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培養人們正確選擇、準確理解、合理評價大眾傳播信息,并能有效利用媒介信息為其提供服務的教育。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培養人們三個方面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當前在我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數高校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外,國內其他高校對大學生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寥寥無幾。山東大學從2006年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通選課,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為山東省內高校實施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做出了有益嘗試。總體來看,目前高校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摸索階段,針對大學生所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活動還很欠缺,媒介理論知識以及系統的實踐更多地集中在新聞傳播專業相關的課程學習中。
首先,地方高校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目的不明確,內容不系統,形式單一化。目前地方高校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僅僅局限于表面,雖然有校園媒體、報紙雜志等,但主要目的是了解信息、豐富知識,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膚淺、零碎,形式單一。
其次,地方高校缺乏媒介素養教育的保障機制。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對非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相關的制度及計劃;非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計劃中也未體現出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各班級的活動計劃中更難以體現。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知識群體,處在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階段,他們求知欲強、興趣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機會少,在了解社會、人際交往、學習課外知識以及娛樂等方面對大眾傳媒依賴度較高,在地方高校中,許多大學生媒介行為出現偏差,如依賴媒介,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低級庸俗片等,主要是媒介素養缺失所致,究其原因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不足。
因此,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評估體系,對當前實施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進行合理的評估,并不斷推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評估體系構建
要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評估體系,首先要分析構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目前,就國內高校而言,真正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教學體系的很少。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作了一些探索,上海交通大學把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計為四大單元:一是傳媒素養的內涵、作用及其與個人的關系;二是當代受眾對大眾傳媒應有的認識;三是大眾傳媒信息與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關系;四是大眾傳媒的變革與發展趨勢。也有研究者提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作用以及媒介技術對人類社會進程的影響;二是媒介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三是媒介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以及商業動機;四是媒介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每種煤介都有獨特的美學形式與符號特質。其教育目標應該是發展關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效利用大眾傳媒幫助自己成長與進步。從已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構成關注的重點在于大學生通過媒介素養的認知和實踐教育,從而培養出分析媒介和認識媒介的能力。具體的說,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構成。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構成
1.認知教育
通過課程教學,要讓大學生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的功能是什么,大眾傳播的歷史以及發展趨勢是什么;了解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業屬性以及它們是如何控制媒介聲音的傳遞;了解大眾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尤其是新聞“把關人”是如何根據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語境對傳播內容進行把關的。認知教育的重點在于課程的設計和教學內容,那么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評估就離不開對教材、課程設計、師資力量的評估。
2.實踐教育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應該是注重新聞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育,可以驗證理論教學的效果。在具體實施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進一步開放大學校園媒體,提高大學校園媒體與學生的互動能力。
目前,各高校都擁有齊全的校園媒體-廣播、電視、校報、校園新聞網,盡管它們擁有一支力量較強的學生隊伍,但是與普通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是較大。因此,校園媒體可以通過制作互動類的節目等形式,讓更廣大的學生參與到校園媒體的節目制作與傳播過程。另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開放校園媒休,把校園煤體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驗室,鼓勵廣大同學以團隊的形式參與校園媒體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制作個性化的媒介產品,并開展課題研究。
(2)充分發揮高校校園媒體學生記者團的輻射作用。
校園媒體的學生記者接受了一定的專業實踐,因此,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可以以學生記者團為中心,發揮學生隊伍的輻射作用。通過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通過制作班級小報、DV比賽、校園新聞博客等形式,讓廣大同學參與到整個制作流程中,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3)選送優秀學生到社會媒體去實習實踐。
媒體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習地,使大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媒介在意義建構和信息傳播中的運轉,并參與其中,驗證媒介素養教學效果。
3.分析、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
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差異點的發現與分析,解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是什么導致了同一題材的新聞報道方式不同;報道的傾向性是什么,又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傾向,它們刻意彰顯強調了什么,又隱藏了什么,這樣的報道有什么特別的意圖,有什么利益關系等等。這種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傳媒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對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
4.利用媒介能力培養
一方面,要通過第一、第二課堂的相互配合,通過課堂教學、討論和媒介實踐,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產品制作能力,尤其是在各種傳播工具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大學生完全擁有足夠的條件和可能去制作個性化的媒介產品,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對信息的分析、解讀,敏銳地感知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出現的新變化、新趨勢,并以此為基礎,作出自我的角色定位、扮演,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適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評估的主體
1.各級政府
政府首先要在法令政策上引導媒介素養的提升,完善各項相關的法規,約束媒體的傳播行為,保證媒介素養所需要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例如廣電部出臺的電視劇限播令、我國臺灣地區實行的電視分級制度等,既維護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又兼顧了社會大眾的收視權益,同時也尊重了電視從業人員的創作空間。其次,政府應持續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素養研究給予資金和人才支持,并積極推進社區的媒體素養活動,使媒介素養走向人群。如大連市近年來支持了幾項媒介素養的課題研究,使教育機構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研究步入正軌。
2.科研機構
教育科研機構首先應該大力推進專業性的媒介素養教育。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都是基本的專業教育,除了基礎知識和一般技術以外,我們還要注重媒介批評、道德、法律的教育,為媒介素養的開展培養后備人才,同時編纂教材,以便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性發展。其次要大力推廣普及性教育。在高校可以開設全校選修課,課程不必專注于媒介技術的應用,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識別能力,對媒介信息的正確認識;同時可以與媒體互相交流,請媒體從業人員講授實踐經驗等操作性知識,對媒體從業人員傳授理論性的知識,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再次,要推動成立媒介素養委員會,領導和開展媒介素養活動;積極開展媒介素養調查,定期舉辦觀摩活動;建立網絡資源,舉辦專業論壇,與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并加強兩岸三地的交流活動。上海的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建立了專門的網站,介紹媒介素養的理論研究、實際調查、學術動態等,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廣作用。
3.民間團體
民間團體等非營利組織應該發揮自己的活力,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來參與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建構。我國臺灣省開展媒體素養教育以來,許多民間組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富邦文化基金會、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等,他們都建立了專業性的網站,并且組織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將媒體與受眾聯系起來,推廣媒介素養教育,在整個社會中掀起了一股風潮。而在這方面,我國城市的民間團體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社區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極少,城市公民對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普遍認識,也難以獲得媒介學習機會。
4.媒介機構
媒介機構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實施主體。媒介機構占有媒介資源,利用媒介資源生產媒介產品,它既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實體樣本,又是媒介素養教育中最具優勢的主體。媒介機構自身的行為就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教科書”,同時媒介機構又可以最大力度地宣傳和普及媒介素養知識。因此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建構中,媒介機構是主力軍,將發揮中流砒柱的作用。
(1)行為示范:提高自身媒介素養
首先,媒介內部形成制度規范。媒介內部的各種制度條文都有利于規范媒介自身的傳播行為,例如:工作計劃能明確媒介的工作方向和重點,突出媒介的特色;獎懲機制可以形成激勵,促使媒介工作人員遵守規范;落實責任,避免失實信息和錯誤信息的產生,促進媒介專業水準的提高。
其次,媒介從業人員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僅要具備選擇、編輯、傳播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媒介批評的能力,不僅僅是報道事實,還要分析事實,引導那些缺乏辨識能力的受眾認識事實。
最后,媒介從業人員要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要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重要性,要具備求證精神,不能盲目相信表面現象,要代替受眾調查事件的真實性;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感,不要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傳播虛假信息或發布有償新聞,損害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2)推廣教育:利用自身傳播優勢
媒介機構要充分調動自己擁有的媒介資源,大力推廣媒介素養的概念和內涵,促成全社會對媒介素養重要性的認識。可以在媒介中開設專欄,普及媒介素養的內容,呼吁受眾關注媒介素養,并參與到媒介素養教育中來,使人們自覺行動起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同時,建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專業媒體,展示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廣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成功經驗。
(3)提供機會:打造素養教育平臺
媒介機構可以針對大學生舉辦培訓班,以先進的設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教育大學生。同時也可以通過發展新聞線人,讓大學生發現新聞,給媒介提供新聞線索,并獲取一定的報酬。這個過程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什么樣的事件能夠成為新聞,經過記者編輯的加工后,這一事件將通過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媒介也可以讓大學生自己編輯制作媒介產品,選取有價值的,符合自身風格的作品發表。或者舉辦大獎賽,征集作品,鼓勵大學生參與制作,使大學生從自身的實踐中加深對媒介產品制作流程的認識。
5.大學生
與政府、科研機構、媒介機構和社會組織相比,大學生是相對分散的、無組織的,因此建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行為必須是個體的自覺行為。大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的角色中走出來,積極主動地作為,促進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
(1) 了解媒介行為
首先要學習如何選擇媒介和信息,將有限的時間合理分配來接收信息,并確定選擇什么樣的信息,避免無用的、有害的信息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價值的錯誤引導。
其次,要了解媒介新聞和事實真相的關系。新聞來源于事實,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立場和文化背景,對同樣的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風格,在加工事實材料的過程中會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受眾必須學習透過材料的累積來獨立分析事實,在多種媒介的不同聲音中保持清醒。
(2) 參與媒介行為
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媒介的活動。我們生活在媒介的時代,媒介和我們自身的生存方式息息相關。大學生應該關心媒介,主動參與到媒介中,學習使用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大學生也可以組織聯盟來對媒體的行為進行監督,對媒介產品進行鑒賞和評價,對媒介失范行為提出批評。
(3) 健全知識體系
大學生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成為擁有大量知識儲備的人,對信息更具有分析判斷能力,更能擺脫媒體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評估機制
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評估需要引入激勵和懲罰機制,政府、學校、社會尤其是媒介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提高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媒介本身承擔著教化的功能。政府應鼓勵、支持、引導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培養,盡可能的建立媒介素養教育基金會,并制定相關的政策;學校應從師資力量、課程設置、硬件設備、校園文化等方面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完善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應積極提供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培養的鮮活素材,同時要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道德素養和職業操守,給大學生樹立起榜樣和模范作用;社會層面上要有媒介素養教育基地建設、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監督機構等。
注:本論文研究成果系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專項校級課題,編號:200803
參考文獻:
[1]李苓.論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評估體系[J].社會科學研究,2005,4:186-189
[2]朱方.以校園媒體為平臺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6: 81-8 .
[3]鄭保章,柴玥.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主體及方式[J] .新聞記者,2005,6:61-63 .
[4]柴玥.我國城市公民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建構[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2006 .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