J]網絡科技時代,2008,(18)
[3]陳曉蘭,基于人文精神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J],南昌高專學報,2009(5)
[4]羅偉,漫談人文教育與語文教學[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4),
[5]史英新,語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文教育[J]時代文學,2009,(8)
[6]黎見明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天津教育,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