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為了提高實效,更好地發揮它的德育功能,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運用地圖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關鍵詞]地圖;鋪墊;激發情感:情感體驗:道德認識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結合了道德教育和社會實踐為一體的課程,它包括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行為的指導等。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是認知的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情在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而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感知而產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盡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道德情景,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品德與社會《隔海相望》教學時,整堂課我都利用中國版圖,作戰圖等直觀手段,給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氣氛,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進入情境,對道德要求進行渲染,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道德規范和要求的認識。
一、識圖揭題,激發了解寶島臺灣的興趣。
識圖揭題就是通過認識地圖,揭示課題。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可根據教材的特點,恰當地運用地圖,引出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隔海相望》時,我出示中國版圖和臺灣省放大圖,請學生在版圖中找出臺灣島。學生的視線穿越福建省東面的臺灣海峽,看到了一個輪廓壯如芭蕉葉,葉柄朝南,葉尖向北的島嶼——臺灣島。我接著問:“臺灣島就是臺灣省嗎?請繼續看圖。”并結合課文閱讀總結。學生很快找出了臺灣島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等大小島嶼,學生搞清了臺灣省的概念。我繼續提問:“臺灣省地處哪大洋?與哪個省隔什么海峽相望?”學生很快找出了“太平洋”“福建省”“臺灣海峽”。小結談話我引入新課學習:“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海峽兩岸人民之間有著深厚的親情,全中華兒女都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隔海相望》。”這樣,通過讓學生認識地圖來引出新課,既使學生對臺灣省有了初步的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本堂課的教學起了鋪墊作用。
二、看圖熟知寶島,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品德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操、道德行為等構成的綜合體。道德認知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條件,沒有認知就沒有道德情感。為了讓學生熟知臺灣,我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仔細觀看臺灣省的地圖,之后我報出臺灣省內的任意地名,請學生迅速在地圖上找出該地的位置,同學之間互相比一比,看誰找得最快。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圖片(玉山云海、臺灣東海岸、臺北故宮、日月潭等)、動植物圖片讓學生欣賞。學生一邊欣賞圖片美景一邊欣賞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這樣,學生將視線穿越到海峽,走近了臺灣。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臺灣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我國其他地方一樣,也有著美麗的風景、富饒的物產以及勤勞善良的人民,增強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之情。
三、用圖知曉英雄故事,明確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
《隔海相望》一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情感的中介和動力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愜意、和諧的情感氛圍中產生自我觸動、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的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歷史告訴我們”一塊內容時,我出示鄭成功率領2500多壯士收復臺灣的出戰箭頭示意圖:金廈→澎湖→鹿耳門→赤嵌城→臺灣城,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帶兵勇戰荷蘭殖民者的錄像資料,讓學生感悟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了捍衛這塊土地,當年鄭成功率領將士血戰疆場,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了寶島。然后,我懷著高亢激昂的語氣向同學們講道: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讓我們曾失去了臺灣,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可是1949年以后,臺灣與大陸又分割開了,每當我們慶祝香港、澳門回歸的大喜日子,不能不想起美麗的寶島臺灣。現在又有少數人宣揚所謂臺灣獨立,妄圖把臺灣從祖國分離出去,我們答應不答應?有人說,臺灣一直是屬于我們中國的,將它分割出去,是對國家統一的破壞。有人說,臺灣一直屬于我們中國,當然應當由我們來管轄。有人說,國際社會也是不會同意臺獨的。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我激發起來了,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通過運用地圖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也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借圖抒情,懂得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這篇課文,表達了一種深情厚誼,敘述了兩岸同胞的血濃于水的感情。如何’將這一份情注入到課堂中,感染學生,是我課堂中的一個重點。
在教學“兩岸情深”環節時,我說道:多少臺灣同胞離開生他養他的故鄉幾十年,夢牽縈繞與親人團圓。《鄉愁》的作者臺灣中山大學教授余光中就是其中一個。幾十年啊,他看著故鄉近在咫尺卻不能返回。此時,我出示祖國版圖,讓學生找出“南京市”(余光中的故鄉),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詩人,遙望故鄉,請吟誦《鄉愁》。把詩人思念親人,懷念故鄉的深情用朗讀表達出來。由于先前情感的鋪墊,學生的朗誦表現得聲情并茂。我問:詩人的鄉愁如何解得了?有人說,鄉愁是因為距離,如果能夠讓詩人回到他的故土,那么這種鄉愁會淡一些:有人說,這種鄉愁,只能在祖國統一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有人說,詩人愁自己的故鄉,實際上也愁兩岸的統一。大家都體會到:只有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才能真正一解鄉愁。然后,我又讓他們看版圖里的空間距離,幫助學生理解詩境,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現,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
在本課中,我用地圖引導學生,幫助理解,提升感情,使抽象的兩個空間變得形象、生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大家的喜歡。
《品德與社會》課教材具有實、新、活的特點,如果在教學時,我們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地圖,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
[2]《小學德育》華南師范大學《小學德育》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