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習興趣對小學生的學習具有動力功能、組織功能、創(chuàng)造功能和強化功能。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針對小學生學習興趣以直接興趣為主、間接興趣逐步發(fā)展的特點,遵循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當中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習興趣:原則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的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它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xiàn),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yōu)先給予注意,并使人帶有一種積極的情緒色彩。它是發(fā)展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條件,它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效率,只有當一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愛的情感時,他的學習積極性才會進入最高的階段,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功才有可能。因此,培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對此,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都有過論述。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深有體會的說:“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發(fā)展并且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力量,我看該是學校的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導致一種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產——知識和技藝技能。”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正說明興趣在人們認識事物、理解和掌握事物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興趣時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心理準備原則。也就是說要明確自己所喜歡和不喜歡的對象,對不喜歡的對象要充滿信心,相信該事物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會對這個事物產生興趣。《學習與興趣》的作者分析到:當我們從事一項枯燥無味的工作時,我們事先已經知道。這項工作枯燥無味,我們將一事無成。工作還沒有開始,我們就已經覺得它枯燥無味了。與其說我們知道這項工作沒有樂趣,不如說是我們相信這項工作沒有興趣,這里“期望”在起作用。相反,如果我們在馬戲團里,小丑一出場,雖然他一句話也沒說,可是我們已經很高興了,因為我們事先已經確信:一定會有趣的,我們的目的就是來娛樂的。可見“期望”可以按照我們的意愿改變,因為期望受想象力的影響。經過試驗證明:如果我們想象某種工作一定很有趣時,那么我們的內心就會做好準備去做這項有趣的工作,而這正是我們在最初階段里所需要的。所以問題的根本在于我們怎樣使自己愿意去做某種有趣的事情,怎樣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情緒。而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一個人高興時他的內心是愉快的,他會不由自主的笑:然而當一個人非常悲傷的時候,我們以某種方式引他笑,他也會高興起來。學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準備地、能動的產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的意念,有了開始的興趣就好辦了。
第二,反饋原則。興趣的產生及建立是有一個過程的,開始的哪怕是一點點興趣都是興趣發(fā)展和加深的前提,但興趣真正的建立,還是出現(xiàn)于第一次收到成效之后,這是符合控制論的反饋原則的。所謂反饋原則,打個比方,比如,你向一群人講話,當大家聽的津津有味,眼睛都集中在你身上,并不時地產生感興趣的反應時,你就會得到一種滿足感,會講的越來越起勁,越來越出色。反之,聽眾毫無興趣,各行其是,對你的講話無任何反應,你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沒有再講下去的興致了。聽眾的興趣的高低對于講話的人來說就是一個反饋信息。學習的興趣也是如此,成效與興趣是成正比的,成效越大,興趣也就越濃,成效越小,興趣就越淡。如果長期努力毫無成效,則興趣就會殆盡。因此,當鼓起勇氣,產生了最初的一點興趣之后,要特別小心,確保第一次產生的那些微小的成功。
第三,最佳要求原則。通常,六、七歲的小孩入學后,常常給人一下長大的感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產生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他們所關心的事物,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知識結構都發(fā)生了迅速的變化。而發(fā)生的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面臨的任務不同了。教師以對一個學生的要求來對待他們了。而學生自己也以自己是一名學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了。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能夠得到表揚和鼓勵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成效,可以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快。這就是控制論所說的“正強化”的含義。教師對于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要特別注意正強化。對那些學習差的同學,不要從全班總體水平來衡量他,而要根據他們過去來給予評價,對于他們所得的點滴成績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樹立信心,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的教學既要使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中的種種樂趣,又要認識到學習的目的意義,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