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在真實的藝術主張的作品。這篇看似無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無目的的思緒飛揚,其中也隱含著深刻的思想。本文即從文章結構的分析著手,對其進行初步的分析解讀。
[關鍵詞]墻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小說
一、作者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英國的一位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她生于1882年,其父是一位學識淵博、頗具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她自幼身體孱弱,沒有上學,是自學成才的,最好的學校就是她父親的圖書館。從小就經常與維多利亞時期的文人墨客見面。伍爾夫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開始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1912年與雷納德·伍爾夫結婚,他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和出版商。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了小說的創作。三年后,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問世。
伍爾夫抨擊傳統和陳舊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小說創作上,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理論和手法,成為英國文壇的意識流小說大師。但不幸的是她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并多次發病。也許這與她早年受到的許多精神創傷有關:首先是1904年她父親的去世;還有她幼年時曾受到過同父異母兄長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不幸的,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同性戀,他們結婚后不久就離婚了。可以想象這一系列的打擊對一顆細膩敏感的心是何等的殘酷。
不過,她的第二任丈夫雷納德先生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愛護她,他們共同生活了29年,這一段時期也是伍爾夫創作上的豐收季節,但這并沒有減輕她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癥越來越嚴重了。1941年3月28日,這位20世紀公認的意識流創作大師在衣服口袋里裝滿石塊,一步一步走進了烏斯河,結束了她59歲的生命。
二、意識流小說介紹
“意識流”一詞首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說,意識的流動并不是一點一滴零零碎碎的表現的。意識是流動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葉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用與傳統的寫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它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一種小說流派。意識流小說既沒有劃一的規格,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后次序或按情節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的。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后兩個場景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關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但這樣的作品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的。這種小說常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三、作品賞析
1、結構分析:
正如前面提到的,意識流小說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看上去似乎很混亂,但這只是假象,只要認真研究,總能發現其中上午線索和結構框架。
伍爾夫的這篇《墻上的斑點》也是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場面、沒有沖突,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中浮想聯翩的“我”。但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貫穿全文始終的支點,那就是“墻上的斑點”,由這個支點開起,作者的思維向四面輻射出去。具體分析文章的結構,可以看出,“我”對這個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一、為了確定什么時候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城堡塔樓上飄揚的紅旗和無數紅色的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的景象。(第一段)
二、看到斑點好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肯定是一幅貴婦的肖像畫,由此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第二段)
三、看到斑點太大太圓了,不像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人的來世。(第三、四段)
四、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第五——七段)
五、看到斑點像一個凸出在墻上的圓形物體,于是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第八——十二段,主要在第八段)
六、再仔細觀察這個斑點時,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版,于是就想到了樹和樹的生存。(第十三段)
七、最后終于發現,這個猜測了半天的墻上的斑點原來只是一只蝸牛。(最后一段)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貌似散漫的敘述,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我”的思想由斑點輻射開去,自由馳騁一陣后又回到現實中的斑點上,然后又由對這一斑點的猜測聯想到其他的東西,思維又發散開,然后再回來,再想象。整篇文章就是在這種現實與想象的交織中進行的。只要我們把這幾個“斑點”抓住就容易理清它的結構了。因此,在研讀這篇文章時一定要注意一系列過渡句的使用,比如“如果這個斑點是一只釘子留下的痕跡”;“我還是弄不清楚那個斑點到底是什么……”等等。正是這些過渡句使小說的結構變得合理自然,更使意識的流動顯得環環相扣,前后呼應。
2、主題分析:
意識流小說并非是作者茶余飯后閑來無事的一些毫無價值的幻想或胡思亂想,它也有自己的主題和思想。小說的主題正是濃縮在恣肆汪洋的想象和探求中。伍爾夫在《墻上的斑點》中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動中,或隱或現地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給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第七段末尾,“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這體現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從中我們能讀到那種充滿了對男權社會的不滿、壓抑的憤懣之聲。在伍爾夫看來,這些所謂的“標準”和“規矩”都是按“男性的觀點”制定的,是用來支配女人的生活的。在本段末尾,作者還用了一個假設句,“如果真存在自由的生活……”,這深刻的揭示了男權社會中,女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因而,伍爾夫呼吁婦女應當毫不畏懼地擺脫這種男權的束縛,打破這種尊卑序列,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放飛自己的思想。這也是伍爾夫關注婦女問題在本文的體現。
其次,在第九段中,表現出作者對安寧生活的渴望。她認為那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這里是多么寧靜啊”!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隱藏在“我”不斷的想象中的,是作者自己內心感受的真實反映,也是對自己內心平靜生活的渴望。這一點與作者的生平經歷和自己的身體狀況是相吻合的。
最后,這一點不是出現在想象中,而是在小說末尾出現的另一個人的話語中,他說:“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這是作者在借他之口表達自己對戰爭——這里指一戰——的憎惡。加上第七段中“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復存在”,“世界會變得多么悶人,多么浮淺,多么光禿,多么凸出啊!在這樣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我們從中讀出的是一戰即將結束時,整個歐洲的凄涼景象和生活在那里的人們的無助和迷茫。
盡管意識流小說側重的是內心和自我的描述,很少反映客觀社會問題,但在伍爾夫的這篇小說中我們還是能讀出很多作者的思想,有對人生的思索,有對現實的不滿,有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四、結 語
《墻上的斑點》是伍爾夫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也是意識流小說最的奠基作之一。在這篇小說中作者運用了許多寫作手法和技巧,比如說暗示、排比、反復等,因此,它需要我們的仔細品讀和多角度思考。對于一篇不朽之作,這也是極其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王軍英美女性作家與作品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9
[2]易曉明,優美與瘋癲——弗吉尼亞·伍爾夫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