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語能力的好差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交際能力,職高語文教學要加強實用性,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應包括交際習慣和傾聽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面。
[關鍵詞]口語:專題教學
雖然職高有5%的高考升學率,但目前的職高學生中,希望繼續學習并最終能真正邁進大學校門的人,實際比這個比例更低。職高語文是完成性教育,這就要求語文課堂能教給學生社會生活實際和工作必需的語文知識和相關能力。實用不僅是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要求,也是我們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對大多數不能邁進大學校門的學生而言,職高是他們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也是他們語文素養發展的關鍵時期,將奠定他們今后就業和社會生活的基礎。近年來,我們臨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在提高職高語文的應用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分別在第一、二、三學期,對學生進行朗讀、應用文寫作、口語交際三方面的專題教學,總體效果很明顯。這里重點說說口語交際專題教學。
一、口語交際專題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直以來,語言都是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活動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切變得越來越便捷,人們要求溝通也越來越便捷。口語交流這種最常用、最便捷的溝通形式,作為一種能力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口語能力已被認為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各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已成為人們介入社會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必備能力。同等條件下,口語能力強的人往往獲得更多的機會。
(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職高語文自身發展的需要。
英國新職業主義認為,解決英國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謀求社會公平的關鍵,是拋棄古典主義的教育傳統,采用實用主義的觀點,發展職業教育,把教育與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教育必須加強兩個基本特征:相關性和實用性。德國教育專家胡勃先生認為:“德國的職業教育與其稱它為一種教育制度,不如稱它為一種‘思想’,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而工作的思想。”重技能,重實用,我們現行職高語文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恰恰缺少這兩個要素。
(三)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提升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地位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Weiner)的歸因理論認為:價值和期望共同決定著人在以后的成就行為中所付出的追求。職高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而且差距大,絕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是普通教育體制下的失敗者,他們到職高的目的就是學門技術以便將來能找份工作,語文課不是專業技能,因此他們認為對語文學習根本沒有必要重視;傳統語文考試內容的廣泛性和對學生語文基礎的依賴性很難準確反映出學生階段性學習結果,或者說學生某一階段的努力很難在傳統的語文考試中反映出來,這些都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語文課程似乎可有可無了。注重語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能夠有效地提高職高語文的地位,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許多企業在聘用員工時,除了關注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還非常關注應聘者的溝通合作能力,尤其在上海、廣州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一些用人單位也反映,我們的學生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較好的專業技能,但都缺乏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更何況,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還有一些學生是隨父母出來打工的外地人,有相當一部分人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如果沒有接受過扎實的口語訓練,到工作崗位上不懂得如何和人進行交流溝通,便無法實現對服務對象的高質量的服務,自身也就喪失了許多發展的機會。語文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應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口語交際專題教學的目標
口語交際專題教學注重學生傾聽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通過專題教學,激發學生對學習和生活中自己的口語表達習慣和能力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在交流時尊重他人、文明交流的交際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在口語交流中追求大方文明得體的語言表達習慣,最終達到學生能夠掌握口語交際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技能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目標。
要求學生在平時日常交流中能傾聽他人的語言,并作出適當的回應,尊重他人的隱私,用語文明,表達流暢:在正式場合能做到儀表符合自身身份,會選擇適當的話題,進行交流時不慌張,儀態自然,語言大方得體,能考慮交流雙方的身份、交流場合、對方的反應等因素。
三、口語交際專題教學采用的模式。
我們選擇任務型教學的課程模式。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和語言學習者自主性,它最根本特點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目標的“任務”。這個任務指的是學生在交際活動的具體目標,而這個目標是在現實生活中極可能發生,甚至是學生走入社會后馬上要面對的。教師設定交際活動的具體目標,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成為具有一定學習自主性的學習者;通過讓學生參與任務化的教學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采用發展性評價模式。現行職高語文教學評價模式是水平性評價。這種評價對學生而言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而言缺少激勵作用,傳統語文考試又體現對學生原有語文基礎較大的依賴性,短期的努力難見成效,有的學生希望進步,但經過一階段的努力,但是考來考去幾十分,最后就完全放棄努力了。而發展性評價模式能及時地體現學生的努力成果,讓學生明顯的看到自身的進步,也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口語交際考核的形式多樣。因為口語表達的形式多樣,對口語交際能力高低的評判也沒有固定統一的標準,所以我們對口語表達能力的考核設定了多種方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我們嘗試過課堂發言式、表演式、演講式、面試式、辯論式等形式,學忽然他5生參與積極性最高發是面試式,這大概也是實用理論的佐證了。
四、口語交際專題教學的過程安排
(一)了解口語交際課程和學習意義。
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社會尤其是企業對人才在語文素養方面的要求,明確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談談對自身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和希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教師介紹口語課開設的目的和口語考核的方式要求,讓學生的課程有總體上的了解。
(二)引導學生客觀的評價自身的口語表達習慣和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習慣和能力自我測評,讓學生對自身有較客觀的了解。口語訓練的基礎是要求學生敢于說,教師介紹克服膽怯的幾種方法,學生自行選擇時間練習。
(三)了解交際常識
通過我國禮儀專家、人民大學教授金正昆的講座,了解禮儀知識:教師介紹口語交際中的禮貌用語和稱謂,培養學生文明交流的意識。介紹交際的基本準則,提醒學生在交流中要注意的問題,提高學生對交際目的重視。
(四)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這是口語專題教學中最關鍵的一步,對口語專題教學是否有成效起決定性作用。如果說前面三步是修橋墩的話,那么這一步就是鋪橋面了。
我們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具體的、可以讓學生可感知的情境,能夠學生的激活思維,鍛煉學生深刻的理解力和靈敏的反應力。教師通過教室布置、自身衣飾、音樂燈光等手段來營造特定的氣氛,讓學生體驗特定交際的氛圍,提高學生對交際場合的觀察力和適應性,促使學生自覺進入教師設定的角色,并激發出交際的沖動和欲望。
我們采取多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口語交際活動鍛煉的機會和時間。如到“去醫院慰問住院的同學”、“去實習單位應聘面試”、“和想認識的人交談”,“參加朋友母親的葬禮”等,都是學生參與比較活躍的情境訓練,讓學生設想并演示在這樣的場景下發言,你該如何穿著打扮,該講些什么,怎樣講。一些內向的學生可以讓他先在旁邊觀察或對同學的表現作簡單的評價,看多了也就不緊張了,特別是第一次上場和第二次上場,學生的進步是相當的明顯的。
由于口語交際專題教學的涉及面比較廣,可供借鑒的資料尤其是可供教學實際操作借鑒的資料很少,加上我們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有限,研究的時間又不長,所言不當之處,請各位專不吝賜教,多提意見。
參考資料:
《外國教育資料》(2000-2007)(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主辦)
《關于對語文學科教學評價的實施細則》《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