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聯系學生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事實證明,創設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學生發現知識、探索奧秘、從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因此,數學教學要善于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結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觀察、體驗、操作、思考,從而理解數學的價值,掌握數學知識。
(一)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實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根據開放性的原則,選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讓學生從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個數學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想象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從故事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課一開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故事:“花果山中三個小猴子吵著要猴爸爸買甘蔗給他們吃:最小的猴子嚷著要根數多,老大自認為很懂事說:‘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長的。’精明的老二說:‘我不要最長的,也不要根數最少的,但根數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長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買來三根同樣長的甘蔗,將第一根分了一半給老大,將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給老三,將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給老二2段。三個猴子高興極了,都認為爸爸對他最好。同學們,猴爸爸分得公平嗎?……公平不公平,學了新課自分明”,學生興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課。
三、創設活動情境,使學生愉悅
課堂上,尤其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其興趣,啟發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如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時,當學生認識了長正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之后,可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師:老師用今天認識的形體拼成了一個小機器人(出示機器人),你們能從機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形體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接著,我轉向下一個實踐活動,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體拼出喜歡的玩具,先尋找設計出本組拼圖的方案,互相合作,盡可能和老師的不一樣,學生活動結束后,讓各組學生將本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各組的小朋友都紛紛派代表上臺向大家說明本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體。學生表現得主動,拼得的結果豐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組織教學,體現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新,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創設游戲情境,使學生思考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意參加的活動。課上適時采用一些游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數學知識寓于游戲之中,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新知識或鞏固數學知識。例: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我制作了幾十張算式卡片,分批多次進行“送信”的游戲。提出誰能最準確而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誰就是勝利者,可獲取一枚郵票,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動手
利用直觀、形象具體的實物演示并結合師的講解,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情境。不僅能使枯燥的知識產生美感,而且能夠提供豐富、生動的畫面。在這一過程中,師應加強示范指導,使學生的操作有序可循。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45+20時,師可先指導學生操作如下:(1)用小棒擺出45根(4捆零5根)和20根(2捆);(2)把這兩堆小棒合并在一起。2捆應和原先小棒中的哪部分先合并起來,得到幾捆,也就是幾十根;(3)把6捆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來又是多少呢?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最后,學生自己獨立操作一遍,結合操作,再把口算過程完整地說出來。這樣,在情感的支配下,將動作、思維、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會有序操作,有序表達,而且學會有序思維,手越來越巧,語言越來越豐富,思維有條理。
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
思維始于疑問和好奇,而疑問和好奇,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因此,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欲言而不能”的“問題”境界,這樣學生的探究意識就會孕育而生。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創設了分桃子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把6、7、8、9、10、11個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學生在操作后產生了疑問:有時正好分完,有時還有多余?這時,教師適時地加以總結:“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況,我們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有余數除法的性質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