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關于亞洲成立共同貨幣乃至設立亞元的呼聲高漲。在歐元危機爆發之前,許多金融界人士一直認為歐洲的形式是亞洲可以借鑒的模式,但因為亞洲形成政治聯合體的難度非常之大,亞元的進展緩慢。 而這次希臘危機暴露出來的歐元貨幣體系問題,為亞元藍圖的構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歐元;亞元;歐元危機;主權債務危機
一、引言
“最優貨幣區理論”首先由“歐元之父”蒙代爾提出,并經過麥金農、凱南、英格達姆等經濟學家補充發展。該理論認為,在經濟比較開放,商品、勞動、資本流動資源、產業結構不同而經濟發展水平和通貨膨脹率比較接近,經濟政策比較協調的地區,形成獨立的貨幣區,實行單一的貨幣政策有利于協調各成員國利益的一致。
在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指導下,歐盟各國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2002年歐盟12個成員國成功啟用歐元,從而開創了國際貨幣的新紀元。歐元的成功啟用,是歐洲隨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回應,創造出了一個與美元相同地位的貨幣,提高了歐洲在全球的戰略地位。統一的貨幣帶來更穩定的匯率、較低的交易成本、較高的價格透明度,從而減少了信息成本,提高了歐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了歐元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歐元區國家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亞洲就開始探索區域內的貨幣合作機制。當時一些國家或地區提出了亞洲地區貨幣合作機制的設想,擬模仿IMF成立一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這個方案在2000年演化為中日韓與東盟10國之間的一個貨幣互換協議清邁倡議,由簽署雙邊協議的國家之間互相提供短期資金支持,以化解流動性危機。
2003年,蒙代爾曾建議,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能讓一種叫做“亞元”的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10多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亞洲地區的金融合作更為迫切,統一貨幣的意義更加凸顯。然而,近期愈演愈烈的歐元危機卻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以歐元為范例的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正確性,及其對亞元藍圖構建的鏡鑒作用。要了解這些,我們有必要先對當前的歐元危機的成因做一個探討。
二、當前的歐元危機及其成因
(一)當前歐元危機簡介
自去年12月份希臘爆出債務危機以來,債務危機越來越像脫韁的野馬,大有失控之勢——歐洲除了保加利亞的赤字在3%的“警戒線”以下之外,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0國出現赤字超標問題。有數據顯示,希臘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過12%,愛爾蘭占10.75%,西班牙也超10%。此外,2010年歐元區總體赤字可能會超過GDP的7%。隨著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國際評級機構標準與普爾于四月底繼調低葡萄牙的信貸評級之后,又將希臘的信貸評級調低三個等級,降至BB+垃圾級。消息傳來,全球股市為之重挫,一片愁云慘霧。 壞消息還不只這些。緊接著,標準普爾又以經濟增長疲軟為由,宣布把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降至“AA”,還指出西班牙的前景評級為負面,即未來六個月內可能會進一步調降評級。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讓歐元匯率受到嚴重打擊。在去年12月初歐元兌美元匯率曾經再度突破1比1.5的歷史高位,但隨著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歐元匯率急轉直下,兩個多月來降幅約為10%。截至目前,希臘政府降低赤字的措施尚未取得各方的信賴,歐元還在繼續經受沖擊。很多人開始擔心,希臘債務危機已開始演變成歐元的危機。
(二)導致歐元危機的主要原因
隨著由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危機在是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不斷加大,對于導致此次危機的原因探討也層出不窮,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點:
1、歐元設計存在體制、機制甚至制度上的缺陷
首先,政治和經濟缺乏相輔相成。歐洲從統一大市場到統一貨幣政策,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但是,歐元區并非政治聯盟,歐元創始人之一奧特馬爾·伊辛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指出,歐元的設計宗旨就是歐元區成為一個貨幣聯盟,而非政治聯盟。因此,歐元區國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的約束力。相互獨立且競爭的主權國家使用了無錨的“超主權貨幣”造成的后果是一旦受到沖擊,各主權國家的利益涇渭分明,各自采取政策,歐洲中央銀行形同虛設,無能為力。
其次,歐元區政策工具的“跛腳”。正如美國國投資家索羅斯所說的,任何一種成熟完善的貨幣體系都需要央行和財政部一同保駕護航。危機來襲之時,央行提供流動性,財政部處理公共債務。而歐元區只設有歐洲央行,卻沒有統一的“歐洲財政部”。歐元區缺乏與共同貨幣政策相對應的共同財政政策,影響了歐元區內部經濟政策的有效協調和實施效率。
最后,貨幣紅利和貨幣責任不對等,“搭便車”現象突出。以希臘為例,在歐元的“大傘”之下,多年來希臘政府得以維持低利率借貸的長期融資便利,債務規模遠超其經濟承載能力。也就是說,希臘這樣的國家享受了歐元貨幣的好處,卻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這種“搭便車”的行為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不容易暴露,一旦經濟大環境出現問題,債務危機就變得非常突出。
2、歐元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
希臘債務危機充分暴露出歐元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弊端。一方面,像希臘這樣的成員近年來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過度消費和房地產泡沫等經濟隱患嚴重,加之出口少進口多,在歐元區內長期存在貿易逆差,導致資金外流,從而舉債度日。根據歐盟的規定,歐洲各國在加入歐元區時必須達到“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超過3%、公共債務在GDP中的比例不高于60%”的要求。而希臘現在的財政赤字率是12.7%,公共債務率則高達113%經常項目赤字不斷累積。當金融和經濟危機襲來時便成為薄弱一環,極易拖其他國家的后腿;另一方面,以德國為代表的部分成員經濟競爭力相對上升,出口強勁,經常項目盈余不斷擴大。
這種宏觀經濟失衡局面由于金融和經濟危機而正在加劇。然而作為單一貨幣區,內部經濟失衡給執行統一貨幣政策制造了障礙,尤其是在當前形勢下,區內成員經濟發展步調不一更給它們攜手走出危機增添了難度,因為執掌歐元區統一貨幣政策的歐洲中央銀行在實施“退出”策略時很難找到一份適合所有成員的時間表,導致危機愈演愈烈。
3、國際金融透明度太低
國際金融透明度太低,南歐等債務嚴重的問題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投機者攻擊的對象。早在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時,就請美國高盛公司利用當時歐盟財務規定上的漏洞,對本國尚未達標的財務狀況進行了巧妙掩飾,雖然獲得了一時之利,順利加入了歐元區,卻為日后的財政危機埋下隱患。而高盛等投資機構當然也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在一系列衍生品的幫助下,不論希臘乃至其他歐盟國家是否會出現債務危機,高盛集團都可以坐收漁利。因此,像希臘政府這樣的的財務危機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其根本原因還在于華爾街投資銀行串通一氣,在國家財政預算上弄虛作假因此,必須先徹底清理希臘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金融衍生產品,最大限度地減少或者廢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合同,使歐元的經濟基礎保持透明合理狀態,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4、歐元缺乏靈活性
相對于其他經濟學家一直關注歐盟成員國的債務和赤字,并一致認為當前的歐元危機是由于政府的赤字開支引起的;諾貝爾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卻認為引發歐元區危機的真正原因在于歐元缺乏流動性。該觀點認為,在歐洲大陸遠未具備推行單一貨幣的條件之前就推行統一的歐元是危機的真正來源。以西班牙為例,在危機之前一直是財政支出方面的典范,債務也較低。當房地產泡沫迅速增長,導致了西班牙物價的上漲遠遠超過了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增長,不斷攀升的成本導致西班牙的出口貨物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而當房產泡沫破裂,西班牙深陷預算赤字之中。然而,由于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政策,西班牙政府并沒有多少可以改善局勢的措施。倘若西班牙依然使用的是過去的貨幣比塞塔(peseta),它就可以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迅速解決問題。但是,西班牙不再擁有它自己的貨幣,這意味著它只能通過緩慢的、無休止的通貨緊縮進程,重新獲得競爭力。在各國還沒具備實行單一貨幣的條件下強行推行歐元,而歐元缺乏靈活性,導致成員國在危機時只能處于被動地位,協調困難。
三、歐元危機給“亞元”的啟示
雖然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關于在亞洲推行統一“亞元”的呼聲不斷,但亞洲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合作意愿方面的差距表明亞元的推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一直作為亞元推出范本的歐元發生危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探索、構建屬于我們亞洲特色的統一貨幣方案。而歐元的先行先試及失敗教訓為我們構架亞元藍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統一
歐元區各自獨立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是導致歐元危機最根本的制度原因。而這一機制在現存各種不同版本的“亞元”即亞洲區域貨幣一體化方案中同樣存在,甚至更嚴重。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亞元區”各國間差異、隔閡更多,對主權和自主性看得更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實施貨幣一體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當類似希臘危機的事件發生時,亞洲各國所面臨的壓力和威脅,將同樣甚至更加嚴重。因此,推行亞元,需要的不是照搬歐元機制,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陷入更深的危機中。
(二)經濟和政治要相輔相成
歐洲在缺乏政治聯盟的情況下實現貨幣聯盟,雖然超主權貨幣是一種革命性創舉,但一旦危機爆發,問題也同樣突出。這就要求亞洲國家在推行亞元時,要充分考慮到政治聯盟先于貨幣聯盟的重要性,雖然這樣在亞洲實行起來會困難重重。然而,這次歐元危機充分說明,只有在政治和經濟上相輔相成,才能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和幫助陷于困境的國家擺脫危機。
(三)構建亞元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即就
只有成員國在資本和要素流動性、經濟開放度、經濟互補性、市場一體化、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趨同的情況下,加入共同貨幣區才可能帶來最大的福利增進,在條件不成熟時勉強加入可能得不償失。希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希臘在其經濟發展水平與歐元區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的急于加入歐元區,導致其經濟跟不上其他國家,財政赤字不斷高漲,最終引發債務危機。亞洲應以此為鑒,充分考慮到當前亞洲各國經濟政治存在的差距,循序漸進,逐步是實現貨幣統一;切不可盲目跟風,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行推出亞元,那樣只會陷入比歐元更深的危機中。
(四)增加國際金融透明度
相比于歐元區各國,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更為不平衡的客觀事實要求亞元的推行要在一個國際金融透明度更高的條件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盡量地減輕投機者的攻擊。而要想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僅僅依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不夠的,還有必要建立一個讓新型發展中國家有更多話語權、信息高度透明化、金融交易便利化的國際金融穩定組織。該組織的設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亞洲乃至世界各國不斷地探索。
四、結論
當前歐元危機還未見底,歐元命運前途未卜。亞洲各國應時刻關注歐元動態,探析歐元體系中存在的優劣勢,從歐元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為構建更為穩定可行的亞元藍圖提供理論依據,爭取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早實現貨幣統一,共享其帶來的經濟騰飛!
參考文獻:
[1]張明如.最優貨幣區理論和中國貨幣統一[J].長江大學學報.2006(4)
[2]張馨木.歐元與“亞元”[J].金融廣角.2007(10)
[3]劉坤喆.希臘債務危機折射歐元區經濟狀況[N].中國青年報.2010.04.25
[4]李長久.歐元危機延續唱衰聲音 設計存在機制性缺陷[N].經濟參報.2010.04.22
[5]歐元危機應給“亞元”藍圖以警示[EB/OL].聯合早報網.2010.02. 25
[6]債務危局,歐元危機[J].南都周刊.2010.03.13
[7]張海冰.解開歐元危機背后的謎團[N].新民晚報.2010.03.12
[8]保羅·克魯格曼.歐元區危機的真正原因[EB/OL].東西網.2010.02.20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