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藏族舞蹈中,膝部關節(jié)的屈伸自始至終貫穿著近千種不同的藏族舞蹈動作中,由屈伸動律變化而形成的各種舞蹈動作韻律使藏族舞蹈增加了無限的魅力,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是藏族舞蹈的“根”。形成屈伸動律是重要因素是1、藏族作為游牧民族喜歡住在高山上逐水草而遷移居,因此上山、下山是藏人生活中最普遍的行進路線,面對險惡的山路,崎嶇陡峭的山崖行走,膝部關節(jié)的運動比較發(fā)達,在山路高低時,行進快慢中,無意的增強和加大了膝部關節(jié)的控制力和柔韌性。2、“世界屋脊”地高氣薄、非常寒冷,因此藏民族喜歡穿羊皮、虎皮、豹皮制成的長袍來抵御寒流,因此藏族服裝成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最厚重的一種服飾,而這些寬大的服裝和厚重裝飾形成很大的重力。壓迫著膝部關節(jié),并不由得需要雙膝來支撐并調節(jié)重力。因此環(huán)境和服飾是形成藏族舞蹈核心動律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屈伸動律:環(huán)境;服飾
藏族舞蹈琳瑯滿目、種類繁多,風格鮮明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如西藏地區(qū)的舞蹈,典雅輕快、高傲端莊,而安多地區(qū)藏人的舞蹈,靈巧多變,柔美詼諧;而康巴地區(qū)藏人的舞蹈,豪放瀟灑,優(yōu)美大氣。
雖然不同的地域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著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guī)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guī)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如: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動律——“屈伸動律”,無論身體語言的千變萬化,“平步屈伸”“立掌步屈伸”“俯身屈伸”都自始至終貫穿著近千種不同的藏族舞蹈動作中,“是藏族舞蹈的“根”。尤如藏人常言的“會說會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跳舞就會屈伸”。
一、概述藏族民謠和古籍中對“屈伸動律”的認識
上身動作像雄師,腰間動作要妖嬈。
四肢關節(jié)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松弛。
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jié)要顫動。
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以上是藏文古籍中對舞蹈者形態(tài)的要求,僅70個字就緊緊扣住了藏族舞的核心動律。藏族民謠和古籍中,認為膝窩、膝蓋、是最靈活處,舞蹈時膝部關節(jié)的屈與伸,無論節(jié)奏快滿、動作變換、上下起伏、膝關節(jié)始終保持著柔韌自如而富有彈性。在藏族舞蹈動作中,腳、肩、頭、臂之間的擺動和膝關節(jié)的屈、顫、柔韌、自然流暢巧妙的結合始終貫穿在整個舞蹈動作,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屈伸的恰到好處能使舞蹈增加無限的魅力,從而使舞蹈的整體韻律有了靈魂得到了一種延伸,從而明顯區(qū)別于其它舞蹈門類。
林芝地區(qū)果偕“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又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從珍貴的古籍和古歌謠中的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對藏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早已有了的統(tǒng)一認識及深入的研究。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xiàn)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可見在古代時期,藏族人民就對自己民族的舞蹈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記載。從以上藏文古謠中的十段文字中,膝步關節(jié)的描述就占了5段,如“膝窩曲節(jié)要顫動”是對膝關節(jié)的韌性強調。“四肢關節(jié)要靈巧”指出了對膝關節(jié)的控制要有力,“舉止要像流水緩步”等對節(jié)奏的把握,“腳步腳尖要靈活”,對膝關節(jié)的松弛度要有靈活的把握等。這充分說明了膝部動作無論在古人時期或今天的我們所跳藏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因此說在藏族舞蹈中“屈伸動律”就是貫穿整個藏族舞蹈動作的核心動律。
那么屈伸動律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形成屈伸動律為核心動律的幾大重要因素
(一)環(huán)境與地理位置的因素:
在青海民間俗語中有稱:漢人住在海邊邊,回人住在路邊邊,藏人住在山尖尖。這看似輕松快活的民間俗語卻有著深刻的一種認定。“漢族住在海邊邊”,是因為漢族人多聚集于地勢較低,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自中原為中心向東輻射發(fā)展,多聚集于沖擊平原,回族,主要以經(jīng)商的生存方式生存,大多喜歡住在路邊召喚買賣,而藏族作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畜牧業(yè)為主要生存方式,崇尚高山,相信任何一座山都有神靈。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擁有眾多山脈,有喜馬拉雅上、喀拉昆侖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阿爾金山、唐古拉山、祁連山、橫斷山等,其中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十六座。而藏族人世代就居住在這些高聳云端的山脈周圍,由于長期居住在高原、高山、和地勢險峻、人跡旱至、路途險峻的地區(qū)。因此對古老的藏族人來說上山、下山成了藏人生活中最普遍的行進路線,因此日復一年,年復一日,長年靠靈巧的雙腿面對險惡的山路,崎嶇陡峭的山崖行走,膝部關節(jié)的運動比較發(fā)達,屈與伸于是產(chǎn)生于行走在山路高低時,行進快慢中,無意的增強和加大了膝部關節(jié)的控制力和柔韌性。比如:在陡峭的山崖上,上行時膝關節(jié)必須高抬,上身前俯,膝關節(jié)隨著路程的高低大幅度的一屈一伸。下行時,上身保持后傾,腳尖先著地,行進時腳掌幾乎拖著與地面保持平衡,而膝關節(jié)必須更加保持很好的控制力和柔韌性。行程速度完全由膝關節(jié)的屈伸控制著。久而久之,膝關節(jié)在藏人特定的行程路線中,習慣性的形成了集彈性、韌性、控制性于一體的高強度屈伸動律。在嬉笑的山間上、歡慶的牧場上、暖暖的篝火旁,屈伸動律就這樣自如的流露在藏人傳情達意的肢體動作中,從而形成今天載歌載舞時表現(xiàn)出的最基本的最自然的形態(tài)。
(二)服裝的因素:
藏族服飾是藏族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穿戴最厚重的一種服飾,因為“世界屋脊”地高氣薄、非常寒冷。因此藏民族喜歡穿羊皮、虎皮、豹皮制成的長袍來抵御寒流。藏靴是用羊皮和牛皮制成的,鞋內鋪有厚厚的羊毛,鞋底厚重,雖然藏族人生活的環(huán)境常被譽為生命的禁區(qū),但藏族人豁達、崇尚自然的美好心態(tài)使他們更加樂于享受大自然的賦予,藏民族非常喜歡用珊瑚、水獺皮、金、銀、銅等物質來裝飾自己的服裝,由于游牧的生存方式,長年逐水草而牧,不斷遷移,一些貴重的首飾(多為珊瑚、水獺皮),為便于攜帶,就長年戴在頭上,縫在裙擺上,甚至奶勾,藏刀等勞動用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藏族人絢麗奪目的藏族服飾。
在氣候寒冷,潮濕的空氣中。人們的關節(jié)時常處于寒冷狀態(tài)。在寒冷狀態(tài)下的關節(jié)會時常卷屆著。有些人就是在直立時各部位關節(jié)都會彎曲著,尤其膝部關節(jié)。這就形成了藏民族特有的一種膝部卷曲式的一種自然形態(tài)升華為舞蹈動作形態(tài)。又因穿的是腰部纏裹數(shù)圈腰帶的厚重寬大服裝、和高至膝部的靴子、帶著珊瑚、水獺皮、金、銀、銅沉重的裝飾,這些重量如果在人站立時,我們來做一種重力的調配,會讓背部前傾讓頭飾重量搭在后背分擔頭部的拉力,而長袍和胯部周圍的裝飾重力可以由胯部來支撐,可當我們在行進時,這些重力往往就形成了更大的壓力,無形中就必然由我們的雙膝來支撐并調節(jié)重力,因此,藏族人,在行進時膝部關節(jié)的屈伸動律幅度較大,在走路時步伐較為緩慢。尤其行進在陡峭的山路時,膝關節(jié)更加強韌、注意觀察現(xiàn)在生活在牧區(qū)的藏族人在走路時,仍然胯部松懈,行進時上身保持前傾體態(tài),腳步多處于拖步狀態(tài)中。因此說探討藏族舞蹈服裝的審美特征,也是繼承藏族舞蹈藝術必要的基礎知識,因為藏族服裝是形成藏族民間舞蹈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身邊有很多民間舞蹈教育者曾深深的困惑,為什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僅屈伸這一單一元素都需要訓練很久,有些學生甚至畢業(yè)時膝部關節(jié)仍不能解決,膝部關節(jié),還遠不如藏區(qū)廣場上自娛自樂的群眾呢?作為民間舞蹈教育者我也在思考著,我們的民間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否應該加強讓學生們認知少數(shù)民族舞蹈服裝和使用特色道具的“核心”基礎教學內容?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切身體會體會“屈伸”、“拋”、“撩”、“嬈”、“擺”、“甩”、“提裙”等與服裝密不可分的舞蹈動作韻味,脫去束身的芭蕾緊身服,在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中自由、灑脫的親身感受形成不同風格不同韻律的內在因素,在課堂實踐中感受藏族舞蹈核心動律屈伸是因為厚重而長至膝關節(jié)的馬靴和腰部裝飾與頭飾等重力的壓迫,使膝部關節(jié)具有很強的柔韌性欲控制力這一概念!從而提升我們的教學并深刻的認知我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精神內涵,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舞蹈藝術人才的教學目的?
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學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的集中體現(xiàn),尤其藏族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更是藏民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我們要認真研究形成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使其在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
三、結 語
由于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服飾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如:藏族舞蹈單從膝部動作上可概括為“雙屈伸”“單屈伸”“平步屈伸”“立掌步屈伸”“俯身屈伸”,從步伐就多達二十幾種:如“點跟步”“撩步”“抬步”“跺步”“踹步”“靠步”“刨步”“碾步”“拖步”“點顫步”“蹭步”“等:技巧中分;輾轉、創(chuàng)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跪轉、掖轉、點轉、小蹦子、等。而這些鮮明的動作風格都與膝部關節(jié)的屈伸緊密貫穿。因此說屈伸動律是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動律。不管古老的藏民族祖先還是今天的現(xiàn)代藏族,他們世世代代仍然居住在美麗的青藏高原,依舊喜歡穿著自己本民族的服裝載歌載舞宣泄情感、贊美生活,總之,藏族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產(chǎn)生于藏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中,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而藏族舞蹈中的屈伸動律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藏傳佛教藝術》尕藏才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