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評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一直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為使評價適合素質教育的需要,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評價與考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但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新課程改革還存著一定的差距。主要問題有:
(一)評價功能單一
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現行的教育評價過分強調總體性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形成性評價,忽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二)評價標準單一
評價的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現行的評價把其價值定位在甄別功能上,與之相應評價內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識的技能。這種單一標準,不僅忽視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等尤其缺乏重視。
(三)評價方法單一
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性評價:注重相對評價,忽視絕對評價和個人內在差異性評價。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評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時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而且,量化的評價把復雜的教育現象也簡單化了或只是評價了簡單的教育現象。
(四)評價主體“錯位”
被評價者處于被動地位。評價主體“錯位”,是政府、學校、教師在開展教育評價時明顯呈現出“他評”的特征,使被評價者始終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這種錯位,忽視了被評價者的作用,使教育評價活動成為一種被動消極的活動。
(五)評價重點偏離
重結果,輕過程,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
(一)評價的指導思想
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依據,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為價值取向,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教師的發展與提高,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評價的基本要求
1.正確把握評價的方向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改善課程設計,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不是為了評判學生的優劣,對學生進行分等鑒定,而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評價要具有科學性
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要嚴格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評價目標。評價標準要體現科學性,學生只要達到這個基本標準就是合格。評價的方法要體現科學性,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科學的評價方法。評價的過程、內容要體現科學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
3.評價要有激勵效應
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教師的發展和提高,要利用各種因素,激發評價對象在內心中產生向上的要求,調動執教者不斷探究、實施教學策略,選擇教學方法的欲望。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改進學習方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4.評價要具有針對性
在《語文課程標準》評價理念的指導下,要根據教師的不同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學過程中教師行為和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評價的目標要準確,評價的內容要具體,評價的條理要清晰,評價的語言要中肯,要實話實說,不要感情用事,還要注重評價策略。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與標準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一節課要教什么知識,進行什么訓練,培養什么能力,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十分清楚,學生也要心領神會。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準確、鮮明、具體,要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依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確定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目標要體現基礎性、全面性、發展性。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體現結構化、問題化、經驗化。結構化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正確,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基本概念,結構合理,聯系緊密。內容的選擇要有可操作性,體現操作過程的生成性與示范性。問題化即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展示知識的“再產生”,要體現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問題的設計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要具有啟發性、思辨性;內容呈現要層次分明,激活思維的問題序列。經驗化則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情感體驗、自身實踐、聯系社會、關注自然、關注人生。
(三)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教師和學生活動的過程。包括活動過程的情境、活動過程的運作、活動過程的效果、活動過程的體驗。教學程序的設計要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條理清晰、環環相扣,體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情感態度
課堂教學的評價要特別關注教師的情感態度,師德修養和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習慣與學習行為。這是實現教學目標最基本的保證。公平民主、愛心誠心是一個教室最基本的師德。
(五)教師基本功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教學技藝,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具備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教師的教學語言、板書、及教學手段、教學技能等基本功都展現一個教室的基本素養。
(六)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關注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資源的利用是否合力且充分、學生的發展是否全面發展。
結語:課堂教學是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教學評價不能單一地從某一側面進行。以往的評價重點是評價教師的“教”,而不是評價學生的“學”,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評價也應轉到以評價學生的“學”為重點上來。上,述評價內容,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寬泛的相容性,如果人為地把評價內容完全獨立割裂,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