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范疇與體系:中國語境下的精神生態批評研究

2010-01-01 00:00:00朱鵬杰
鄱陽湖學刊 2010年4期

[摘要]精神生態批評是生態批評和精神生態交叉衍生出來的一種批評方法,目前國內關于精神生態批評的理論建構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對精神生態批評的產生背景和范疇進行探究,發現精神生態批評在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資源后,已經形成了自然、精神圈、天人合一、生態精神等幾個重要范疇,并以這一系列范疇為基礎初步構建起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關注人類精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第二,應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危機,維護人類精神生態的健康;第三,開發精神生態資源,降低人類生活的物質成本。作為人類精神之花的文學藝術,對形成一個良好的精神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精神生態;自然;精神生態批評;文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I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4-0112-06

[作者簡介]朱鵬杰(1981—),男,河南許昌人,蘇州大學文藝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態批評研究。(江蘇蘇州215123)

[收稿日期]2010-05-30

Research on Chines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ZHU Peng-jie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in China is still in an early stage. From analyzing the formative background and categories of th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this paper points out, by absorbing plentiful eco-thought resourc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couple of categories about th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have been formed, which include nature, spiritual circl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ecological spirit, etc. These series of categories have constructed the basis of th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system aiming at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pirit and the eco-system. This system mainly concerns about three aspects: firstly, influences was caused on the whole ecological system after spirit was in-troduced into global eco-system; secondly, balance and stability work in human mind's system; last but not least, it also refers to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human who live to be a spiritual subject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As a human spirit, literature and ar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to form a good human spiritual circumstance.

Key words: spiritual ecology; nature; spiritu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d art

國內學界提出精神生態已經有20余年了。統計數據表明①:1979~1988年,使用“精神生態”這一術語的文章有12篇;1989~1998年,增加到232篇;1999至今,猛增到2739篇。對“精神生態”的使用和研究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但與之密切相關的精神生態批評卻缺乏明確的概念界定,對它的產生背景、關注對象、特定內涵等也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對“精神生態批評”這一批評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試圖回答如下問題:什么是精神生態批評?屬于它的范疇有哪些?這個體系的關注對象與價值觀是什么?

一、精神生態批評的形成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更多學者開始關注精神生態,對其使用和研究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這首先與越來越嚴峻的生態危機有關,其次也與社會精神狀況和人類內在價值系統的惡化有密切關系。以國內為例,從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生產力得到持續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比以前要豐富得多,然而精神生活水平卻并未隨之提高,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趨勢越發明顯,人文精神失落,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下降,人性被資本普遍異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正是針對這些現象展開的反思。在這場討論中,自然生態惡化與人類精神滑坡的現象被大量揭示,精神的重要性被重新認識,精神生態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精神生態在各種傳播媒介中漸漸成為一個“熱詞”。生態危機影響著自然、社會乃至更為內在的精神層面,生態觀作為一種新的世界觀開始重新審視人類的生存理念和行為準則,并作為一種彌漫性的背景滲透各人文學科領域。精神生態批評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并得到發展的。

精神生態批評主要是針對人類精神生態領域進行的批評實踐活動,對精神生態的理解是精神生態批評得以開展的基礎。國內較多學者對精神生態進行了闡釋,本文將以魯樞元先生的理解為代表來闡述精神生態的涵義。②魯樞元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個層次建構起對精神生態的理解。他認為,人不僅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同時還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就人的生存狀態而言,除了自然生態、社會生態,還應當有一種精神生態。他指出:“自然生態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生態體現為人與他人的關系;精神生態則體現為人與他自己的關系。”(2000:147)人類個體擁有作為實體存在的生物性軀體,對應自然生態層面;擁有作為關系存在的社會位置,對應社會生態層面;擁有人類的本質屬性——精神性,對應精神生態層面。作為精神性存在主體的人類是聯接這三個層面的關鍵部分。當魯樞元提出“精神生態”這一概念時,③他嘗試著把人類精神和生態系統結合起來討論,后來的諸多學者(包括他自己)推進了這一思考,把精神生態產生之初考慮的“精神和生態系統的關系”推進為“關于精神和生態系統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主要關注三個維度:一是不同精神個體及不同精神群落之間的關系,二是個體與自我內在價值系統之間的關系,三是精神性主體與主體所棲居的世界之間的關系。這一體系是精神生態批評提出的思想背景。

精神生態批評是在生態學的人文轉向和精神生態思想體系形成的綜合背景下生成的批評方法,是使用生態批評方法對精神生態領域進行的批評實踐活動,它吸收了中國傳統思想中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逐漸形成一些獨特的范疇。

二、精神生態批評的基本范疇

“范疇是關于客觀事物特性和關系的基本概念,是作為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聯系的概括反映,是反映認識對象、范圍和種類的思維形式。它在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轉而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劉文良,2009:1)。精神生態批評的基本范疇是反映精神生態批評的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征和關系的基本概念,是批評主體在闡釋精神生態過程中得到的理論成果。精神生態批評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逐漸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些基本范疇,這些范疇主要包括精神、精神圈、自然、天人合一、生態精神,下面分別予以闡釋。

1.精神。在精神生態批評體系中,精神是核心范疇。精神性是人類個體本質屬性之一,精神表達了作為人的內在的、本質的含義。人類個體既是自然界實存的一員,同時也是精神性主體;與自然界其他物種相比,思維較發達、擁有意識的人類天然具有運用精神能量的優勢。魯樞元認為,精神是“宇宙間一種形而上的真實存在,一種流動著、綿延著、富有活力的生命基質,又是人性中至尊彌貴的構成因素”(2000:86);“就一個相對的主體而言,其內在的目的性、意向性的組織與活動就是精神”(2000:198)。他結合舍勒的論述歸納出精神的五個特點:(1)精神是自由的、獨立的;(2)精神是自我意識,是一種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意向;(3)精神是永遠屬于人本身的,是一種產生著的行為的秩序結構;(4)作為一種心靈的意向,精神為生命的本能指明方向;(5)精神以情性或心靈中的理性把握世界的本質,把本質與此在分離開(2000:90-91)。地球生態系統不能缺少精神的位置,早在1947年德日進就提出,要在“生物進化的機制中給人類進化過程中精神現象所產生的特殊力量以應有的地位”(2004:196)。精神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變量,通過精神意識的轉變,人類可以調節其精神生態,維護地球生態系統。魯樞元認為,科技時代的精神問題不會隨著科學技術向著尖端的快速發展而自行消失,“精神的資源是蘊藏于人類內心深處的資源,人類的開發行為似乎也已經到了‘向內轉’的時候,只有精神性的價值觀念在民眾中牢固確立,人類對地球的掠奪性開發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緩解”(2006:19)。與物理學時代注重技術、物質不同的是,生態學時代更看重的是關系、交往,更看重精神在世界中的整合升華作用。

2.精神圈。精神圈是精神生態批評的核心范疇之一,指通過人類文化思想傳統的遺傳演變,在地球上形成精神文化的圈層。德日進認為,“在地球生物圈之上,借助人類進化各種因素正在形成一個特殊的生物實體,一個由思維物質構成的全球包裹層,我們稱之為‘精神圈’”(2004:196)。“精神圈的產生是從普遍的物質到精神之金的變化結果,是通過信仰攀登上的人類發展的峰巔,體現為對世界的信仰、對世界中精神的信仰,對世界中精神不朽的信仰和對世界中不斷增長的人格的信仰”(2004:372)。精神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精神圈方式的遺傳”。人類個體從誕生那天起就處在精神圈中,“經行為或語言儲存下來的各種傳統,還有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各類法律、宗教、哲學或科學資料匯編等,所有逐漸積累、組織、重復和固定起來的東西共同組成了人類的集體記憶”(魯樞元,2000:200),通過氛圍環境傳遞作用,人類個體得以逐漸構建起自己的內在世界。貝塔朗菲(Bertalanffy)強調包括語言在內的符號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符號宇宙對于人類來說是唯一的,因為有了符號宇宙的存在,人類才有了歷史傳統和對于未來的憧憬,符號系統使這個宇宙變得穩固了:“在懸浮的現象中飄忽不定的東西,在思想中安定下來了。”(1989:32)符號宇宙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精神層面的存在。魯樞元提出,“在地球之上,在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的上空,還懸浮著一個圈,一個以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想象、反思、感悟、追求、憧憬為內涵的圈,這個虛懸著的圈,該是地球的精神圈”(2006:25),這個精神圈主要關注人的心靈性的、精神性的存在。綜上所述,精神圈主要關涉人的心靈性的、精神性的存在,由人類意識、信仰、想象等精神性存在所組成,具體表現為各種文化符號,它為出生就存在于其中的人類個體提供了精神生活的內容,并且提供支撐人類生存的價值觀、世界觀。

3.自然。自然是人類身體和精神成長的基礎,它以其博大神秘啟示著人類,賦予人類以靈性。沒有自然,人類精神就失去了生長的基點。自然中萬物蓬勃生長,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果腹的食物,還有對萬物生生不息的體味——不同的生命共同生活在自然這個家園中。人類大腦與自然萬物始終保持著一種無法言說的聯系。杜維明先生認為,“大腦——人體最優秀和最精細的‘氣’與自然界的萬物自始至終保持著惺惺相惜的關系。‘感應’的功能體現了大自然乃和諧的一體,并以此傳達給人腦”(2004)。與自然息息相通是人類與自然得以和諧相處的前提,那些把自然當做外在客體和征服對象的人,永遠無法體味自然中生命的奧秘。當自然被城市化的進程踏平重建,人類所獨具的神性也就漸漸消失。為何我們時常感到彷徨無依?為何我們始終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為何我們只能在理性主義層面陷入思維的困境?這恐怕與個體生命歷程中自然的缺失有關。

魯樞元認為,自然的涵義更接近于“天人合一”中“天”的意思,是“無限的、擁有生機的、擁有自己的意志與目的的,化生萬物的、與人渾然一體的絕對存在”(2009)。這個自然不同于英文“Nature”所指的非人工的、自然形成的、實在的世界(即“自然界”),而是作為萬物之源而存在的自然,是“宇宙內部不依賴外力的一種無形而深潛的存在,一種不同于實存的萬物萬象,卻又支配著萬物萬象的存在”(2009)。人類只能順應這樣的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才能詩意地棲居在世界之中。方東美先生認為:“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的境域,在時間中,無一刻不在發育創造;在空間內,無一處不是交徹互融的。……自然是一個和諧的體系,是本位的至真之境,是萬有價值的淵藪,是純善、純美、潔凈無暇的。”(2005:130-131)他把自然視為天人合一、優美至善的整體。同時方東美也指出了理性的缺陷:“理性的單一化、絕對化,破壞了人的自然天性。”(2005:507)他希望人們以平等的心情待人接物,自不難達到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從而來共證創造生命的神奇。自然是精神生態批評的重要范疇,維護人類精神之根的自然、與自然萬物共生是精神生態批評肩負的重要使命。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精神生態批評的范疇之一,也是精神生態批評所推動維護的生態世界觀。這是一種“人類宇宙統一論的世界觀,一種天人之間互動共感的世界觀”(杜維明,1992:183)。這種世界觀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人與自然在精神上是不可分的,因為他們兩者同享生命無窮的喜悅與美妙,自然是人類不朽的經典,人類則是自然壯美的文字。”(2005:386)天人合一世界觀經歷三個階段演變而來。在原始的天人合一階段,人類對不可知的事物充滿簡單的敬畏和崇拜,把神秘事物當做神來崇拜,形成多神崇拜的特征,同時也造成對自然萬物認識不足的弊病。在隨后的主客二分階段,以理性為主導的人類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外在客體有了進一步了解,思維和科技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作為認識客體的物之間的疏離,形成人征服改造自然的世界觀,這種思維方式是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的思想根源。而在新“天人合一”階段④(張世英,2008:23-25),個體對自然的認識經過主客二分階段后螺旋上升到一個較高層次的認識階段。這個階段的天人合一已經超越了原始的對萬事萬物的粗淺認識的階段,認識到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帶來的危害,是深入了解萬物后的返歸自然。在這個階段,個體認識到人類與其他生命一起“棲居”在世界中,個體與世界、與萬事萬物是緊密相連、共生共榮的關系。魯樞元認為,天人合一就是自然與人的和諧,這一問題涉及一個人所操持的人生觀,也涉及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從人類社會的理念與秩序到個人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新“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有利于保護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維護人類精神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諧。

5.生態精神。生態精神產生于人類對生態系統所持有的內在價值的理解中。余謀昌先生提出“生態世界觀認為地球是活的,它有生命,有目的,有精神”(2006:196),這種精神是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觀照后產生的認識。魯樞元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有自己的主動性、目的性;這種主動性、目的性表現為一種生態智慧,生態智慧的存在,印證了生態精神的存在”(2006:197)。生態智慧和生態精神都是人類通過對自己生存的生態系統進行觀照得到的感悟。生態精神的具體內容是指“在人與自然之間,人類應當具有尊重自然、關愛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我們把它稱之為生態精神”(楊文圣,2007)。而程相占教授從不同方面理解生態精神,他認為“生態精神首先是一種批判反思精神,它是對于西方現代性利弊得失的批判反思,試圖超越一元現代性而尋求多種現代化道路;其次,生態精神是一種憂患意識,它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前景的深切憂患;再次,生態精神還是一種家園意識,它是對于人類精神家園和終極關懷的真誠眷戀和祈愿”(2005)。從生態精神角度來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整體與局部、系統和要素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自然界是系統的整體,而人不過是系統整體之中的一個局部要素而已。

除以上所提到的幾個基本范疇外,精神生態批評還有“人類紀”、精神生態系統等其他范疇,限于篇幅,不能展開論述。通過這些范疇,我們可以初步勾勒出精神生態批評的基本體系。

三、精神生態批評的基本體系

綜合考察精神生態批評的范疇,可以發現它所憑借的學術資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精神分析心理學以及存在主義現象學哲學對于人類存在以及人類精神現象的闡釋,有現代生態學提供的關于系統論、有機整體論的具體實踐,有馬克思主義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論述,其中還不乏對于東方古代傳統文化精神的發掘與借鑒,尤其是對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繼承與發揚。或許可以說,精神生態批評的提出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生態批評的一種拓展。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已經接近成為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其主要特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通過精神生態批評的實踐活動,將精神因素引入到生態系統中,高度關注人類精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人類不是外在于自然的,人(包括人的精神)同樣存在于地球生態系統中,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長期以來卻被人們忽略。通過把人的精神重新導入地球生態系統,人類應從自身做起,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系統狀況發揮積極作用。人類以前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一般局限在自然學科范圍內,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生態系統影響越來越大,隨著生態災難愈演愈烈,人們漸漸承認生態危機實際上是由人類自己的錯誤選擇造成的,是由人類自己的精神取向造成的。人類由于某種觀念的偏頗,致使對生態資源進行過度的毀滅性的開發,破壞了自然自我恢復的能力,導致地球生態系統逐漸走向崩潰。意識決定行為方式,人類要改正錯誤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精神作為人的一種內在的、意向的、自由的、能動的生命活動,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地球生態系統發揮著潛隱的、巨大的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需要發揮精神生態批評的作用,應當首先改變我們的精神觀念,要生態重建,必須精神重建。通過精神生態批評把精神因素引入到生態系統,在改善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尋找到一個結合點,便可以帶來雙重效應:一是人類內在素質的提高,二是外在環境壓力的緩解,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第二,精神生態批評倡導的精神生態與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是地球人類必須面對的三個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層面,它們共同構成地球生態的完整系統。魯樞元在批評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智能圈”及借鑒法國學者德日進的“精神圈”的基礎上,希望在地球生態系統的“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之上補進“精神圈”,由此將人類精神與地球的生態狀況乃至物理化學狀況密切聯系起來(2000:438)。他認為,人從一出生便進入到與自然、社會、自身這三者的關系之中,在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三個層面的限定中展開自己的生命過程。按照張祥龍教授的說法,在由這三個層面組成的地球生態系統中,人應是作為“緣在”的身份存在的。張祥龍認為,“‘緣在’與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并非主體認知客體式的,而是以一種兩者還未截然分開的、一氣相通的境域方式‘緣起’著的、‘牽念’著的”(2001:65)。作為“緣在”的人類是三個層面的聯結點,將自然、社會、精神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作為自然生態層面的人,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近來更是由于人的活動超出生態系統承受限度,整個系統有瀕臨崩潰的趨向;作為社會生態層面的每個人都秉持自己的社會職責,為社會生態系統的運轉提供驅動力;而作為精神生態系統層面的人,調整內在價值系統,進而影響到另外兩個生態層面。人在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者互動方面起到一個樞紐的作用,通過人這個“緣在”,精神生態層面和另兩個層面相互之間形成雙向反饋作用,維持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第三,精神生態批評的使命是應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危機,清除精神領域的污染,維護人類精神生態的健康、潔凈。這里所說的“精神污染”,乃是西方學者提出的現代生態學概念([比利時]Paul Buvigneaud,1974),指現代工業社會的科技文明、市場經濟、數字化生活給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的污染與損傷。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向人類的精神世界彌漫,造成精神世界的失衡。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卻沒有提高人類的精神生活水平;隨著物質財富的累積、市場化的全面推進,人類的精神生活反而出現急劇下滑的趨勢。究其原因,是自然生態危機向精神層面的蔓延,主要表現為:“人的物化、類化、單一化、表淺化”,人的“道德感、歷史感的喪失,審美能力,愛的能力的喪失”。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在原子彈、氫彈毀滅人類之前,人類很可能在精神領域已經先毀滅掉自己。精神領域的問題只有從精神層面上才能解決。通過精神生態批評的實踐活動,人類可以調節自己的內在價值系統,從生命目標和生存意義層面去理解人類的存在。只有厘清了生命存在的目標和意義后,人類才能擺脫物質主義對生命的纏繞不休,平靜在商業社會里躁動不安的靈魂,從而從容面對社會諸般誘惑,讓心靈走向平和與寧靜,在精神層面達到穩定與和諧,由此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

第四,精神生態批評致力于開發精神生態資源,降低人類生活的物質成本,構建“低能消耗的高品位生活”。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取得巨大的物質進步,同時也對自己生存其中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隨著生態災難的頻頻發生,人們開始認識到以巨大物質能量消耗為代價維持的現代社會是難以為繼的,日益加劇的溫室效應更是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命安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一個迅速傳布世界各國的潮流。其實,早在10多年前魯樞元就已經在文章中反復呼吁一種“低物質能量的高品位生活”,這種生活以充裕的而非過度的消費為目標,在滿足生存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與情感上的幸福和滿足。這是一種“詩意化的生存”,一種審美化的生活方式(2006:98)。文學藝術的創造與鑒賞正可以為這種生活方式提供精神生態資源。人類的精神領域主要包括哲學、宗教、文藝三大部分,哲學偏向于抽象的分析和繁瑣的論證,宗教則偏向于神秘與不可知論,而文學藝術同時具有哲學的深度和宗教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并能有效地避免兩者的缺點。文學藝術的根最終深扎在自然的土壤之中,它是人類一種近乎本能的精神需求,一種根本意義上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生命的出發點,又是人類生命的制高點。文學藝術是人類精神流淌的通道,是人類文化延續的河流,它作為人類精神的主要表征之一,天然地具有改善精神生態的巨大作用。當下的生態危機大部分是由人類自己引發的,確切地說是由人們的觀念偏頗與錯謬引發的。解鈴還須系鈴人,人類引起的危機最終還要靠人類自己去解決,首要的就是改變自身的思維觀念與思維模式,把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改變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歷史,文學藝術應以其獨特優勢在此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一種新興的批評方法,精神生態批評還處在起步階段,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人類精神在當今生態系統發揮的影響越來越大,精神生態批評最終能夠走向成熟和完善,并在當今生態學時代里發揮出獨特效用,在人類的心靈和精神的層面上對其他學科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程相占.2005.生態精神與美學、文藝學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3).

方東美.2005.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文良.2009.范疇與方法:生態批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魯樞元.1996.文學藝術與生態學時代——兼談“地球精神圈”[J].學術月刊,(5).

魯樞元.2000.生態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魯樞元.2006.生態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魯樞元.2009.生態批評視域中“自然”的涵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3).

楊文圣.2007.論人文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云南社會科學,(3).

張世英.2008.哲學導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祥龍.2001.從現象學到孔夫子[M].北京:商務印書館.

(法)德日進.2004.智慧圈的形成——一種可接受的有關人類歷史的生物闡釋[C]//德日進集.王海燕,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美)杜維明.1992.對話與創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

(美)杜維明.2004.存在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J].劉諾亞,譯.世界哲學,(1).

(奧)馮#8226;貝塔朗菲.1989.人的系統觀[M].張志偉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責任編輯:王俊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丝袜|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av三级|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色噜噜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久久夜夜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不卡| 久久免费成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久久中文电影| 欧美日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激情网站|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夜色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91偷拍一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色婷婷狠狠干|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