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容縣抽樣調查的基本情況
為了解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我們選取了有代表性的4個鄉鎮共404農戶作抽樣調查(其中:景港鎮西湖村23戶、塔市驛鎮高峰村25戶、插旗鎮千湖村221戶、東山鎮大眾村135戶農戶),就農民對金融的認知、服務、政策的落實等進行了走訪和問卷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民對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總體還不太滿意,尤其是在支付結算、信貸服務方面,都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
二、農民對金融服務的“五求”
盡管廣大農民對金融服務的具體要求不盡相同,但都對金融機構的期望值較高,概括起來主要是“五求”:
(一)求金融網點扎根農村
一方面,金融機構網點偏少。目前華容縣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僅農行保留4個營業所,而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信用社由于受效益考核指標、風險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在農村所有鄉鎮“遍地開花”,全縣22個鄉鎮中僅設立了15個網點;郵政儲蓄銀行由于受自身業務經營性質的影響,暫時只開辦了存單質押貸款,對農民提供信貸扶持的能力有限。這樣一來,一社難支“三農”的金融服務“缺位”現象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布局與為農民提供服務的便捷要求也存在很大矛盾。農民普遍反映,辦理存取款和匯兌業務經常要跑遠路,排長隊,由布局的不合理帶來了很多不便,增加了額外負擔。調查顯示:在華容縣部分鄉鎮,農戶距信用社、農行營業所、郵政儲蓄銀行距離最遠的在20至30公里,最近的也有3至7公里,距離最遠的農民怕出行耽誤太多的時間而不想去存款,而距離稍近的農民因擔心路上的安全也不想去存款,金融服務的“去農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打壓了農民辦理存款、貸款或其他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因此,真正把涉農金融機構辦成農民“身邊的銀行”是廣大農民的初衷。廣大農民迫切希望各金融機構不要嫌貧愛富,在網點布局上不要搞一刀切,只顧扎堆城里,期望信用社和農行擔當起金融支農的重任,也希望更多的商業銀行將經營重心向“三農”傾斜,真正做到扎根基層,服務農民。
(二)求金融知識“上山下鄉”
綜合我們的走訪和問卷調查,廣大農民對金融知識的渴求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對金融產品的宣傳方面。調查顯示,大多數年齡在18-45歲之間的農民在被問及新的金融服務品種如網上查詢、支付、繳費、速匯通、一卡通、銀證通等相關金融知識時,只有極少部分人知道速匯通、網上查詢等,占被調查人群的2%,其余大部分人對銀行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存款及取款上。54%以上家庭缺乏家庭理財常識,有31%的農民認為有錢“存”在家里最安全,忽視了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風險。有5%先富起來的農民為盲目追求高額利息回報,違規發放“高利貸”,對擾亂金融市場所帶來的破壞及潛在風險隱患視而不見。
其二,表現在對反假知識的宣傳方面。目前由于種種原因,假幣在農村鄉鎮仍未消失,農村已成為各種假幣(包括硬幣)蔓延的“重災區”。絕大多數農民認同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每年集中開展一到兩次反假宣傳,認為從形式到效果都很好,讓他們了解了反假知識,但同時也認為宣傳力度不夠大,效果不夠好,建議金融機構在進行反假宣傳時,不搞“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要“步步為營”、“錦上添花”,鞏固反假陣地,提高反假效果,讓農民掌握識假反假的“火眼金晴”。
其三,表現在對金融宣傳的方式上。大部分農民認為,現在不少金融機構在宣傳時主要集中在縣城的大小街道,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宣傳一年到頭也難進尋常百姓家,使農村成為金融宣傳“被遺忘的角落”。農民建議金融機構要善打“常下鄉”和“季節差”這兩張牌,首先要經常下鄉開展巡回宣傳,其次要巧妙利用春節前后農民工大返鄉的“黃金時間”開展集中宣傳,推介新的金融知識和理財產品,其效果和影響力與平時比往往事半功倍。
(三)求信貸服務優質便捷
由于受自身經濟條件限制,農民貸款難現象一直存在。雖然農村信用社近幾年推出了小額農貸業務,農行也發行了金穗惠農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比仍顯不足。調查顯示,2008年華容縣農村信用社共發放小額農貸2.3億元,使全縣13萬戶農戶中的7.2萬戶受益,受益面達55.4%,成為擔綱信貸支農的“主力軍”。但農民朋友仍迫切要求涉農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貸款條件,在貸款手續上盡量簡便,改進擔保方式,方便更多的農民辦貸,進一步擴大受益面。此外,有多半的農民認為金融機構要切合農村實際制定合理的貸款回收期限,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利益,認為“背包銀行”的做法就很好,能讓他們享受VIP式的上門服務待遇。而另一些特色種養殖戶則反映,隨著種養殖規模擴大,信用社推行的“小額農貸”辦法已不能滿足日常的信貸資金需要,迫切要求金融機構提高授信額度,變小額農貸為大額農貸。還有農戶反映,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及農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在一些地方開辦住房按揭貸款、高檔耐用消費品貸款、大型農機具貸款等消費信貸成為可能,金融機構應及時捕捉這一商機,學會營銷。
(四)求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目前,華容縣的農信社在發放小額農貸時執行高達8.55%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的還款壓力,農民為了減輕利息負擔,有的根本不愿到信用社貸款,有的即使貸了也選擇提前還清本息。農民紛紛要求銀行的支農貸款利率嚴格按照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執行,不能上浮或一浮到頂,加重他們負擔。另外,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助學貸款政策,但在廣大農村,這一政策的落實仍存在“盲區”。目前在農村,因子女學費問題導致不少農戶債臺高筑,有的農民為保證子女上得了學,往往是四處借債甚至不惜靠“高利貸”維持子女學業,在被調查的大眾村135戶農戶中,有2戶因子女上大學而背負債務,他們迫切要求國家助學貸款也能照顧廣大農村,讓這一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優惠政策惠及廣大農民,切實解決農民子女上不起學的問題。
(五)求“信用工程”以人為本
近幾年,隨著華容縣的“信用工程”建設向農村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信用意識,在促進金融機構與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目前少數農民的信用觀念仍很落后,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被調查的農民認為,建設農村信用工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有關部門在推進這一工程建設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考慮農村實際,在制訂政策時要更多的考慮因地制宜和貼近民生。建議在今后的信用工程建設中,金融機構要與地方政府密切配合,繼續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對象擴大誠信教育的宣傳面,著力改善信用環境,使農民懂得信用是資本,信用就是生產力的道理,讓更多的農民在守信中受益、得實惠。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華容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