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自己的正確定位,直接決定他將采取什么方式進行教學。他會怎樣對待學生,他會怎樣進行教學設計。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教師觀。
一、語文教師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實施新課改以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不絕于耳,而且也漸漸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然而,教師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便成為了困惑廣大教師的一道難題。《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主要表現(xiàn)為組織、引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組織表現(xiàn)為安排自己和學生圍繞教學目的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朗讀活動、鑒賞活動、表演活動、創(chuàng)作活動等),同時也包括對課堂進行有效地調(diào)控。教師怎樣才能當好組織者?一是要吃透教材,確定好合理的教學目標;二是要深入研究學生與文本,精心設計合理而有效地語文實踐活動:三是自覺地與學生打成一片,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進行有效地互動。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引導”,即“帶著人向某個目標行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主要表現(xiàn)為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語言,提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而不是“帶籠子”,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向設定的結論。要當好語文課堂中的引導者,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好的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然地進入,積極地思考,有效地交流。其次,教師要當好“平等中的首席”。于疑難處指點迷津,于謬誤處及時修正,于關鍵處反復體會,于閃光處鼓勵贊賞,這便是“首席”。第三,要因勢利導,撥正和暢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放手”但不“撒手”。
二、教師是學習者
首先,教師要學習教材,解讀文本。只有教師在自己學習教材、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的體驗,才能更恰當?shù)匾龑W生去進行語文學習,用學習的經(jīng)驗指導學習。當然,肯定有人會說,教參上不是有教材的介紹,文本的閱讀嗎?可是我要問,如果教師只是從教參上接受了理解,再去教給學生,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嗎?教師還能與學生平等的交流、發(fā)生思維的碰撞嗎?
其次,教師應當好學生合作學習的伙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使教學活動始終保持在和諧的氛圍之中,教師就必須進入學習狀態(tài),與學生一起討論,一起商量,各自發(fā)表見解,讓教師點評學生的同時,也允許學生點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近了,可以有效地互動,暢所欲言的交流,同時,教師也獲得了新的學習體驗,甚至可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萌發(fā)新的感受,生成新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教師是欣賞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也必定是豐富多彩的,然而這些彌足珍貴的解讀,學生都往往不會輕易說出。他們或者缺乏足夠的勇氣,或者不善于表達,或者根本就沒有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興趣,不去想,只去等。因為他不需要想,有人會幫他想,他只要等待教師精彩的解讀,然后記住就行。因此,要想讓學生積極地思考,教師必須學會欣賞,用大量的鼓勵與肯定創(chuàng)造欣賞的機會,用獨到的眼光發(fā)現(xiàn)欣賞的契機。
鼓勵是一種欣賞。當學生想嘗試,而不敢嘗試時,需要鼓勵:當學生擔心自己的看法,不夠確切,怕讓人笑話時,需要鼓勵:當學生因自卑而放棄時,需要鼓勵……鼓勵應當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相信自己,努力鍛煉自己,善于展示自己,因此,教師要學會鼓勵,通過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敢想敢做,主動交流,讓學生覺得教師其實也很欣賞他。
寬容是一種欣賞。中學生都有強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充分肯定的點評,而強烈的自尊心又必然衍生強烈的敏感與脆弱。因此,教師要真誠對待任何一位學生,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允許他們犯錯誤、有缺點,寬容他們思維的模糊、錯誤甚至荒謬,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師生互動,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師確實是在引領他們不斷進步。教師若能經(jīng)常這樣寬容學生,學生便會感到:其實老師也很欣賞我。
贊賞是一種欣賞。贊賞是最顯性、最直接的欣賞,他往往能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贊賞學生其實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語文課堂上,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參與的機會很多,自然會表現(xiàn)出很多閃光點,作為語文老師,要做有心人,善于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要把目光老是鎖定在少數(shù)印象極佳的學生身上,也不宜為了贊賞而贊賞,平白無故地大加贊賞。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閃光的機會,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進步。
四、教師是教學藝術的探索者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憑經(jīng)驗教學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他們用相同的教學方案教不同的學生,往往導致師生合作不協(xié)調(diào),出現(xiàn)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最終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思路、方法,即使是教了幾十遍的課文也須重新設計方案。而創(chuàng)新來自于教師對教學藝術的不懈追求與探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實踐者,而教師更多地是探索教學藝術,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教師要把課堂看作是自己的試驗田,是實踐的陣地,力求形成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首先,教師更新觀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其次,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把課堂教學藝術作為自己永無止境的追求。其實,教師對教學藝術的不懈探索也直接影響、熏陶著自己的學生。語文教師在不斷地探索中提高自己,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共同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