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外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現行的外語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局限性,為此,許多研究者提出“任務教學法”。它是過程教學法和結果教學法的結合體,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意義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學原則,對我們的教學有很有啟示,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任務:英語教學
一、引言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的倡導和運用。隨著交際教學法的發展,該教學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任務教學法基于蘇聯心理語言學家Vyotsky(1962,1966,1978)及其追隨者We~sch(1979,1981,1985a,b)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Vygotsky 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同伴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文化知識的獲得首先是人們相互作用(interpersonally)的結果,然后變為自己的知識(intrapersonal)。Vygotsky的理論體現了認知和語言發展順序,強調學習的社會性和人們的相互作用。他的這種心理、社會、語言相結合的理論,為“任務教學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并且對語言教言教學有著重要啟示:個體是在社會交往、相互作用中發現、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由此而言,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規定教學內容的教學觀,使學生在一種社會性環境中受教育。此理論也適用于外語教學。近年來,該教學法在我國也備受關注。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對此作了介紹與評論,并對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任務型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是,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的實踐還沒有廣泛地展開。因此,進一步認識任務型教學的實質,研究和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采用較好的教學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質
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方法,是根據語言習得機制,以Ellis(1999)的“輸入與互動假設”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任務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队⒄Z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促進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研究任務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改進教師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教學和訓練的時間,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教師更有效地教;改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和素質,進而提高其學習質量。
(二)任務型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旨在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交流、合作、互動的過程。事實上很多任務都是通過pairwork和groupwork合作完成的。任務型教學有三個主要的特點:一是以話題為主,用目標語進行活動(情境):二是以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為目標(教師為主導);三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活動(學生為主體)。
(三)實施任務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
Willis(1996)提出實施任務教學法的五項原則-Willis的任務教學模式:1)提供有價值和真實的語言材料:2)運用語言:3)所選任務應能激發學生運用語言;4)適當注重某些語言形式;5)有時應突出注意語言形式??傊?,這些原則要求注意信息的輸入(input)、使用(use)及對輸入的信急和語言使用的反映(re-flecfionontheinput and use)。
三、任務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設置任務
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如何設置任務是至關重要的。在設計任務時,要做到:
1)任務要有明確的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即所設置的任務要有一個主題。所有的任務都應與這一主題有關。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多層次的探討,多方面的拓展。因此,我們在集體備課時,首先對單元的主題進行分析,然后再設計主題明確的任務。
2)任務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源自生活的真實任務有時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并無直接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往往要對源自生活的任務加以設計,使其成為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的、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任務。
3)任務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每個任務應建立在之前的任務的基礎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是下一個任務的前提條件,而不是孤立的。
(二)引導學生完成任務
1)要引導學生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準備。教師設計了教學任務之后,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應該把任務交給學生。因為對學生來說,任務是有知識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通常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該過程必須圍繞任務的完成而進行。
2)教學中應在新學的知識、技能與運用之間建立直接關聯,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又形成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3)任務的實施需要教師或學生有一定的前期準備,例如收集足夠的信息資源。任務的實施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處理信息或應用信息的過程。輸入的信息資料既可以是語言性的,如一系列指令或讀物,也可以是非語言性的,如一個圖表或一張圖畫。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也可以加入到活動之中充當學生的伙伴。
總之,要引導學生通過Pairwork和Groupwork等小組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