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羊群效應理論等分析出發,引入湖南某城市商業銀行曾經發生的具體銀行擠兌的案例,對擠兌發生時銀行自身財務狀況及其擠兌時外界的經濟環境分析,認為信息不對稱是我國目前城市商業銀行發生擠兌的根本原因。最后,總結出防范擠兌危機的措施及其解決擠兌危機的途徑。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 銀行擠兌 金融安全網 信息公開制度
引言
近20多年來,伴隨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相繼發生了一系列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而擠兌造成的銀行危機事件層出不窮。銀行擠兌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尤其對那些規模較小、發展程度取決于當地經濟發展和存在歷史包袱的城市商業銀行的影響巨大,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銀行的破產倒閉。因此,在總結以往銀行擠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防范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擠兌發生,及采取什么救濟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信息不對稱與擠兌原因分析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核心,一般認為銀行危機是大量銀行機構資不抵債,儲戶擠兌,導致銀行出現改變資產組合、破產、兼并和政府干預的情況,有時也把個別銀行的困難處境視為危機。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資不抵債是擠兌發生的必要條件,即使銀行資可抵債,在信息不對稱和銀行天然的高風險性下,照樣可能因為儲戶擠兌而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困境。信息不對稱是交易經濟信息在交易各方的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擠兌危機自發形成理論認為擠兌是由“太陽黑子”,即任何一種無關變量引發的。當存款人觀測到任何一種信息,類似“太陽黑子”問題,就會引起存款人對自己存款安全的恐慌,爭先取款,此時不論是健康銀行還是問題銀行,只要存款人由于恐慌取款,就會產生擠兌危機。
在金融市場上,羊群行為被認為是引發金融危機最大的因素之一。儲戶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羊群行為,當羊群行為產生時,個體趨向一致行動,在特殊環境下,個人還會放棄自己掌握的信息附和他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可能顯示應采取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此外,金融市場中的信息羊群行為也是銀行發生擠兌的另一大誘因,信息羊群行為是因信息獲取的昂貴性、信息的變異性、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信息外部效應等因素,個體往往忽略私有信息,簡單模仿先行者行動。
二、湖南某城市商業銀行擠兌風險的案例
1、背景介紹
湖南某商業銀行(原湖南某城市合作銀行,以下簡稱“某商行”) 成立于1997年10月,是由該市九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用聯社組建而成。組建前,各城信社的職員大多是政府的親屬等,銀行業務操作不合理,“打白條”現象嚴重,經營管理存在嚴重的不合規現象。據當時統計,九家城信社和市聯社雖說總資產達13億,存款11億,貸款6億,不良資產比率達70%之多。在經營管理嚴重不規范、流動性和安全性嚴重不達標、效率低下的情況下,為化解風險、尋求業務的突破口,提高城信社經營績效,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設立的股份制金融機構,掛牌成立商業銀行,是當時該市唯一的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成立之初,呈現幾大特點:(1)歷史包袱重,資產質量非常低,特別是信貸資產質量低下。非生息資產5億左右,而變現能力幾乎為零。(2)資本控制力嚴重不達標,為負數。(3)流動性比率嚴重偏低,只能通過拆借保證流動性。(4)股權結構欠合理,股本主要來源政府和該市一些國有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政府出資30%多,公司和企業20%。這在某種程度上使某商行處在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實質上已經偏離商業化的軌道。此外,由于成立之初除政府、企業的股本外,離注冊所要求的股本還差1個億,只得在社會上再募集民間股本,其中又以職工持股和社會群眾持股為主。最后注冊資本1.07億。(5)銀行內部不僅存在人員負擔重,素質低,職工人數多等問題,還存在管理結構的不合理,董事長及行長由人民銀行派出,而黨委書記由政府從某縣的縣長中選調,監事長則由組織部派出。
2、擠兌發生前的財務分析
某商行在成立之初(1997-1998),由于種種原因業務發展不理想。但隨著業務的不斷壯大,管理的合理化,1999年情況不斷好轉,流動資產年初4.6億,年末5.08億,當年新增0.48億元。其中新增現金及銀行存款0.05億,存放同業及銀聯的存款增加0.47億。短期貸款增加四百萬;中長期貸款減少0.22億,資產結構趨于合理,流動性有所增強。此外99年新增資產0.53億,不良貸款率35.12%,遠低于成立初的70%。新增負債和所有者權益5.3千萬元。營業收入本期數4.03千萬,本年累計數9.97千萬,本期數占累計數的40.4%。營業利潤本期1.24千萬,年末-4.57千萬,利潤總額本期1.29千萬,本年累計-4.73千萬,凈利潤本期1.29千萬,本年累計-4.73千萬,這三個指標說明1999年某商行是盈利的,但由于以前的虧損太多,本期的營業利潤不足彌補虧損。
對流動性的分析,旨在測定銀行的債務清償能力(支付能力)。因為流動性不足特別是當即期流動性嚴重不足時,更會影響存款的及時兌付或不能兌付,引起存款人恐慌發生擠兌。99年某商行流動性資產比率38%,遠高于央行規定的30%;貸款資產比率8.1%,存貸款比率17.2%,遠低于75%;一年內到期貸款/總貸款比例較高為52.3%,說明流動性較好。按理是不應該發生擠兌的,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某商行2000年還是發生了擠兌。
3、擠兌過程
某商行擠兌主要發生在布匹服裝集散大市場中的信用社網點(隸屬于某商行)中,當時該大市場在全國很有名氣,市場里的商戶多是某商行的客戶,當時商行總客戶大約6-7萬人,其中該大市場里的客戶占據一半,存款占整個商行存款的三分之一。當時大市場的商戶跟福建商人有業務上的往來,經常是大市場客戶把錢存入某商行,某商行電匯入福建石獅信用社賣家的賬戶,賣家在收到貨款后發貨。但因受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許多銀行都陷入流動性危機中,特別是國內的各大城市信用社,存在較為嚴重的流動性不足。當時大市場的客戶已經把貨款通過某商行網點匯入福建石獅賣家的賬戶,但由于石獅信用社遇到嚴重的流動性不足問題,沒能及時給客戶取款,甚至謊稱湖南某商行還沒有匯款過去。賣家由于在石獅信用社取不到貨款,當然不會給大市場的客戶發貨,并對客戶說是某商行沒將款項電匯過去。布匹服裝大市場的客戶們在明明已將款項交給某商行匯款,而某商行沒匯款的信息支撐下,認為是某商行沒錢了。在這種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大市場的商戶都認為某商行存在嚴重的流動性短缺,市場上出現“某商行沒錢了,快去把錢取出來”、“某商行要倒閉了”等傳言。隨著謠言的不斷傳開,所有的客戶都認為是真實的,由此終于演變成對某商行擠兌的“導火線”。
在謠言的作用下,商戶們紛紛到某商業所轄的信用社網點取款,客戶們的行動又作為其它儲戶行為的導向標,引發不知原委的儲戶也參與取擠兌行動。在靠近布匹服裝大市場的某商行三個網點的門口,眾多儲戶蜂擁而來,排起了提款的長隊。好在事態沒有進一步擴展到某商行的其它網點,使9個網點中只有3個網點發生擠兌。擠兌總共持續了兩天,第一天,儲戶從某商行3個網點取款1億左右,第二天2億左右,第三天基本停息。共擠兌取款3億多元。
4、擠兌的處理與平息
2000年3月的某天,是某商行自1997年成立以來最灰暗的一天,布匹服裝大市場的商業銀行網點門前排起了取款的長龍,擠兌發生了。第一天上午擠兌發生后,某商行就召開緊急會議,針對這次擠兌事件提出兩方面的緊急應對措施:一是決定從各行調集緊急資金,滿足客戶取款要求,應取盡取;二是即該上門向企業講解擠兌原因,希望企業不要跟風提款。除此之外,市政府也召開了緊急會議,專門研究解決措施,核心是保證某商行不倒閉。會議要求嚴令政府及市屬企業取款,責成中國人民銀行動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由于大量現金調集到某商業發生擠兌的3個網點,使網點的內部柜臺到處擺滿了現金。有營業員感嘆說:“我在銀行工作了幾十年,從來沒見過如此多的錢”。
擠兌發生后,核心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儲戶的取款需求,并一直營業到晚上七點才停止發放存款。同時配合以宣傳工作,消除信息不對稱。當天晚上,市長及主管經濟的副市長發表電視講話,人民銀行出面做工作、某商行行長和儲戶對話,勸說以消除謠言和各種疑慮;當天晚上,某商行又緊急召開管理層會議,提出從其它區域調用資金,決不停止給儲戶取款。第二天,市長等各級領導親臨現場,向儲戶喊話,以國家信用為保證,希望儲戶放心,保證某商行不會倒閉。在各方不懈努力下, 第二天傍晚,布匹服裝大市場網點門口的隊伍漸漸散去。第三天,擠兌逐漸平息下來。
總體而言,擠兌發生后的應對措施有:(1)銀行內部措施:一方面,召開內部職工動員大會,發動職工及家屬相信本行,把本行的存亡與自己結合在一起,動員員工及親屬一律不取款。銀行管理人員也親自上門講解擠兌發生原因,盡力說服希望儲戶不取款。穩定社會上各種儲蓄的信心。另一方面,銀行內部把西、北區資金調到大市場網點,內部調用1-2千萬,同業拆借4千萬以滿足流動性需求。(2)人民銀行的全力支持:擠兌發生后,人民銀行批準動用全額存款準備金9千萬,提供短期拆借。央行主要管理人員在電視、媒體上發表講話,稱將極力支持某商行,決不會發生破產、倒閉現象。(3)政府救助:擠兌發生時,市政府采取了限制取款和加強宣傳的輔助措施。召開緊急會議,要求企業、政府客戶不取款,并通過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政府政策意圖,強調國家的政策是保證某商行不倒閉,絕不會犧牲儲戶的利益。政府還根據和某商行、各家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討論后,決定以總存款額的1/3為調動資金的底限,從其它地區調動資金作為準備金。而且在資金調動和運送過程中,做到萬無一失, 沒有出現一起因為集中提款而引發的治安與刑事案件,最終實現了控制和解決問題的目標。總體而言,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市政府的處理是果斷、有效的和科學的。
某商行在經歷擠兌事件后,不僅沒有發生更大規模的提款現象,也沒有出現經營狀況不斷惡化、一蹶不振的情況。由于管理的不斷完善,資產結構不斷優化,不利謠言的破滅、經營管理上的努力,擠兌發生后的一個月之后,儲戶的資金基本回籠,重新存入某商行。
三、解決擠兌危機的途徑
此次某商行的擠兌事件,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即在大市場的商戶和福建賣家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福建賣家取不到貨款,聽信了信用社職員關于某商行沒有匯款過來,某商行沒錢的謠言。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一謠言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負面影響,成為商戶擠兌某商行的根源。擠兌發生后,從市政府、中國人民銀行以及某商行內部三方面入手,阻止擠兌風潮的蔓延,挽救了某商行,也穩定了儲戶的信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付城市商業銀行的擠兌問題,采取的根本措施就是應當防患于未然。擠兌作為一種突發事件,雖是偶然發生的,但危害之深,來勢之猛,是十分驚人的,比一般風險嚴重得多。商業銀行特別是各級經營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擠兌風險的防范和化解。要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因為后期處置工作做得再好,也是補救性、被動性的工作,都會造成損失。采取超前性控制對策,將擠兌的潛在風險提前化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提高實際防范能力。從某商行整個擠兌事件看,由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擠兌在現今社會是經常發生的,如何防止以及通過哪些措施減少信息不對稱,避免擠兌發生成為我們思考的重點。在案例中,從銀行內部、市政府以及人民銀行三方面采取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措施,避免了擠兌的蔓延。
在微觀方面,不但要規范信息披露,加強銀行經營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對可以公開的指標進行公開,不能公開的數據不能進行公開,以及加強公開數據的可信度,此外要加強銀行信譽建設。良好的銀行信譽有助于存款人形成積極的預期,減少擠兌的產生。宏觀方面的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最后貸款人機制、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合理的金融安全網邊界和居民消費投資結構,以此降低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壓力。只有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共同構建和完善各項機制和規章制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擠兌的產生和傳染。
參考文獻:
[1]Charles J.Jacklin Sudito Bhattacharya. Dis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6,3,1988,568-591.
[2]Krugman,Paul,What happen to Asia? MIT mimeo,January 1998.
[3]張仁德,姜磊. 銀行聲譽、存款人預期與銀行擠兌[J]南開經濟研究, 2005,(01).
[4]李濤,都海巖.銀行擠兌、信息不對稱及金融安全網的構建[J]濟南金融,2007(11).
[5]宋翠玲. 銀行擠兌模型、外部性與對策取向[J]華東經濟管理, 2007,(12).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