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林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已成為政府、林業部門、林農共同急切盼望解決的新問題。麗水地方政府積極探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路子,以林權擔保貸款為主要措施,有效促進資源流轉,盤活森林資產,實現了資源到資本的巨大跨越。
為充分挖掘森林這一麗水最大資源資產的優勢,解決林農貸款擔保難問題,麗水各家銀行開始大膽創新,破解難題,尤其麗水農行在被浙江省分行確定為率先開辦林權擔保貸款試點行之后,以惠農卡為載體,積極探索研發林權擔保貸款新品種,著力打造差異化經營特色,進一步拓寬了“三農”業務領域,有力地促進麗水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主力軍作用。
一、麗水林權制度改革現狀
(一)林業基本情況
麗水地處浙西南山區,素有“浙南林海”之稱,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區,全市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255萬、下轄9縣(市、區)。1994年該市全面消滅了宜林荒山,1999年實現了綠化達標,2000年開始全面展開生態公益林建設,到2008年全市活立木蓄積量5899.8萬立方米,占全省總蓄積的四分之一;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46.2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35%;森林覆蓋率達80.79%,林木綠化率81.62%,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集體林地140.1萬公頃,占林業用地的95.8%,林農人均山林面積近10畝,全區林木價值超過200億元。
麗水已成為浙江省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綠色生態屏障,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累計綠化造林面積89萬公頃,封山育林34萬公頃,退耕還林0.43萬公頃;全市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效益總和為2229.1億元,占浙江省森林、濕地生態效益的五分之一。
(二)林權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6年開始,麗水以促進林業生產力發展為目標,以增強林業“造血功能”為根本,以增加林農收入為出發點,率先加大了林業市場化改革進程,積極探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幾年來著重就突破傳統林業產權制度和農村金融體制進行探索,尤其在山林延包、資源流轉和抵押貸款等三個方面成效突出。一是山林延包實現了山林承包期長50年,為深化林改打下了堅實基礎;全市林權證發放率和責任山承包合同簽訂率達99%以上,實現了山定界、林定權、人定心,調動了千家萬戶林農的林業生產積極性。二是森林資源流轉實現了對傳統林業產權制度束縛的突破,有效地發揮了資源市場化配置作用;全市通過公開招、拍、掛流轉的集體森林資源達335起11.9萬畝,成交額1.423億元,小戶、散戶森林資源向資金技術密集的專業大戶流轉大幅增長。三是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通過推廣林農小額循環貸款、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和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擔保貸款等三種模式,為林農和林業企業解決資金難題,實現了農村金融史上以林權為抵押物的突破,有效地發揮了抵押融資的作用。從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末,全市已累計發放林權擔保貸款17683筆,金額7.16億元。
通過深化集體林改,麗水形成了良好的森林資源市場配置、林業管理服務體制與林業多種經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的格局,實現了資源“變現”,使林權成為抵押融資的載體,開辟了林農創業發展的廣闊空間。2008年全市實現林業總產值158.47億元,林業一、二、三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32∶45∶23;全市農村人均林業純收入1907元,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7.8%;5個林業重點縣林業人均純收入2497元,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51.5%。
二、麗水市開辦林權擔保貸款業務基本情況
(一)業務開辦的政策環境與現實基礎
1、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開辦林權擔保貸款業務創造了條件。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麗水就已開展了以“穩定山林權、劃定自留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林業“三定”工作,即穩定山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將全市72%的集體山林承包到戶經營,讓林農擁有自主經營權。2006年,麗水市開展延長責任山承包期50年的林權制度改革基礎工作,山林延包換發證全面完成,涉及林農175.8萬人,發放林權證50.8萬本,發證宗地數137.6萬,為推進林權擔保貸款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此后,麗水開始真正意義上涉及林業體制機制的深層次改革,并對林權擔保貸款業務進行探索,建立健全了一個分層次、多方位的林權擔保貸款制度體系,各項制度的相繼建立和出臺為順利推動林權擔保貸款工作提供了操作的政策依據。
2、政府相關政策辦法的出臺,為林業要素合法有序流動提供了保障。2006年以來,麗水市政府針對解決體制機制、操作程序和惠民扶民三方面問題,先后出臺了三大系列的改革政策。一是針對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出臺了《關于推進森林資源流轉工作的意見》、《麗水市國有和集體森林、林木、林地流轉招標拍賣掛牌辦法(試行)》、《關于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業務發展的意見》三項重要政策;二是針對解決操作程序問題,出臺了《麗水市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森林資源收儲處置管理辦法》等,使森林資源流轉和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三是針對解決惠民扶民問題,實行了減負和貼息政策,建立低收入農戶創業基金,用于林業小額貸款貼息,使低收入林農得到更多實惠。三個不同層面的配套政策出臺,為全面推進林權擔保貸款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為解決林權擔保貸款涉及到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抵押登記和流轉變現等問題,麗水市9縣(市、區)均組建了“三中心一機構”的森林資源流轉平臺,即林權管理中心、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林權交易中心和森林資產評估機構等四大機構,并實現了機構編制、人員、資金三到位,為林權擔保貸款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服務保障。據悉,“麗水經驗”有望成為國家擬出臺的小額林權擔保貸款政策藍本。
(二)全市業務開展情況
1、開辦林權擔保貸款業務現狀
麗水市政府在2006年開始部署林權擔保貸款工作,于2007年開始在信用社系統實施,現已在各縣(市)聯社推開。貸款對象主要是農戶的小額貸款,用于林木扶育,單戶貸款額一般為2-5萬元,其操作辦法主要是依照省林業廳下發的《浙江省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管理辦法》。由于最初僅有信用社一家辦理林權擔保貸款,面太窄,力度有限。因此,市政府要求農行牽頭,推動其他金融機構一起來開展林權擔保貸款業務。目前,除農信社(合作銀行)、農行已開辦此項業務外,郵政、農業發展銀行也已開始著手開展此項業務。全市自2007年4月份發放首筆11萬元林權抵押貸款以來,至2009年9月末已累計發放17683筆、金額71571萬元,其中僅發生不良貸款13筆、金額62.24萬元,占了應還貸款15622萬元的0.04%。作為新興的金融信貸產品,林權擔保貸款的安全性、低風險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截止2009年9月底止,全市已發放林權擔保貸款13894戶,余額58596萬元。各行業務占比如圖:
(1)戶數占比(2)余額占比
2、林權擔保貸款的幾種模式
林權擔保貸款是以林地使用權與林木所有權作為貸款抵押物或反擔保抵押物的貸款新品種,這項業務打破了長期以來銀行貸款抵押以房地產為主的單一格局,引入了林地使用權與林木所有權這一新型抵押物,有效地破解了林農“貸款難”問題。到目前為止,麗水市主要推行了林農小額循環貸款、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擔保貸款等三種主要的林權擔保貸款模式:
一是林農小額循環貸款模式。主要采取“集中評定、一次登記、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辦法,用于解決林農小額生產經營資金需求。這種“信用+林權抵押”的模式主要面向千家萬戶的林農,在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提供林權抵押提高了授信額度,并采用極大地簡化了貸款手續。
二是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模式。指林農個體直接以林權證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主要作法為:擁有林權證的林農憑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書與金融機構簽訂借款合同,并將有關資料送林權登記管理中心,經審核無誤后核發林木他項權證,金融機構收到他項權證等有關資料后,依照合同發放貸款。該方式主要是針對林業大戶和林業法人客戶有大額資金需求提供貸款。
三是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擔保貸款模式。林農向銀行借款,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為林農提供保證擔保,林農以其本人的林權為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提供反擔保,林權通過森林資產評估機構評估、林權登記部門登記。如果貸款發生逾期,銀行可直接從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賬戶直接扣收本息,森林資源資產收儲中心對抵押的林權通過掛牌交易流轉來實現權益。
三、麗水農行林權擔保貸款的主要做法
(一)建章立制,全力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
作為林權擔保貸款試點行,麗水農行首先從制度規范入手,嚴格按照“審慎安全、高效優質”的原則,成立了森林資源資產擔保貸款工作領導小組,根據麗水森林資源分布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下發了《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貸款對象和條件、可用于抵押的森林資源資產范圍、抵押資產設置、業務操作流程以及貸后管理等方面。目前,該行已有四家縣域行與當地林業部門擔保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余縣(市)支行均和當地林業部門擔保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將著手簽訂協議,其業務范圍主要以惠農卡為載體的林戶小額貸款為主。
(二)創新方式,因地制宜推出貸款擔保模式
1、與林業系統擔保機構合作模式。根據麗水市現有的林權抵押貸款模式,農行在全市范圍內與林業系統擔保機構進行信貸業務合作,業務范圍主要限于對林業龍頭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社和林業專業戶及以惠農卡為載體的林戶小額貸款。對具體擔保機構,該行通過主動與其溝通,摸清實力,對單個農戶提供的擔保責任金額最高不超過5萬元,擔保機構擔保責任余額不超過擔保機構自身實收資本的5倍,最高不超過10倍。
2、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模式。林農個體直接以權屬清晰、管理規范、市場價值高、易流轉變現的林權證作為抵押物向農行申請貸款。貸款最高額度以不超過森林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值的50%為限,并要求各縣(市)森林資產資源儲備機構承諾對抵押的森林資產資源在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情況下由儲備機構優先收儲,以化解銀行的信貸風險。
(三)互惠共贏,林權擔保貸款工作取得明顯突破
麗水農行作為浙江省分行首家開辦林權擔保貸款的試點行,自開辦以來,進一步加大服務“三農”創新力度,充分配置資源,優化辦貸程序,以林權貸款為推手,大力支持多層次的林戶融資需求,推動百萬山區林農創業發展,進一步拓寬“三農”業務領域。2009年共發行惠農卡36541張,對4210戶農戶進行小額農戶貸款授信19815.5萬元,貸款余額17552.7萬元,其中發放林權抵押貸款5646萬元,抵押山林面積48000多畝。
林權擔保貸款將銀行與林業、林戶密切聯系在一起,對增進銀林合作、實現互惠共贏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麗水農行通過市場化運作,在明晰林業產權基礎上,擴大了“三農”業務范圍,形成了林權擔保貸款的有效運作模式,并在推行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同時隨著林權流轉機制的逐步完善,林權的變現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對林農來說,森林資源成為了重要的生產資料,通過林權擔保拓寬融資渠道,獲得了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為致富增收創造了一條有效途徑,且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林業與信貸發展的雙重突破。
四、取得的經驗與建議
(一)政策與服務的支持是順利開展林權擔保貸款的前提
推進林權擔保貸款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業產權又是推進林權擔保貸款的前提條件,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配套改革,不僅包括森林資源流轉和林權擔保貸款,同時需要理順林業管理體制機制、實行財政保障與保險等配套改革以及林業服務職能的轉變提高。在林權改革這個大背景下,麗水農行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林權擔保貸款管理辦法,但這些辦法規定尚停留在政策指導層面,業務操作還處于試點階段,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必須獲得政府與林業等部門更多的政策與操作上的支持。同時政府和林業等部門還須進一步加大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推進森林資源資產信息建檔工作,建立以戶為單位的信息卡,進一步明晰林農的森林資源資產狀況,以確保林權擔保貸款業務順利推進。
(二)創新服務是推動林權擔保貸款業務不斷發展的動力
一直以來,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林農融資難成為制約林業經濟發展的“瓶頸”,為破解這個難題,麗水農行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打通“瓶頸”為三農發展“造血”,走出了一片支農扶林的新天地:一是創新產品,以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開辦林權擔保貸款業務,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要求,在青田、慶元、景寧等縣域行率先試點開辦,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做法,為當地林業產業的科學發展搭建起了良好的融資平臺。二是創新貸款方式,通過與林業系統擔保機構合作模式、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模式以及小額保證擔保貸款模式等,因地制宜,破解林農有效抵押物不足問題,實現了資源“變現”,為農戶增收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創新服務模式,下達專項指標,與全行經營責任制指標掛鉤;針對林權擔保貸款額小面廣的實際情況,實行專項的費用獎勵,制定并出臺了“三包一掛”管理辦法,即:包發放、包清收、包管理和工資掛鉤,全面調動客戶經理的工作積極性。
(三)風險控制是促進林權擔保貸款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林權擔保貸款是一項創新的信貸業務,目前尚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風險:一是評估價值偏離的風險,由于山上的情況復雜、市場行情變化無常、森林的景觀效益難以確定等因素,評估價難免出現與實際偏離的情況;二是抵押物管理風險,林木資源存在較大的火災、風災、水災、蟲災等諸多自然災害風險,加之林木生產周期長,不可確定的因素比較多,銀行很難實施有效監管;三是森林保險制度欠缺的風險,林木生產還不具備完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市目前僅可辦理森林火災險,保險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林權抵押貸款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四是抵押物處置風險,林權抵押相對其他抵押物而言,森林資源處置變現能力較弱,林權處置往往受制于采伐指標和林權流轉市場兩個因素。
為此,麗水農行在創新林權擔保貸款的同時,通過制定業務管理辦法等規范信貸行為,嚴格風險管理,把相關產業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把風險保證與補償作為第二還款來源,把抵押物處置作為補充還款來源,以三道防線確保農行信貸資產的安全。同時在業務經營過程中不斷改進金融服務,構建有利于“三農”業務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為推進麗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麗水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