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一種體現人的道德價值觀的倫理文化現象。由于人類的消費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傳統的消費模式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使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消費方式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改變人類現有的消費方式入手,轉變消費模式,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消費文明;生態文明;生態消費倫理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3-0076-08
[作者簡介]劉志飛(1973- ),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倫理、生態文明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之子課題“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階段性成果(07ZD020);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08ZX13);江西省軟科學課題“江西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2009DR00800)。
[收稿日期]2010-02-10
消費不僅是一個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生態倫理學的問題。在生態視閾中,消費文明既是主體文明的顯現,又是社會文明的表征,也是生態文明的標志。人類作為大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自然生態構成人類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看,消費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目前,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安邦治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對于消費方式而言,建設生態文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思維方式、新的消費理念和新的實踐邏輯。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態文明的重要表現是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即生活方式的綠色化。改變人類不健康的、非綠色的消費方式,全面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是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
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概念,是由生態問題(eeo-problem)或生態危機(eco-crisis)、生態困境(eco-predica-ment)衍生而來的,是專門用來表明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的概念,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一部人類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演化史。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文明階段、農業文明階段和工業文明階段。在原始文明時代,以直接利用自然物為特征的采集和漁獵活動,是人們主要的物質生產方式,所以人們對于自然的基本價值態度是崇拜。在農業文明時代,以利用和強化自然過程為特征的農耕和畜牧活動,是農業文明主要的物質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活動的成果主要取決于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相互配合,因而人類對自然的基本價值態度是敬畏。工業生產(包括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是工業文明的主要生產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通過科學技術來控制、改造和駕馭自然過程,制造出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出現的產品。由于工業生產基本上擺脫了對自然力的依賴,因而征服和占有就成為人們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傳統的工業文明單純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只是一味地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忽視了自然資本的虧損以及對自然發展的維護。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工業文明向自然吹響進軍號角的同時,卻也向人類文明敲響了警鐘。
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明,第一次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盡管20~21世紀是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但同時又是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地球發生了三大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經濟增長了近百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迅猛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二是人口大爆炸,據美國2009年8月12日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11年,世界人口總數將突破70億,且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并且仍以每年92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王薇、楊晴川,2009);三是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面臨著人口、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衡的“世紀難題”的嚴峻挑戰。正是人類的消費行為對自然產生了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生態環境頻頻向人類發出警示??梢哉f,人類社會自誕生以來所經歷的文明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消耗自然資源并持續地向生態系統排放廢棄物的過程,因此,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類的消費行為、消費方式與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破壞的關系。盡管我們不能絕對地說自然生態的變化均由人類消費行為所致,但是面對全球積重難返的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人類的消費無疑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正是近現代社會以來人類不良消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生態環境,并嚴重腐蝕和影響著我們的社會風氣,不受限制的消費欲望在邏輯和現實中必然造成人與自然的對峙,并進而導致環境危機和資源枯竭。面對這種挑戰,如何看待現有的消費觀念及方式,怎樣更新消費理念并倡導全新的消費方式,這是關系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問題。其實,聯合國《21世紀議程》早在1992年就指出。全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傳統工業文明非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轉變為手段。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走進我們的生活,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理念的回歸與超越。生態文明是人類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類文明形態,它克服了工業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將人類的發展與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價值意義的平等,即人與自然的平等、當代人之間的平等、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生態消費倫理正是基于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生態危機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消費倫理。它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對舊的消費觀念的一種批判,是一種建立在生態價值觀基礎上的消費倫理,它要求人類在生產、消費的過程中要體現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陳桂香,2007:32-35)。生態消費倫理是對現代西方消費倫理的超越,是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去自覺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目的直指未來,從而在更為合理的層面上規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消費具有適度性、持續性、全面性、精神消費第一性等特征。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消費也叫適度消費,它是消費觀念、消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等的革命,反映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生態消費倫理作為生態文明的道德支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由其自身的內在規定性決定。其一,生態消費追求綠色、環保、低耗消費,崇尚適度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因此會直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許每一個消費者的生態消費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保護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地球上近70億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體,其累積的生態消費行為必然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保護作用。其二,生態消費通過對生產的引導作用,能間接地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由于商品之間的替代性,消費者對于一種消費需要的滿足,往往有多種選擇途徑,既可以選擇一種資源消耗多、對生態環境危害大的非環保商品,也可以選擇另一種資源消耗少、對生態環境無害或者危害較小的環保商品。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顯然,如果消費者選擇環保商品而排斥非環保商品,這將會引導企業甚至迫使企業減少或停止非環保產品的生產而轉向環保產品的生產和清潔生產,這就是消費者“貨幣選票”的威力。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說得好:“市場經濟下,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者的需要。”(1981:111)因此從最根本意義上說,生態消費模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終極支撐。
消費方式決定了生產方式,有什么樣的消費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F代意義上的生態消費建立在人類、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它要求人類的消費符合物質生產與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它是在對生態環境給予保護、愛戴與貢獻的前提下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一種理性的消費理念。生態消費蘊含著平衡、協調、發展、相互促進之意,是生態文明與道德倫理的雙重交融,更加體現了人文關懷意識,有助于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空間,從而營造自然和社會、經濟與倫理道德的和諧。由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建立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化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與傳統的消費觀相比,生態消費是基于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等問題的出現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它把人類的消費納入生態系統,接受生態系統對人類消費的約束,使之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生態消費倫理所倡導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正是對生態文明下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反映。生態消費倫理必將導致人類社會走向生態型的生產方式,要求人們從傳統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中解脫出來,轉向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因此,對生態消費倫理進行研究也就是探尋一條從消費模式的角度來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二
生態危機的實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思想)訴求和價值取向問題。在中國傳統生態哲學中,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被稱為“天人合一”。作為古代思想家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遵循“天人合一”會產生一種滲透于自然萬物的關切情懷和生命體驗,從而自覺地與自然同體同德,與自然萬物和睦相處。當然,這一境界的到達,需要喚醒人的道德自覺,在對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要有寬廣的胸懷與視野,在不破壞自然、善待自然的同時使之自由發展。西方傳統生態哲學同樣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叭f物是活的”,這是早期西方人看待宇宙的基本眼界。世界是一個自身有生命、滲透著神性、處于生長過程的有機體,世間萬物都由其生長而來(魏義霞,2002:43)。受自然萬物和人是同一始基所生的哲學構思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始終把人與自然萬物看做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在這種生態文化的自然觀中,沒有主客二分的觀念,它強調人類借神力來彌補自身力量的缺乏,人類對自然之母愛恨交織,畏懼難辨。這種自然觀對人類的實踐認知產生了久遠的影響。隨著牛頓力學的不斷發展及其向各個學科領域的滲透,對自然進行機械、還原的分析處理成為一種方法論和世界觀;同時隨著人類理性的覺醒和主體性的張揚,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成為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至此,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深受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影響,而且主客二分的思維框架孕育發展了現代科技。在現代科技的武裝之下,現代人日益認為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上帝;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只是客體,主體可通過認識客體而操縱與征服客體。在這樣的思維框架內,人們無法體認人對自然的責任,無法體認人類也應該做對自然有益的事情,無法界定“自然或自然物的利益”這樣的概念。主體、客體被看做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主體是高級的,意味著能動、主動、積極;而自然界的事物,也就是客體,則是低級的,處于被動、受動、消極、受控等地位。這種思維意味著對主體的高度贊揚和對客體的極度貶抑,意味著自然界沒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只是一個完全按照我們的目的加以利用、改造、操作、處理、統治的對象,成為人類達到自身目的的工具、手段。無疑,這種價值思維與現代生態倫理學建構格格不入,更是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大障礙。
活躍于19世紀中期與晚期的馬克思與恩格斯作為當代人類精神的導師和偉大理論家,他們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銳的眼光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已有所分析與預見。盡管他們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但已構架了生態文明和生態消費的理論基礎:“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1975卷3:926-927);“只有人才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變更了植物和動物的位置,而且也改變了他們所居住地方的面貌、氣候,他們甚至改變了植物和動物本身,使他們活動的結果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馬克思、恩格斯,1979卷20:373-374);“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1979卷3:508)實踐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實踐觀包含著濃厚的生態消費意識,完全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指導與重要資源,給當代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以深深的啟示,即對消費異化的揚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建,引導主體自覺追求生態覺悟,樹立生態道德觀,喚醒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強化生態環境意識,提高愛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從而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
今天,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或全球化市場的形成,正在把全人類的力量整合起來,但這種整體力量也通過工業擴張,以更強的力度破壞著生態環境。現代性所張揚的擴張性、宰制性的主體性雖因“冷戰”的結束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得到了抑制,但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非但未得到抑制,反而得到加強。而這種加強了的擴張性和宰制性又隨時可以再表現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中國國情看,目前我國發展模式的選擇和消費增長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有資料顯示:“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中,我國的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資源量排在55位以后。礦產資源中的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我國環境問題也十分突出,溫室氣體排放已是世界第一位,全國酸雨面積擴大,頻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1%,沙化土地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而且還在繼續增長。森林覆蓋率經過多年努力才達到18.21%(世界平均為29.6%),草地退化面積達2/3?!眰鹘y的消費模式受資源的制約越來越突出,當地球資源、能源、淡水都嚴重短缺,適于人類生存的空間也日趨緊張時,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又會一觸即發。人類若還一味張揚擴張性、宰制性的主體性,就可能自毀于生態災難和核戰爭之中。早在1962年,美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在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名著《寂靜的春天》中就說:“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我們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條叉路一一條很少有人走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1979:292)卡遜在這里所說的舒適的路,即我們習以為常的工業文明所堅持的無限增長、最后引起生態危機的災難之路,而她所說的另一條路,則是唯一可選擇的保住地球環境的生態文明之路。1973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的第82章“撫今追昔,以史為鑒”地寫道:“人類將會殺害大地母親,抑或將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濫用日益增長的技術力量,人類將置大地母親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人類則能夠使她重返青春,而人類的貪欲正在使偉大母親的生命之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價。何去何從,這就是今天人類所面臨的斯芬克斯之謎?!?2001:529)卡遜與湯因比以其遠見卓識,從當代生態哲學的“生態圈”的理論高度,再一次提出人類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給人類以深刻的警示:人類經濟發展中的短視行為給生態帶來極大的危害,人類的消費行為和傳統消費模式是全球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作為一個交換系統,任何消費都要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要考慮自然的供給能力和承載能力;過度地追求近期目標,滿足眼前需要的短視行為使資源逐漸枯竭,子孫后代面臨無法發展的窘境。正如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5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庇腥斯烙嫞骸拔覈磕暌颦h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0%~15%,至于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喪生帶來的損失,更是無法估計了。”(尹世杰,2007)因此,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應當也不可能模仿發達國家以揮霍資源為特征的消費模式。
生態危機呼喚生態消費思維。理性反思人類消費行為,構建積極的、健康的、與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相和諧的當代消費倫理,不僅是消費倫理研究的現實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制度與技術手段控制的問題,更需要有主體倫理道德的參與,需要從倫理價值上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識,形成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作為生態文明孕生的一種根本不同于本體思維的新的思維方式,生態消費思維超越了人與自然之間主客二分、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確立了一種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定向,把對局部的思考納入到對整體的思考之中,遵循著系統的、發展的、聯系的認知模式,強調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從生態思維的視角來審視,人作為有意識的社會性存在,在能動地利用、改造和消費自然的同時,也應該珍惜養育著人類的自然界,自覺地承擔起修復、治理、保護、建設生態環境的責任。
三
生態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它不僅追求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它關系到人類共同的福祉,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構建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人類的自我救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合理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如前面所述,工業文明條件下的消費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揮霍性、浮華性、鋪張性、新奇性,講體面、講排場、講闊氣”(劉湘溶,1999:115)。與其相反,生態文明要求的則是有利于人類在自然中不斷存在下去的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解決全球生態危機,保持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必然要求人們以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必然要求把這些關系置于道德倫理和理性的思考之中,使發展朝著生態化、人文化方向發展,養成生態化的綠色生存方式,為解決全球生態危機奠定基礎。生態消費倫理所倡導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正是對生態文明的反映。生態消費倫理必將導致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走向生態型的生產方式,要求人們從傳統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中解脫出來,轉向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消費模式。我們認為,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必須科學認識消費與生產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消費是社會生產總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環節,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消費本來是人類自身的自我實現過程,而生產則為此目的而進行:“生產為消費創造作為外在對象的材料;消費為生產創造作為內在對象、作為目的的需要”;因而“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1979:卷46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消費觀要求,消費要和生產相適應,這是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的基本指導思想。
2、必須正確選擇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當前社會上存在高消費、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等不合理的消費現象,原因很復雜,但忽視國情教育,忽視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教育是一個重要因素。鄧小平說:“建國以來我們一直在講艱苦奮斗,后來日子稍微好一些,就提倡高消費,于是,各方面的浪費現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上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違法亂紀和腐敗現象等等,都出來了……對于艱苦奮斗,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1993:306)江澤民向全黨發出了“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決反對奢侈浪費”的號召。他指出:“對于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說到底是牢固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黨的艱苦奮斗的好傳統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和作風上真正扎根?!?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2003:5-6)盡管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生產力得到大解放,已有幾十種產品的絕對產量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均占有的產品數量還很低。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沒有條件去追求高消費、高耗能的豪華生活方式。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因此,我們要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必須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使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浮逸為恥”的社會道德規范成為構建和諧消費倫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準繩。
3、必須大力加強生態理念教育,提升消費文明意識。生態消費模式的建立需要通過消費教育對消費理念進行重新塑造,從而促進消費行為的根本轉變。一方面,我們要繼承我國傳統消費理念的合理成分,即以節約為原則,重視精神消費,剔除其中某種程度上存在的抑制消費尤其是抑制正常物質消費的不合理因素。傳統消費理念的精神內核是正確的,對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要結合國情,借鑒合理因素,克服過度消費、奢侈消費、一次性消費的弊端,進行適度、合理、符合節約精神的消費模式的教育和灌輸。另一方面,政府應以生態消費倫理觀念進行調控規范?!吨袊?1世紀議程》中強調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摒棄自然資源取之不盡、消費越多越幸福的錯誤認識。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消費教育對理念的更新十分關鍵,而理念的更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又至關重要。消費教育要從小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比如在日本,小孩子從小就在家里和學校學習分類丟垃圾,培養重復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意識。學校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理念,讓孩子接近自然、熱愛自然、理解善待地球的重要意義。要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為得到強化,最終落實到每一個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全民參與、文明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人們走上和諧消費的健康之路。要把生態消費的理念植入每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觀念中,讓綠色消費成為消費主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轉變,并最終實現生態文明。這是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的前提。
4、必須大力加強促進合理消費的制度建設。一方面,國家要采取宏觀調控措施,大力倡導厲行節約、文明生產,對節約能源和資源的企業及個人予以獎勵,對節能降耗的技術、設備、產品予以推廣,對達不到標準者予以懲罰。要建立規范、公開、透明的項目準入制度,從水、土地、環境等資源方面制定較高標準,滿足標準的項目才能上,否則就不準上。要建立落后產品、工藝、設備淘汰制度和重要耗能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推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調節消費運行,這對于提升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維護消費安全、構建節約型社會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引導消費行為。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行為需要政府的引導,通過制度規范強化人們的行為方式,達到理性消費的目的。在這方面,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大規?;厥绽\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紐約市率先通過的“退瓶法”,鼓勵消費者將空飲料瓶退給商家。據統計顯示,1985年紐約有2/3的空飲料瓶被直接送到垃圾場填埋。通過“退瓶法”的實施,到1998年,有80%的啤酒瓶、85%的易拉罐、50%的塑料瓶都實現回收再利用。面對白色污染的挑戰,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2008年6月1日我國“限塑令”的出臺,社會上每個成員都將無法置身事外,從而對自己的生活習慣進行了一場“自我革命”。在喚起公民意識的同時,也必將催生一種全新的“綠色生活”理念,扭轉被消費主義所左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樹立起個人對環境的道德義務感,這是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與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的關鍵所在。
5、必須用科技引導合理的生產消費,實現科技生態化轉向。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們不僅要引導合理的生活消費,還要規范生產消費,切實構建保護消費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并和節約資源、建設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益,促進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就必須緊緊依靠科學技術,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含量。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是引導合理生產消費、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動力和基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一產品一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一產品一廢物一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形成生產生活中的廢物生產減量化、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消費,降低消耗、節約資源、提高效益,促進清潔型生產,并充分考慮自然對污染物吸收力的有限性,提倡適度消費和文明消費,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盡量減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化(余謀昌,1999:231)。用科學技術引導合理的生產消費,實現科技生態化轉向,使人們不僅關注經濟利益的獲取,同時也注重改善人的生存環境和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
四、結語
今天,我們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一個制度與技術手段控制的問題,還需要有主體倫理道德的參與,更需要從倫理價值上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識,形成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與消費文明意識。從現實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形態的一種價值實現方式,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社會效用在于:在以求真為特質的、科技知識型為基礎的、物質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還需要以求善的文明消費倫理價值為其提供正當性的價值辯護,而失卻文明消費價值合理性的社會在一定意義上不能達到生態文明社會的美好境界。生態文明無論是在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亦或是政治文明理性表達的方式上,都體現著生態消費的價值內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且注重整體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共贏。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權利與自由,也有保護自然的義務與責任:以尊重和保持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融;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的暫時發展。為此,要建設生態文明,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塑造消費文明,我們就應該記取奧爾多·利奧波德的金玉良言:一切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事情都是對的,反之是錯的(1997:192-197)。如果能恪守這一是非標準,我們就有了生態良知,就實現了“良心的革命”。
責任編輯:王俊(日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