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是阻隔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以其在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特殊的生態價值和獨特的旅游資源越來越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目前青海湖區生態環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分析了湖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切實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治理對策。
[關鍵詞]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5;F062.2;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4-0068-10
[作者簡介]馬生林(1959—),男,回族,青海祁連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西部生態環保與資源開發研究。(青海西寧81000)
[收稿日期]2010-06-08
Study on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Qinghai Lake Region
■MA Sheng-lin
Abstract: As the largest inland salt water lake in China and the natural barrier to stop the desertification in Western China spreading eastward, the Qinghai Lake, with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pecific ecological values and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becomes a highlight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the uniqu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Qinghai Lake, in view of a serie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ts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proposes 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region.
Key words: Qinghai Lake;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cological economic
聞名遐邇的青海湖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湖泊,又是全球第二大內陸咸水湖和我國最早的八大鳥類自然保護區之一。早在1986年7月,青海省政府就成立了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青海湖列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拉姆薩)公約》,使青海湖成為青藏高原重要的飛禽棲息、繁殖、遷徙的中轉站和生態環境最寶貴的國際七大著名濕地之一。1997年,國務院又將其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是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古為羌地,是聯結青藏和青海東部的經濟紐帶與交通要道,其經濟、文化在歷史上曾輝煌一時。新中國成立后,青海湖區成為青海畜牧、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湖區的生態環境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就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從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考察,為治理湖區生態積累了許多資料,同時為當前和今后湖區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必須深入研究的迫切問題。
青海湖的生態環境具有原始、敏感、脆弱三大特點,這里90%以上的農牧民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他們特有的環保意識,如保護野生動植物、祭海等行為在一定意義上延續了原始生態,其功效至今還在不斷顯現。但近40年來,圍繞湖水持續下降這一突出問題,青海湖成為全國耳熟能詳的特級生態告急區之一。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膾炙人口的草原金曲是對昔日青海湖美麗富饒景象的由衷贊美,今天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被譽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心臟”的青海湖,因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的雙重壓力,惡化趨勢日益加劇。氣候干旱,湖水下降,草地沙化,野生動植物資源受損嚴重,湖面比100年前縮小10%,可謂危機四伏,對整個青藏高原以及我國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對青海湖區生態環境進行科學研究和治理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明確治理好青海湖的生態環境不僅具有實際的經濟社會價值,更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地球只有一個青海湖,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好這一珍貴的自然資源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一、青海湖區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自然因素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
自然因素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條件。隨著青藏高原氣候的變暖,接踵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干旱少雨、水位下降、湖體萎縮、沙源擴大、草原沙化、沼澤干枯、鳥島連陸、植被減少、沙塵暴肆虐等方面。
1.湖泊水位持續下降
青海湖早期曾是外泄湖,水位不高,容量很小,中更新世閉塞,全新世初期進入最盛時期,湖水面積達到8500平方公里,容量7000多億立方米。在漫長的地質演變和氣候變化中,其水位雖說呈波浪式升降處于不穩定狀態,但總的趨勢是下降大于上升,尤其是近120多年來,水位只下不上,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危機。入湖水量對青海湖生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水量的減少,不僅對湟魚和各種鳥類的生存繁衍帶來直接威脅,而且會影響整個青海湖區乃至青藏高原和西部大環境的生態平衡。
2.湖水礦化度不斷增加
(1)含鹽度上升。青海湖含鹽度上升,除湖區因氣候干燥導致單向濃縮的原因外,還在于其位于青海、西藏、內蒙、新疆最為豐富的古鹽帶上,尤其與湖西柴達木盆地豐富的鹽帶接壤,正好處于豐鹽區,所以每年由環湖河川徑流帶入湖中的鹽類有74萬噸(其中氯化納25.6萬噸,鈣鎂碳酸鹽29萬噸,其他含鹽物19.4萬噸),地下徑流每年注入湖水的含鹽量為43萬噸(其中鈣鎂碳酸鹽13.8萬噸),以上每年帶入湖水中的總鹽量為117萬噸(其中碳酸鹽42.8萬噸,占入湖總鹽量的36.58%),即相當于每天有五六百輛5噸汽車向湖中倒鹽。目前,尕海湖的礦化度已達45.15克/升,是造成湖中魚類及其他微生物絕跡的見證。整個青海湖內的礦化度也接近15克/升。如果今后50年內幾大補給河流繼續斷流甚至干枯的話,湖中礦化度至少要達到25克/升。到那時,不要說現在湖中的湟魚難以成活,就連其他微生物也難以生存,青海湖會成為毫無生機的強礦化度的“鹽湖”,這將是因入湖水量逐年減少而出現的必然趨勢。
(2)堿度越來越高。青海湖水堿度不斷升高,是十分嚴重而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問題。由于在強堿性湖水中,生物細胞蛋白質易溶解,從而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當pH=9.5時,水質已偏強堿性,浮游生物不能生長,就是魚類也不能存活。
3.湖底沉積物增加
自第四紀以來,青海湖底地質演變基本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但250萬年來的沉積物與化學沉積情況都在不斷變化和增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湖區河川及地下徑流補給水中含有大量鈣、鎂、碳酸鹽類,每年以40多萬噸入湖。青海湖在全新世時沉積物約有13米,此層沉積物中鈣碳酸鹽的含量達30~40%。以氯為基礎,推算鈣鎂碳酸鹽的沉積至少8億噸以上,難怪湖底沉積物比黑海和里海多。第二,環湖流入湖中的泥沙,每年至少80萬噸以上。第三,湖區水土流失和每年有50多天的沙塵暴天氣,將大量表層沃土吹入湖中,形成湖底淤泥。第四,生物遺體和人為垃圾積累越來越多。以上四個方面使湖底沉積物每年以1.6厘米的速度增高。
4.鳥島成為半島,致使鳥類大量遷徙
青海湖有座馳名中外的鳥島,是我國首批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島由蛋島、鸕鶿島和沙島組成,位于湖西北部,面積0.8平方公里,是鸕鶿、斑頭雁、大天鵝、棕頭鷗、綠翅鴨、綠頭鴨、鵲鴨、紅嘴潛鴨、羅紋鴨、灰鶴、蓑羽鶴、大白鷺、黑頸鶴等飛禽的世界。每年初夏,來自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的160多種候鳥云集此地進行繁殖,直到深秋帶著幼鳥離去。30余萬只鳥兒飛翔時遮天蔽日,鳴叫聲淹沒濤聲,所以有“鳥的王國”之稱。但如今的鳥島已經與陸地相連,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自然環境的變遷。鳥島連陸的原因很多,除湖水下降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布哈河改道。據地質遙感資料顯示,近30年來,布哈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湖中延伸6公里,湖水退縮200多米。現除南部臨水外,其余三面湖底全部裸露,與陸地完全連成一片,成為湖岸上1.5萬畝的一個沙區,人畜沿東北面鸕鶿聚居的海西山可直接上島。湖區多西北風,有時每年8級以上大風50次左右,致使沙丘隨風不斷向湖內侵伸。1977年鳥島管理部門為防止野獸和牲畜進入,島內圍起來的1萬多畝1.8米高的鐵絲網內基本沒有沙丘,但如今1000多畝荒灘上有100多個近2米高的沙丘,原先的鐵絲網幾乎全埋,人畜自由進出。特別是鸕鶿島北側更為嚴重,過去不計其數的鳥兒云集湖面的壯觀景象已不存在。
(2)人為干擾。1978年前鳥島還是孤島時,因水上交通限制,乘船去島上的人數有限,按時來此繁殖的斑頭雁、棕頭鷗等仍很多。現在雖修了觀鳥廳,可離鳥群太近,年均有近60多萬人(次)來此參觀,喧嘩聲、噪聲等此起彼伏,鳥兒沒有寧靜的孵化環境,直接影響它們的生存安全,只好離開這里到海心山、三塊石、大小泉灣避靜之處繁殖,或帶幼鳥到其他地方,但即使這樣也難逃人為破壞。
5.濕地面積逐漸減少
青海湖區的濕地主要分布于湖濱三角洲及河流兩側的低洼帶,面積較大的有卜加灣、甘子河、泉吉河等地。50年前有60多處、1200多平方公里,現僅有20余處、781.41平方公里。如1956年沙柳河口的濕地面積有50平方公里,至1986年縮至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平方公里,目前幾乎全部干枯。
6.沙塵暴災害加劇
歷史上,環湖幾大河流域曾是森林茂密、郁郁蔥蔥的秀美山川,后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為沙塵暴肆虐提供了條件,使這里的植被覆蓋率越來越低,其危害也越來越大。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湖區沙塵暴天氣409次;70年代6級以上大風天氣540次,強沙塵暴天氣164次;80年代后其次數和強度逐年增加,受損加重。逐年堆積的風沙已對青藏鐵路和剛察、海晏、湟源等縣城構成威脅。究以上原因,中國林業科學院馬文元教授說:“青海湖區的植被都是史前時期的地質產物,沙區裸露、植被稀少,只有很少的天然耐早植物,是極其寶貴的生態‘衛士’,一旦破壞是毀滅性的,那么這里的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導致的后果就不堪想像。”
7.周邊沙化面積擴大
現青海湖區水草豐茂的草場逐漸失去了水源涵養能力,成為強烈的水蒸發地和水土流失帶,是青海省土地沙化較嚴重的地區。以金銀灘為代表的草原曾是青藏高原上最優良的牧場之一,而現在卻已大面積沙化,沙化面積達1600萬畝,30年間擴大360平方公里。其中500萬畝毒雜草蔓延,1000萬畝遭遇鼠害,“黑土灘”面積退化速度以每年8%遞增。整個湖區沙丘和風沙面積累計達900多平方公里,比1956年擴大了37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2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以鳥島為中心的16萬畝沙化地帶呈扇形向四周推進,流沙厚度平均20厘米,部分地區形成“月牙”形沙丘,其厚度超過70厘米。在此世居的60多戶牧民生存艱難,成為“生態難民”在草原上游蕩。唐代詩人柳中庸“青海戍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的絕句正是今日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環保意識淡薄,急功近利,只求向大自然索取,亂砍濫挖,開荒毀林,結果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
1.人為活動加速了植被退化
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的毀草造田,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大修草庫侖和水利工程,加上修公路、鐵路及其他沙土工程,使本來就很松散的表土很難硬固或有新的植物生長。如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布哈河流域,汛期時含沙量高達7.57公斤/立方米。現在河口流沙每年以200多米的速度向湖內推進,另外由于風沙及降塵帶入湖的沙量達36.32萬噸。
2.草場退化,牲畜超載,畜產品水平下降
青海湖區自古為優良的天然牧場,“祁連山下好牧場”就是對這里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贊譽,既是青海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也是青海人為活動較頻繁的地區,但畜牧業發展至今仍停留在自然放牧、靠天養畜的原始狀態。由于盲目追求存欄率和商品率,認為發展畜牧業就是增加存欄數,造成牲畜超載,草場因得不到息養的機會而成為不毛之地,沙化地、“黑土灘”隨處可見,嚴重制約著畜牧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加之長期畜多草少,使牲畜發育不良,個體逐年變小。據抽樣調查,現在每只羊平均產肉量比1958年下降4~5公斤,牦牛下降20~32公斤。藏細羊產毛量減少1公斤,改良羊產毛減少1.3公斤,而且毛性因長期風沙侵蝕而質差量減,曾享譽國內外的“西寧大白毛”的知名度在市場上也受到影響。
3.河道侵蝕,水土流失加劇
青海湖區均有水土流失現象,湖南邊的青海湖南山、天峻縣的夏日格曲、陽康河岸階地、木里舟群山體中下部與布哈河、沙柳河岸階地等是水土流失重災區。侵蝕多以溝侵為主,沿河階地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河流輸沙量高達49.8萬噸/年,僅布哈河年輸沙量就有35.5萬噸。鳥島連陸不光是水位下降所致,也與布哈河三角洲多年輸沙堆積有直接關系。
4.水質污染及富營養化形勢嚴峻
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增多,大氣污染、水質污染、藥物污染等問題已很普遍,具體表現為:第一,大氣污染。湖區大氣受工業及城鎮居民燃煤排放煙塵污染問題早就出現。降塵排放量5.8噸/月#8226;平方公里,大氣質量的改變主要是土地沙化、沙塵天氣頻發等引起的二次揚塵所致,與30年前相比,其大氣質量下降明顯。第二,工礦企業廢水。20年前湖區內有從事皮革制造、肉食品加工、洗毛等工礦企業21家,主要分布于湖西北地區,其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河流,使整個湖水受污。第三,醫院污水。布哈河、沙柳河和哈爾蓋河每年要受納來自天峻和剛察兩縣醫院及青海湖農場醫院未經處理的約8萬噸污水,此污水會隨河水流人湖中,其主要污染物是細菌和有機物,其中流入布哈河的占43%,沙柳河的占56%,其他河流占1%。第四,藥浴(淋)廢液。這里是青海重點牧區之一,每年用于防治綿羊、牦牛寄生蟲等大量廢藥液,成為湖水新的污染源。第五,化肥、農藥污染。20世紀80年代后除草劑、甲攔磷等廣泛使用,尿索、二胺等化肥年施用量均在270萬公斤以上,樂果乳油殺蟲劑、燕麥畏除草劑等也有間斷性施用,其中90%以上用于湖北部農田區。盡管新型農藥已開始施用,但由于過去大劑量、大范圍使用劇毒、殘留期長、殘留量大的有機氯農藥,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在短時期難以根除。第六,草原滅鼠滅蟲污染。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大面積使用化學滅鼠滅蟲,主要農藥為“六六六”、氟乙胱胺、敵鼠鈉和“1605”(對硫磷)。1985年后,“六六六”已不用,氟乙胱胺、敵鼠鈉和對硫磷用量較大,其中敵鼠鈉用量在湖區4縣中占80%,氟乙胱胺占16%,其他占4%,污染問題顯而易見。
5.湟魚資源日漸枯竭
因為有美麗的青海湖,青海才成為世人向往的熱土,青藏高原也因此生機盎然;更因為有青海湟魚,才使青海湖更具有高原魚類習性的生態、科研和經濟價值。青海漁業長期以捕撈為主,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的魚產量約占全省90%,其中青海湖占80%。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漁業資源,1949年前,當地藏族和湖周寺院僧侶由于民族宗教原因,視魚為神,既不吃魚,也不允許有人入湖捕魚,因而保護了湟魚資源。1954年,青海湟源縣的幾戶漢族農民于冬季在湖中冰下釣捕,其產量不下200噸,從此有了捕撈湟魚的歷史。1957年開始用機船在湖中捕撈,1958年又在湖的南邊建起了第一個國營漁場,到1959年捕撈規模已很大,年產量達到1.3萬噸。1960~1962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湟魚成了青海人民的充饑之寶,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大家對湟魚懷有深厚感情,稱之為“救命魚”。為了拯救湟魚資源,實現青海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青海省人民的政府決定從1986年11月20日至1989年10月31日進行封湖育魚,規定除國營漁場限量在深水區進行捕撈外,任何單位和個人嚴禁到湖區捕魚。為期3年的封湖期雖使湟魚有了一定的休養生息,但產量下降的趨勢并未得到遏制。于是,省政府不得不從1994年12月31日至2000年12月31日進行第二次封湖育魚,但均因時間短,成效甚微。封湖解除后,人為破壞和自然條件惡化的影響仍在繼續,湟魚資源日漸枯竭的危機并沒有改變。針對此情,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三次決定從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繼續封湖育魚,10年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以任何理由在湖內和各補給河流捕魚,以保證湟魚的良性恢復和生長。
6.珍稀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
青湖湖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青藏高原獨具特色的生物基因庫,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野生種子植物有600多種,現已確定53種190屬519種。鳥類有164種,獸類有36種,兩棲動物有2種,爬行功物有3種,魚類有6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35種,占全國一級保護動物的21.9%;二級保護動物有53種,占全國的32.3%。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長期濫捕濫獵,使野生動物活動范圍縮小,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珍稀動植物15~20%瀕臨滅絕,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瀕危動物除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的白唇鹿、野牦牛、大頭盤羊、香獐、藏野驢、普氏原羚、雪豹、藏羚羊及雉鶉等外,還有猞猁、水獺、黑頸鶴、斑尾榛雞、藍馬雞、雪雞等。此外,普氏原羚在這里也是屈指可數,原先種群較大的馬鹿、馬麝、白唇鹿以及鷹、雕、隼等幾經殘殺或因草原滅鼠引發的二次中毒而大量死亡。40年前在草原上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野生動物,如今這一切仿佛是遙遠的神話傳說。瀕危植物除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的羽葉丁香、青甘楊等以外,還有冬蟲夏草、雪蓮、黃芪、秦艽、藏茵陳、紅景天等,尤其是冬蟲夏草和雪蓮、紅景天等14類植物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珍稀物種。近10年來,人們對冬蟲夏草和雪蓮的采集達到了瘋狂的程度,這些稀有物種雖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線地帶,但還是逃不過人類的濫采亂挖。可見,保護青海湖區的生物多樣性任重而道遠。
二、青海湖區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自第四紀以來,青海湖的生態環境一直在演變,其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劇,主要經歷了兩個過程:一是歷史過程,即生態惡化發生、發展的歷史狀況;二是現代過程,即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人為破壞情況。湖區生態環境之所以惡化到目前的情形,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為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尤其是人為因素起了推波助瀾和加速惡化的作用。
(一)歷史原因
歷史上青海湖區是有名的天然草場,山川雖然秀美,但生態非常脆弱,很多地方不適合大面積農耕。分布于西部地區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非地質演變的必然產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漢武帝曾制定“斷匈奴右臂”戰略,在西部墾屯田、立郡縣、筑長城、修水利以穩固邊疆,其開發活動曾擴展到青海湖廣大地區。漢武帝挫敗匈奴后,又先后在祁連山南北、環湖地區大規模開發出德州、西海等著名墾區,取得顯赫一時的業績,使這里成為“西域大糧倉”。可是以犧牲生態換取暫時繁榮的現象沒有維持多久,就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西漢末年,西部地區戰爭頻繁,為解決戍邊糧草,數萬軍士在此大規模墾荒屯田,加之連年干旱,青海湖水急劇下降,致使環湖生態惡化加重。在今青海湖東7.5公里的伏俟城,距今1400多年前是南北朝時期輝煌一時的吐谷渾都城。據考證,該城原先就建在青海湖邊,后因沙丘步步緊逼,為時不長就被黃沙掩埋。如今這里的年均降雨量僅100多毫米,有效降雨才80多毫米,不及南方兩場小雨。湖區內年復一年被沙丘侵蝕的湖岸逐漸變成一條流沙帶,一大批如黑城、將軍城、江西溝古城、石頭城等珍貴文物古跡被風沙吞噬。這一過程在青海湖區生態變遷的歷史中十分典型,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是:一旦形成了沙漠,人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可見在我國西部發展中,就生態環境而言,青海湖區、柴達木地區如此,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居延海、羅布泊等也都是如此。
(二)自然因素
1.厄爾尼諾影響
2006年9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全球衛星觀測資料顯示,新的厄爾尼諾預計將于近兩年內發生,現已不幸被言中。
2影響環境變化的因素
(1)植被稀疏使地表裸露擴大,太陽直射使地溫升高,地表水分蒸發加快,土壤水分蒸發速度隨水分的減少而急劇下降。同時地表裸露使太陽的反射增強,形成這里干燥少雨的小氣候。
(2)地表無植被保護,沙塵被狂風刮起,水土流失使地表含水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湖內沉積,導致淺水區擴大,再度形成新的沙丘,形成惡性循環。
(3)環湖地區氣候異常。據氣象部門50多年的觀測,氣溫平均升高0.5℃,降水量年均就減少100多毫米,其偏高幅度為近50年少見,使土壤解凍時間提前。
(4)風大干旱。在湖區沙漠化地帶,風力較強,且每次大風到來之前均沒有可抑制揚沙的明顯降水過程,加上冷空氣活動頻繁,導致大風連續出現。
(5)豐富的沙源為湖區沙化面積增大創造了“條件”,現有的260萬畝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尤其是湖西北部8個鄉鎮中有5個分布在沙線,7萬多人生活在沙區及其沿線,600多戶農牧民的生存受到威脅。
(三)人為因素
1.人口增加
盡管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整個青海湖區的人口增長還是較快,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1萬人到現在的12余萬人,使本來就緊張的人與耕地、牲畜與草原的矛盾日漸突出,向濕地要肉要糧成為必然,陷入“人增-耕地進-林草退-耕地沙化-棄耕撂荒-生產力下降”的怪圈。
2.濫墾,濫伐,濫牧
我國從歷史上就養成了“見地就耕”的不良習慣,造成“越多越耕,越耕越窮,越窮越耕”和“農業吃牧業,風沙吃農業,生態被破壞”的后果,致使很難恢復的“黑土灘”既不能種植,又不能放牧。每年輸入湖內的近1000萬噸泥沙中的60%就來自這些被撂荒的土地。海北、海南兩州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僅160多萬畝,僅占過去開墾的50%。此外,為擴大財源,人們濫挖冬蟲夏草、雪蓮、秦艽等中藥材,不僅破壞了天然植被,而且使藥材資源失去了再生的可能性。
3.引水灌溉造成的危害
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的根本原因是注入水量越來越少。春季是湖水蒸發量最快的季節,而此時也是湖區40多萬畝耕地需要灌溉和湟魚產卵的季節,加之筑壩截水,魚糧爭水矛盾突出。
4.超載放牧
長期以來,在發展經濟就是增加牲畜頭數、提高生活水平就是提高商品率的經濟利益驅動下,牧民很難一下子從游牧散放過度到圈地育肥。實際情況是牲畜增加了,可群眾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
5.旅游活動
旅游是把雙刃劍,只要游人一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破壞,尤其是在青海湖區,除造成水污染、踐踏草原等問題外,還對原始地帶破壞極大。這里的大片砂礫土質是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轉化成的,—般風吹不動,雨淋不透,對生態有極好的保護作用。然而,旅游活動中大量的車碾人踏使這些硬殼破碎,車輪一過,就是兩道深痕,經雨水漫滲,成為松沙散土,在大風作用下形成沙塵暴。還有,各景點大興土木也是生態惡化不可回避的事實,如在“151”、漁場、鳥島等地,尤其是“151”修建規模越來越大,不利于湖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青海湖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對策研究
青海湖區是青海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旅游勝地,也是高原湖泊及生態環境演變研究的重要基地。青海湖區高山、階地、河流、湖泊、草甸、草原、農田錯落有致的分布,構成了湖區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巨大湖體的存在、陸湖相容及濕度條件等差異,造成區內濕潤條件的再分配,給湖區乃至青藏高原帶來十分有利的影響。近年來降水量的增加緩解了干旱缺水的矛盾,但因自然演變及人為活動,湖區生態環保問題依然嚴重。因此,要強化湖區生態環保力度,就必須調整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開展應用開發研究
包括開展環境影響評價,選擇環境、科研、經濟三方面的有利條件,對土地資源、草場資源、魚類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鳥島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探討和技術性改造措施。湟魚資源增殖途徑和技術,產卵場保護措施和技術改造,能為本地區優化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二)保護水源涵養林,實施湖區“無人居住區”戰略
要從根本上解決青海湖存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方法只有一個字,即“封”,也就是徹底封湖育魚,封山育林,封山育草,封冰川,封采金場。經過網圍欄封育的草場和森林,其生態狀況與未曾封育的截然不同。在湖區人們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鐵絲網圍欄內水草豐美,植被保存良好,圍欄外的草場不是板結就是沙化,成了光禿禿的不毛之地。有這樣一個典型例子,在湖區有一軍用地帶,周圍幾個干旱山頭被圍在鐵絲網內,人員和牲畜不得入內。20余年后的今天,同—片地雖然只有一網之隔,卻呈現兩種明顯不同的景象:鐵絲網外人來人往,牲畜啃踏,小草無存,到處是“黑土灘”;而鐵絲網內,蒿草叢生,綠蔭蓋地,在風調雨順之年蒿草甚至高達2米,一片蓬勃生機,的確無異于南方青山。如果把更多的禿山封起來,幾年過去,何愁綠意不著,湖區不美。
湖封了,山封了,草種了,樹栽了,羊圈了,但如果老百姓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栽下的樹還是會被挖,被砍,圍起來的鐵絲網也會被剪,圈養的牛羊還會重新走向草場,湖區的農牧民群眾還會鋌而走險捕魚,采金,挖草藥。但這并不是他們的初衷,他們不求暴富,奔的就是基本的生活水準,更沒有奢侈的愿望。因此,若忽視了農牧民長遠致富的問題,就會使生態建設陷入種了毀、毀了種的惡性循環。所以,要向群眾宣傳封湖、封山、育林草、育魚不僅僅是單純的恢復生態植被工程,也是千家萬戶脫貧致富的一大途徑。要因地制宜,在為農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時,在選擇樹種、林種、草種的過程中,也要從群眾的利益出發,遵循自然規律,講求科學,牢牢把握生態建設目標。
有鑒于此,建議在青海湖區實施“無人居住區”戰略,保護那些原始生態完好的地方。過去人們為了生存,只能在這些本來就十分脆弱、貧瘠的生態區進行掠奪性開發,愈加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要想使其盡快得到恢復,只能是遷移或相對集中區域人口,杜絕人類在生態區的一切活動,真正做到嚴禁采伐天然林,對荒山荒坡實行封山育林育草,禁止在高海拔地帶和草甸區采挖藥材和淘金采礦。青海湖區不是人口稠密區,異地遷移安置和就近相對集中難度不是很大,這樣既可保護生態,又能促進小城鎮發展,還可有效調整產業結構,開辟新的市場,迫使經濟方式轉變,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三)退耕退牧,還湖還林還草
青海湖區由于過去人類掠奪式的開荒和肆無忌憚的亂砍濫伐,植被覆蓋率越來越低,因此必須全面實施退耕還湖還林還草工程。應該說,退耕還湖種林草工程現已邁出實質性步伐,但關鍵是要有長期環保的意識。今后,在整個湖區都應植樹種草還湖,擴大植被覆蓋率。要處理好長遠的生態效益和農牧民當前利益之間的關系,落實國家在此方面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誰種誰有,誰管護誰受益。只有通過承包、拍賣等方式,把生態環保區的權益落實到戶,農牧民才有種植的積極性,管護才有責任心,林木才能真正種下去,成活率也才會提高。同時拓寬投資渠道,完善生態建設的投入機制,積極探索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使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與發展草業相結合,實現生態建設與農牧民增收的“雙贏”。
(四)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保的關系
為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資源開發中必須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重視湖區自然資源的節約利用和保護。因為青海湖區資源和環境在組合上較為獨特,許多自然資源由于多年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受到明顯破壞,必須進一步強化管理與保護。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避免因盲目開發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應通過農牧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草地生產力。第二,力求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相統一。資源優勢并不等于經濟優勢,應盡力避免盲目開發,逐步形成以重點資源開發為主的開發格局,努力提高資源開發的經濟、生態效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嚴格限制高耗能污染企業在此落戶,而且還要根據市場需求對部分工礦企業制定相應的優惠補償政策,依法關停轉遷。
(五)建立湟魚人工放流站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魚類專家認為,僅靠湟魚的自然繁衍,其資源的恢復不論在時間還是在數量上都有困難,所以必須通過人工培育的辦法,生產出優質魚苗放流回湖,以補充和增加湖中湟魚群體,改善其種群結構,達到增殖和快速恢復的目的。近年來,青海水產科研部門經過科學探索,湟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已取得成功。青海湖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冰期長,水溫低,水質條件特殊,湟魚生態結構脆弱,繁殖能力差,資源再生能力只有1%,已到最低臨界點。因此,必須通過人為措施,建立人工放流站培殖幼魚,逐步恢復青海湖稀有的魚類資源。
(六)防沙治沙
青海湖區出現的沙化現象并非某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地質、氣候、人為三方面綜合導致的結果,其中地質與氣候是最根本的因素。全新世后期特別是近100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加大,古沙丘活化迅速加快。為阻止湖區沙化愈演愈烈之勢,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借鑒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在寧廈沙坡頭已成功實施的使包蘭鐵路多年暢通無阻的固定流沙新技術。第二,推廣治理沙丘新辦法。海晏縣克土治沙站于1980年在此圍欄封育沙丘,對流動沙丘采用3×3米草格法固定是較科學的治沙方法,如今使毫無植被的裸露沙丘上賴草、棘豆、糙毛鵝觀草、針茅植被成片,植被年均向沙丘推進9.31米,其覆蓋度已有40%。所以,應采取治沙經驗,對湖區沙化地帶盡快治理。
(七)引調外部水源維持湖水平衡
水資源的匱乏不僅造成青海湖水入不敷出,水位持續下降,而且嚴重制約了湖區農牧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失衡。用外部水源來增加湖泊容量這一辦法是可行的。如果氣候在一定時間內仍像20多年前—樣無大變動,設想每年若能從鄰近的大通河調水5億立方米入湖,定能防止這里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湖區鄰近水源除大通河水系外,可利用的還有龍羊峽水庫及布哈河上游大量的水源冰川。因此,在充分論證及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引調外部水源濟湖,人為控制湖泊水位下降,改善整個湖區生態,不但是科學合理的,而且還是能夠做到的。
首先,“引大濟湖”減緩湖水下降。大通河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內1.3萬平方公里,中下游甘肅省境內0.22萬平方公里。從大通河水資源看是可行的。
其次,布哈河上游的雪霍里冰川有22條,位于海拔4800米以上地帶,面積13.29平方公里,儲水量5902億立方米,如能將這一資源進行開發,對青海湖環境將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況且,冰川資源是特殊地理、氣候條件下的產物,隨著氣候變化,冰川還將得到補充,是取之不盡的水源。
(八)環湖地區森林恢復的可能性
首先,嚴禁繼續砍伐湖區內喬灌林木等破壞植被的活動,在湖南江西溝以東可試種山楊樹防護林帶,湖區氣候對發展灌木林是沒有問題的,而在海拔3300米以下地段還可以種植喬木林。鳥島管理處等單位在院落內試植青海云杉成功便是證明,尤其沙地柏是優良固沙樹種,可在沙區大力發展。另外,全國興起“沙棘熱”,沙棘林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林木,在此可大面積種植。
(九)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青海湖區的生態保護已成為青海省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根據治理規劃,青海將在今后30年內投入260多億元,在環湖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漁業資源恢復和持續利用、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等十大生態治理工程。此舉將使青海湖區95%以上的沙化地得到有效治理,并建立起良性循環的湖區高效草地畜牧業生態系統和魚鳥共生的水體生態系統,實現青海湖區山川秀麗、環境潔凈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十)始終不渝地堅持綠色發展之路
面對青海湖區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沒有理由更沒有必要怨天尤人或錯怪前人。明智的舉措就是趕快行動起來,制定適合湖區生態環保的策略和方針。要將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經濟的綠色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近期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既不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因消極保護而失去綠色發展的機遇。既要杜絕各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建設熱”、“開發熱”,又要解決好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兩張皮”的矛盾。第一,要在各級領導的頭腦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生態先行的思想。因地制宜,把生態建設與富民增收并舉,將生態與經濟效益相結合。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關鍵在于處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利用的關系,改放牧為圈養。第二,要不斷完善和嚴格執行有關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在現代文明條件下,應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防止執法以罰代法,既要賦予生態環境執法部門應有的權限,又要加強對執法部門的監督,實現獨立執法和公正執法。第三,應把湖區生態建設納入領導班子的政績考核中,堅決克服“綠色發展”在有些領導那里“言高手低”、落實不力的問題。第四,青海湖區生態保護要突出“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青海湖區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有利于湖區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高,有利于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珍稀物種的救護和馴養,有利于實現自然保護與開發資源、綠色發展的有機結合。
總之,青海湖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極為龐大的系統工程,不但涉及湖區的水文、地質、氣象、農牧業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必將影響整個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大環境。要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全社會民眾的參與,需要較長時間的艱苦努力,可謂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重現青海湖昔日“芳草遍海涯,天清遠峰出”景象的目標并不遙遠,而且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古岳,主編.2000.憂患江河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生林.2009.三江源—中華民族的生命源[J].黃河史志資料,(3).
祁進城.2001.青海湖傷心欲絕[N].中國環境報,07-08.
青海地質研究所.1980.西北地區區域地層表#8226;青海分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
青海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青海省志#8226;青海湖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孫健初.1938.青海湖[J].地質評論,(3).
周毅.2000.誰主地球沉浮[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