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資源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題。在保護環境及合理利用資源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是當前追求的目標,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和唯一途徑。我國的水資源從總量上來講并不算少,但是存在其自身的問題。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加上龐大的人口總量,造成我國水資源在可持續利用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尤其是我國水資源的短缺和水資源污染問題。我國有1 /3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短缺,干旱缺水地區水資源供不應求的矛盾已經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預”,水資源短缺己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一、 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存在的問題
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小
中國是人口大國。盡管我國近幾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6左右,但是由于基數較大,人口總數仍然超過了13億。預計到21世紀中葉人口總量將達到16億左石,以意大利1970年的人均用水水平計,到2050年左右全國需供水13,760億噸,相當于全國水資源總量的49%。就目前來講,全國水資源量已經出現了嚴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農村還有6,500萬人,6,000萬牲畜飲水困難困。我國水資源總量不小,但是人均水資源卻是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水資源污染嚴重
由于用廉價淡水稀釋污水從而達到排污標準成為眾多排污企業的慣用伎倆,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過但仍不達標的廢水、污水被自接排入江、河、湖、庫等公共水體,甚至一些地區陷入“越污染一越缺水一越污染”的惡性循環,另外,濫用化肥、農藥、水土流失對水資源帶來了嚴重的面源污染。據統計,全國廢污水年排放總量己從1949年的20多億噸增加到2004年的693億噸,而污水處理率僅為14%。在總長13萬公里的評價河段中,水質為IV類及以上水的污染河段高達40.6%,全國90%以上城市水域、50%的地下水和75%以上的湖泊水域均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50%以上重點城鎮水源達不到飲用水質標準。由于水資源污染日益加劇,部分公共水體的承載能力被突破,出現嚴重的水質的退化,導致了水資源.IJ利用量的進一步減少,使原本短缺的水資源雪上加霜。
3.時空分布上的不均勻性。
水資源的時空變化是由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等因綜合決定的。各區域所處的地理緯度、大氣環流、地形條件的變化決定了該區域的降水量,從而決定了該區域水資源的多少。我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主要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進退而變化,水資源的時空變化非常大。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是瀕臨東南沿海的地區濕潤多雨,深人亞洲腹地的西北大陸由高山和山脈的阻隔,加上距離海洋遙遠,干旱少雨。年降水的年內分布也很不均勻。春暖后,南方開始進入雨季,隨后雨帶不斷北移。進入夏季,全國大部地區處在雨季,雨量集中。秋后,隨著夏季風的迅速南撤,天氣很快變涼,雨季結束。
4. 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現象嚴重
(1)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0%左右,但水資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全國農業水資源灌溉的平均有效利用率約為40%,而發達國家則達70%以上:在水資源匱乏的西北地區,農業灌溉用水約占總用水量90%,而平均有效灌溉利用率僅為30%-40%,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水平。從灌溉方式來看,農民仍然習慣于“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新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進度有待加快。
(2)工業用水的水平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中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0%-60%,發達國家則已達到了70%-90%,中國工業萬元產值平均用水量為103立方米,而美國是9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同時不少企業缺乏科學的用水觀念供水管道和用水設備因跑、冒、滴、漏等原因損失的水量約占取水量的15%,個別的竟達到50% 。
(3)生活用水鋪張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據估算,因居民生活供水管道老化、水龍滴漏造成的用水損失達到了總用水總量的20%。另外,城鎮居民生活所用的抽水馬桶費水量大,其用水量占到日常用水總量的40%-50%,加上抽水馬桶跑、漏水現象嚴重,全國每年因此浪費的水資源高達10億立方米。
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建議
1.改變傳統的環境倫理道德觀念。樹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改革與最佳選擇,每一個社會成員均需通過思想觀念的變革與之相適應。人們必須克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提升自身道德價值觀,關心社會中的弱勢族群、關心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堅持人、社會、自然相互之間的和諧共處與協調發展: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人們必須改變對可持續發展不利的傳統道德價值觀,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急功近利的短期生活目標和落后做法:樹立科學發展觀,充分尊重水資源的演變規律及其與相關生態系統的關系,體現在發展權利上、享用資源權利上的平等,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區域之間的利益需求,統籌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需求,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人人(包括當代人和后代人)公平享受、利用、保護資源的制度。
2.實施科學管理,完善相關法律
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部門有多個。包括水利、環保、建設、林業、交通、衛生等大約有9個門。在實際的管理當中,由于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多門管理,使我國在防洪減災、城鄉工農用水、防治污染、生態環境保護等方一面存在許多矛盾,造成水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所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熟管理經驗,應該規范國家級和各流域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及各省、市、縣的水務管理機構的角色。比如水利部門應該實施監督者的角色,統一規劃和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最終決策部門。環保部門應該實施水質管理的角色,其他如建設部門等都是在特定的范圍內幫助實施工作的部門。建立流域水資源和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并且給予相當的權力,以此來協調各部門和地方的利益。鼓勵社會廣泛參與水資源管理,推行城市水務管理制度,加強水量和水質、供水與排水、用水與節水的統一管理。
完善法律體系包括建立水權制度和建設水資源稅法體系。我國的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水的使用權、配置權和收益權極其模糊,因此有必要建立水權制度,這有利于我國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有效分配。主要做法是注重國家對水權實施法律保障與用水戶對水的有益使用相結合,水資源使用者應該在政府統一管理水資源的前提下通過取水許可證等法定程序有償取得水資源使用權,井在法定的范圍內有償轉讓。其次要嘗試實施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矯正流域生態資源的外部性。我國還沒有水資源稅法。盡管資源稅在1986年已經開始實施,但是稅率比較低,沒有對水資源征收資源稅。水資源保護實行的是排污收費制度。盡管環境保護法賦予排污收費以一定的強制性,但其內容比較零散,調控的力度也不大,征繳雙方的權利義務也不明確。從長遠來看,用排污稅代替排污費是必然。所以,可以借鑒德國和荷蘭的做法,應用稅收杠桿來解決水污染問題。
3.運用市場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利用水價調節用水行為是實現可持續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但這一手段在過去較長時期內并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主要是由于受傳統的資源沒有價值思想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合理的決定用水價格,用水資源的市場價格來調節用水量,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所以,對我國來講,應在建立水權制度的基礎上建立水價制度。目前我國工業和居民用水價格比較低,農業用水幾乎是沒有價格的。要在大眾可承受的范圍內。逐漸提高用水價格,或者在配額限度內實行低價格,而對超標用水收取高額的水價。農業灌溉水價要與農民和居民的支付能力相適應,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價。節約用水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使單位耗水量降低,需水總量減少。工業節水要求在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上,嚴格以水定產,以水定點,以水定規模,限制發展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
4.鼓勵開展水資源文化節日活動
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并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后,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的確立以及其主題的提出,是水資源文化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推動公眾水資源觀念的轉變,普及水資源知識,創造節水環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中國還有許多充滿地域特色的水資源文化節日,如云南的傣族潑水節、海南的龍水節、四川的謝水節等,這些節日充分地體現了各地水資源文化,對推動水資源觀念的轉變,普及水資源知識,創造節水環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疆克拉瑪市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克拉瑪依市水節,是新疆第一家把社會公益文化活動推向社會的城市克拉瑪依水節不僅用慶祝活動來展示風采,還采用市場運作引入經貿交易活動,打造文化品牌,達到了“社會公益文化社會辦”的目的。各級政府應該將傳統的水資源文化節日制度化,納入到水資源規劃和水資源管理的制度框架中,使之成為有組織、有目的的文化活動,為建立節水型社會創造有利的文化環境。
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水資源空間配置促進新疆生態改善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基礎研究》(項目編號:09XJA79001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