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高盛“欺詐門”事件的爆發又給美國乃至整個國際經濟復蘇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引起了全球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聚焦,影響了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監管改革方向和進程。
一、“高盛事件”基本概況及后果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高盛集團及其副總裁托爾雷在一項次貸相關金融產品上涉嫌欺詐投資者,造成投資者損失超過10億美元,該消息一經曝露即引起社會震驚。根據指控,高盛集團接受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的委托,于2007年設計并出售了一種名為“算盤2007-AC1”的金融衍生品,這是一種基于次貸證券表現的抵押債務的債券。高盛在出售該產品時向投資者隱瞞了保爾森公司參與該產品設計,并做空這一產品的“關鍵性信息”。隨著美國房市泡沫急劇破裂,次貸危機全面爆發,被評級機構降級的CDO大幅貶值,保爾森公司為此賺取暴利達10億美元,高盛也從保爾森公司獲得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酬勞。但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相應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不少專業人士指出, 涉嫌與高盛類似行為的不止高盛一家,高盛欺詐案不過是華爾街的“冰山一角”。
美證券交易委員會也表示,將會繼續調查投行及其他機構在房地產市場開始顯露疲軟跡象時,在有關結構化復雜金融產品方面的運作方式。隨著調查的深入,許多隱藏在華爾街黑幕后的細節逐漸浮出水面,諸多線索都指向——高盛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甚至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元兇。“高盛事件”爆發伊始,美股和全球股市即應聲急劇下挫,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指數下降,美國和全球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更加艱難,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
二、導致“高盛事件”爆發的主要原因
(一)美國監管層過于信奉金融自由化
美國監管當局對自由市場一直深信不疑,其理念是:“要使金融產業在公開競爭中受益,并且使政府干預降到最小限度”。格林斯潘明確地說:“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他認為,“政府干預往往會帶來問題,而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在市場自我糾正機制威脅了太多無辜的旁觀者的那些危機時期里,監管才是必要的”。以格林斯潘為代表的一代美國金融家們所擁戴的“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的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思想和主張,存在極端市場原旨主義的缺陷。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者本著這樣的理念,普遍放松了監管標準。
(二)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固有缺陷
幾十年來美國金融業自身無論從組織機構、業務產品還是經營技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則沒有進行相應調整。傳統上,美聯儲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業務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監管。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04年經過艱難談判后才獲得對投行的監管權,但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投資銀行實行自愿監管的方式,且監管主要集中在資本和流動性水平上,而在投資銀行業務流程操作上卻存在著很大的監管空白。而恰恰是對投行業務與產品監管的缺失,才引發了此次高盛欺詐事件。
(三)金融創新缺乏有效監管
美國次貸危機和此次高盛事件的發生,都是金融監管缺位背景下金融創新無節制擴張所導致的。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都建立了金融創新產品部,大力拓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過度的金融創新通過紛繁復雜的技術手段,使得金融衍生產品與基礎資產的距離越來越大,最終失去了支撐基礎,也放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但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個監管機構宣稱對這些金融產品的運行、風險揭示、投資者保護和海運運作負有監管責任,出現了監管空白。
三、“高盛事件”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一)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系,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具有穩定金融市場的職能,法律也賦予了其相應的監管職責,特別是在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其作用是其他監管部門無法替代的。但在2004年由中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正式公布的《三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管分工合作備忘錄》中,將中國人民銀行排除在監管聯席會議制度之外,致使人民銀行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中缺位。實踐表明,現有的協調監管機制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中央銀行、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等部門之間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協調職能,以適應金融業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需要。
(二)加強金融創新監管
金融創新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能夠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往往會隱藏巨大的風險,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會演變為金融危機。當前,我國正處于金融市場發展的關鍵階段,許多新型金融產品已經推出(如權證、抵押支持債券、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證券化也成為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與理論研究的熱點。因此,各個金融監管當局在制定金融機構穩定性指標和有關措施時,要考慮未來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機構資產的可能變化等。同時,要建立金融監管的預警系統,加強對金融體系安全性的檢測,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三)強化金融機構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
在金融市場上,由于中小投資者與金融機構力量上的不均衡,不能適用“風險買者自負”的交易規則。金融機構一方要承擔特別注意義務,將合適的商品和服務推薦給合適的買方。只有將適合性原則和要求上升為法律規范,要求金融機構直接對公眾負責、承擔相應法定義務,使違法者在承擔行政處罰和制裁以外,還應對顧客承擔民事責任,才能避免類似高盛“欺詐門”的危害。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