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德國環境犯罪介述

2010-01-01 00:00:00李云燕
鄱陽湖學刊 2010年4期

[摘要]當今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很多國家已經將污染環境和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入罪,通過刑法來懲治這些行為。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采用的是傳統歸責模式下導出的環境犯罪概念。德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主要集中在《德國刑法典》第二十九章“危害環境”部分,其立法模式和理念有先進之處,是根據現代歸責模式作出的規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環境犯罪;德國環境刑事立法;《德國刑法典》

[中圖分類號]DF13/17;DF7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4-0062-06

[作者簡介]李云燕(1966—),女,江蘇武進人,復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現任職于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法院,主要從事刑事審判工作;沈灝(1988—),男,安徽天長人,復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上海200438)

[收稿日期]2010-06-30

On Environmental Crimes in Germany

■LI Yun-yanSHEN Hao

Abstract: A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such actions as polluting environments and destroying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criminalized by penal laws in many countries. China adopts the traditional liability principle for the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egislation while Germany focuses on the 29th chapter of German Penal Code, Crimes again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ose legislative mode and concept have its own advantag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rime;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egislation in Germany; German Penal Code

一、環境犯罪概述

傳統刑法的功能是以保護人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為出發點的,我國刑法第1條規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在環境犯罪立法中,傳統的環境刑事立法的出發點也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即立法者以人類為中心,把某種行為是否侵犯人的某種權益以及侵犯的程度如何作為評價該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標準,把該種行為侵犯了人的哪一種權益作為對其進行歸類的標準。因此,關于什么是環境犯罪,傳統歸責模式給的定義也是以侵犯人的利益為結果的,比如危害環境罪指的就是因為惡化環境而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等的罪,它要求產生一定危害,至少對人的根本利益存在抽象的危險并以此證實實施刑事制裁的正當性(郭建安、張桂榮,2006:215)。

隨著各國環境刑事立法的完善,加之環境立法理念在這幾年先后經歷了幾次轉變,即從人類利益中心的經濟利益優先到人類利益中心的生態利益優先再到生態利益中心主義,在立法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把侵犯環境利益作為環境違法行為入罪的結果。因此有人提出,危害環境罪是指危害生態系統自身的犯罪,并不要求該行為與人類利益存在任何聯系便可證明刑事制裁的正當性(趙秉志、王秀梅,2004:9)。

縱觀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環境犯罪可以分為污染環境類的犯罪和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其中污染環境類的犯罪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罪、非法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和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這些行為構成犯罪的前提是它們必定對人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比如“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到重大損失或者嚴重損害人體健康”。這說明在污染環境類的犯罪中,我國采用的是傳統歸責模式所導出的環境犯罪概念。但是在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中,并沒有提到對人的身體健康和財產的損害,咋一看似乎覺得對這類犯罪的規定是出于對環境自身的考慮,因此有人就提出關于這部分的刑事立法是根據現代歸責模式作出的規定。其實不然。同樣是一部刑法,關于環境犯罪的規定如果有兩種理念,這在立法上就有點混亂。其實,自然資源也是人類所擁有的財產,我國刑法在對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進行懲罰時還是沒有逃出“犯罪以人的財產和健康損害為結果”的窠臼,因此我國的環境犯罪立法實際上采用的還是傳統歸責模式下導出的定義。

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中,德國的立法以其嚴謹和縝密的邏輯聞名,尤其是民事立法中的潘德克頓體系更是受到很多法學家的推崇。在其環境刑事立法中,德國的立法理念也是相當前衛,它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刑法只是保護人的身體健康和財產”這一理念,更多的情況下是以保護環境本身為環境刑事立法的目的,比如在水污染中對水的品質作出不利改變的行為是應當受到刑事處分的,在土地污染中對土地作出不利改變的行為也是要受到刑法制裁的。

二、德國環境刑事立法

德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主要集中在1998年11月13日頒布的《德國刑法典》的第二十九章“危害環境”部分。這個部分的規定也是最具有實踐意義的刑法規定。此外,在附屬刑法之中還規定了一些補充條款,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有《水土保持法》、《聯邦有害物質侵入防護法》、《化學藥品法》、《垃圾法》、《聯邦自然保護法》和《原子能法》。這些附屬刑法中包含的主要是違反秩序的行為構成,制裁的對象主要是單純的不服從管理的行為,使用的處罰手段僅僅是罰款,目的是保證行政管理意義上的命令得到遵守(王世洲,1999:347-348)。

從整體上來看,《德國刑法典》中關于環境犯罪的規定分為污染環境的犯罪和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其中污染環境的犯罪大致包括:水污染罪(包括海洋污染,第324條),空氣污染罪(第325條),噪聲污染罪(第325條a),污染土地罪(第324條a),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罪(第326條),未經許可的放射性物質及其他危險物質的交易(第328條)。而關于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僅在第329條(侵害保護區)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主要是對動物、植物、礦產資源以及保護區中水資源和空氣的保護。我國刑法中關于破壞自然資源的罪名(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非法狩獵罪,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采礦罪,破壞性采礦罪,非法采伐、毀壞珍貴樹木罪①,盜伐林木罪,濫伐林木罪和非法收購盜伐、濫伐林木罪)雖然比污染環境(重大污染事故罪,非法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的罪名要多,但是總體看來,我國在環境的立法方面,無論是基本法還是單行法,對污染環境的規定都要多于自然資源的保護的規定。同樣,《德國刑法典》也是這種情況。

(一)污染環境的犯罪

1.水污染罪

《德國刑法典》關于水污染罪的規定是在第324條(污染水域)和第330條(危害環境的特別嚴重情形)。德國刑法界一般認為水污染罪侵犯的法益是“水對人類和環境的功能”。而且《德國刑法典》第330條d(概念規定)中對水的定義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徐久生、莊敬華,2004:165),沒有單獨規定出海洋污染罪,污染海洋的犯罪行為按照水污染罪來處理。但是德國水污染罪的對象中的水域概念所包括的海洋屬于特殊情況下的適用范圍,就普通的水污染罪而言,其犯罪對象一般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趙秉志、王秀梅,2004:107)。

在德國,水污染罪只有在“未經準許”的情況下才能構成。在有權機關許可的情況下和范圍內,對水造成污染的行為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這并不是說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即使在許可的范圍內,對水造成污染且造成了人的身體或者財產上的損失,②由于環境民事侵權責任不是以違法為要件的,因此還是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

《德國刑法典》第324條中規定的水污染罪中“污染”和“不利的改變”是本罪的關鍵詞。這里的污染是指水的表現形態在行為人的行為之后表現出不如從前那么“純”的狀況,尤其是指那種水變渾濁、有泡沫、有油漬的狀況(王世洲,2001)。從這樣的規定可以看出,實際上德國對水污染的標準提高了。因為根據這個規定,我們可以理解,水污染不一定指被污染的水之前是干凈的,即使是不干凈的水也可以成為該罪侵犯的對象。只要是行為后水的質量發生了不利的改變,就會被認定為構成犯罪。然而也不是所有水發生質量變化的情況都構成“污染”,還要滿足的一個條件是要有“不利的改變”,因此到底是否構成該罪要根據具體案件來判斷。德國刑法中對于污染的定義是很苛刻的,即使是臟水也可以成為水污染罪的侵犯對象。不過,還有學者更是苛刻,提出將有棱角的物體沉在河底,從而影響了航行的安全,雖然水質量沒有受到影響,但也是污染的犯罪。筆者認為這種肆意地擴大對“污染”的解釋是沒有必要的,況且這種行為并沒有改變水的質量,不符合傳統意義上水污染的范疇。這種行為應該由其他的法律來規制,而不需要通過水污染罪來對這種行為定性。如上述行為使船舶行使時有危險,使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危害,完全可以將其定義為危害公共安全罪。

此外,在德國水污染罪中“不利的改變”的范圍也是很廣的,除了出現肉眼能看得見的污染行為和結果,諸如水流變暖或者變冷或者加快或者受阻也是屬于不利的改變。因此,只要是存在著對水的利用進行花費巨大的預加工,即存在著財產損失的危險性,就足以認為存在著不利的改變。比如德國的地方法院認為,水面下降危害了動植物的生活關系也是一種“其他對水的性質的不利改變”(趙秉志、王秀梅,2004:118)。

水污染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也就是達到刑事責任能力、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還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觀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2.空氣污染罪

空氣污染罪是《德國刑法典》第325條規定的。按照其中的規定,危害大氣的行為不需要造成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失,只要有造成損失的危險就可以按照此罪來定性處罰。與我國重大污染事故罪規定必須要出現損害結果不同,德國把大氣污染罪定性為危險犯罪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即空氣污染環境事故一旦發生,涉及的范圍將會很大并造成嚴重的后果。

按照德國刑法學界的觀點,空氣污染的犯罪侵犯的法益是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包括動植物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在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法益之外,一般還認為這個罪的法益應包括空氣的純凈性和適宜休息的安寧,因為空氣污染罪必定造成空氣與安寧的破壞(王世洲,1999:354)。

在德國,造成空氣污染的行為必須是嚴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定的義務的行為,且這種行為必定是造成空氣的污染,這種污染只要“足以”造成設備所屬的區域之外的人的健康和動植物或者其他貴重物品的損害就可以了。對人的健康的損害,是指引起或者加重了某種病理狀態,并且這種癥狀不是無關緊要的。對動植物的損害主要是指動物失去活力或者死亡的情況,不過這些動物必須是具有珍貴價值的,這里不但要考慮其經濟價值,還要考慮其生態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種損害是否導致了對特定領域里動植物群的不利改變,因為生態學的狀態不是作為損害的對象加以保護,比如僅僅是因為空氣污染導致了動物的遷徙是不足以構成此罪的。其他物品的損害主要是指空氣污染后對其腐蝕或者其他的侵害等,這里也要考慮該物品的價值——不但要考慮該物品的經濟價值,也要考慮它的文化價值等其他方面(趙秉志、王秀梅,2004:135)。

前面我們談到過,德國環境刑事立法中把空氣污染犯罪定位為危險犯罪,不是以產生損害結果為要件,只要達到對人的健康或者動物具有一般的危險就可以了,這種可能的危險性僅僅限制在特定的人群范圍內,也就是說不需要對所有人都有產生危害的可能性,因為每個人對外界的污染的反應可能會不同,只要滿足對一群人有影響就能構成該罪。

該罪的犯罪主體同水污染罪一樣也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3.噪聲污染罪

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中是沒有這個罪名的,沒有像《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那樣規定“重大污染事故罪”,只有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才追究刑事責任,這點體現了噪聲的公害特點,不像其他污染那樣容易釀成重大污染事故(張梓太,2007:253)。但是《德國刑法典》的325條a規定了噪音污染罪:(1)違背行政法義務,在設備、尤其是工場或者機器的運轉過程中,制造噪音,足以危害設備以外的人健康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者罰金刑。

(2)違背行政法關于防止噪音、震動和非離子輻射的義務,在設備、尤其是工場或者機器的運轉過程中,危害他人健康、他人之動物或貴重物品的,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徐久生、莊敬華,2004:161)

從這條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這兩種產生噪音的行為入罪的前提是違背行政法義務,并且足以危害設備以外的人的健康。一般認為,只要是造成神經系統轉臺的病理性疾病或者其他疾病的,就屬于產生了危害結果;僅僅損害了精神健康的,還不能算造成危害結果(趙秉志、王秀梅,2004:141)。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機動車、有軌交通工具、飛機或者船舶等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不是環境刑法所規制的對象,它們是由專門的運輸法律法規加以規定的。但是企業內部用途的機動車等交通工具,就可以看做是企業的設備,如果這種交通工具違反了行政法的義務產生了噪音,并且有危害人的健康的可能,就是第325條a的管轄范圍。

噪音污染罪的主體也是一般主體,主觀上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

4.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罪

《德國刑法典》中對這個罪的規定主要集中在第326條。在我國這部分是屬于固體廢物污染犯罪類的。在德國,該罪侵犯的法益是不統一的。一方面,在本罪的個別行為方式具有危害公眾行為的特點時,就不必要求具有對生態環境有危害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其他情況不具有危害公眾特點的情況下,這條法律保護的對象就是通過各種媒介表現出來的和特殊生態形態表現出來的環境。

在我國,刑法保護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就環境刑事立法而言,保護的就是一種環境性行政管理秩序,這也是為什么在我國我們把環境犯罪稱作“破壞環境保護罪”,而不是“破壞環境罪”。“保護”二字就可以看出我國環境刑法的目的是要保護一種已經建立起來的國家(行政機關)保護環境的行政關系,而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以環境為法益。而像德國這種法益的不同意,筆者認為有點混亂。在德國,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罪的保護對象就應該是環境。一方面,本文在前面也提到,德國的環境犯罪是按照現代模式的環境刑法理念來定性的,只要造成了環境的損害就有可能構成犯罪,而不一定是要對人身、財產有損害。另一方面,如果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的行為沒有造成環境的損害,但是造成了公眾的損害,那么完全可以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來制裁這種行為。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污染環境的犯罪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二者的界限有時很難分清。

《德國刑法典》第326條第1款中,犯罪行為指向的對象有三種:(1)可能含有或者產生對人或者動物有毒的物質,或者含有或者能夠產生對人或者動物的群體有害的或者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2)具有爆炸危險性、自燃或者非少量放射性的垃圾;(3)根據其種類、性質或者數量,足以持久地給水、空氣或者土地造成不利的污染或者不利的變化的垃圾。該條對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罪采用抽象的危害構成,盡可能將所有擅自處理垃圾的危險情況都包括進來,其中有處理、存放、貯存、排放、清除等。

該罪的主體也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既有故意,也有過失。

5.土地污染罪

《德國刑法典》對土地污染罪的規定主要是在第324條a。以前土地并不是德國刑法保護的范圍,現在只有具有生態意義的土地的功能才能得到德國環境刑法的保護。根據《德國刑法典》的第324條a,污染土地犯罪的行為是指行為人違反行政法義務,將物質埋入或者讓他人埋入或者排入土地之中;而構成該罪所應該具備的結果有兩種:(1)危害他人、動物、植物健康,或污染其他貴重物品或水域;(2)在廣泛范圍內污染土地或者將土地作不利改變。作為污染對象的土地可以是地球表面上層的各種形態,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只要具有生態價值。但是對土地里水資源的污染,在德國學者看來是屬于水污染的行為。同時,作為污染對象的土地不一定是未開發利用的土地,也就是說,即使該土地已經被利用,對土地的污染也是可以構成該罪的。

在土地污染罪中,對“不利改變”的定義是關鍵。這種不利的改變包括對各種土地的生態功能意義的物理、化學或者生物屬性的不利改變。在實踐中,這種不利改變需要以行為前后土地質量的比較為條件。土地污染所說的有害的變化,還要求造成土地成分構成明顯可覺察的對生態的不利改變。不過,這種對生態有害的變化并不要求持久存在,因此,那種能迅速讓人所見的不利改變,例如可以很快滲入地下水的毒物,只要其在種類和影響范圍上有相當的不利作用,就可以被包括進土地污染的范圍(王世洲,2001)。

土地污染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并且主觀方面也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

(二)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

《德國刑法典》中環境刑事立法在破壞自然資源方面的立法是不多的,就破壞動物資源的犯罪來說共有3個條文。③

第292條(非法狩獵)規定:

(1)違反他人的狩獵權或狩獵行使權,為下列行為之一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

1.追蹤、捕獲或擊斃或使自己或他人占有獵物,或

2.將處于該狩獵權之下的物占為己有或使他人占有,或加以損壞或毀滅。

(2)1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2情節特別嚴重一般是指:

1.行為人以本行為為職業或常業,

2.在夜間、禁獵期、使用圈套或以其他不符合狩獵規則的方法狩獵,或

3.數人持射擊武器同時圍獵。(徐久生、莊敬華,2004:142)

第293條(非法捕魚)規定:

侵害他人的捕魚權或捕魚行使權,為下列行為之一的,處2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

1.捕魚,或

2.將處于漁業權之下的物占為己有或使他人占有,或加以損壞或毀滅。(徐久生、莊敬華,2004:142)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兩條規定均不屬于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的規定,因為在德國狩獵權和漁業權都是準物權,至少是一個私權,對侵犯這種權利的刑法規制是屬于傳統意義上刑法保護公民財產的功能。但是由于《德國刑法典》中對破壞自然資源的規定很少,這兩條涉及自然資源,所以有學者認為這條也屬于德國刑法對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的規制。

德國刑法中對破壞自然資源的規定不像我國刑法的規定分得那么細,只是在第329條(侵害保護區)作了很詳細的規定。第329條的前兩款是關于保護區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規定,與前面我們所提到的空氣污染罪和水污染罪不同,“在防止空氣污染或噪音的特別保護區,或者在由于缺乏變化的氣候條件會急劇增加空氣污染對環境的有害影響的保護區內開動機器設備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徐久生、莊敬華,2004:163)。因此在特定保護區內污染空氣或者制造噪音污染的在德國是要定性為侵犯保護區罪的。同樣,該條的第2款是關于侵犯保護區內水資源的刑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污染保護區內的空氣或者水資源的最高刑是3年自由刑,比一般空氣污染罪和水污染罪要低(5年自由刑)。

整部《德國刑法典》中真正對破壞自然資源規制的立法就是第329條的第3款:

違反為保護自然保護區、或為保護作為自然保護區臨時加以保護的地面或為保護國家公園而頒布的法規或可執行的禁令,

1.開采礦藏或其他地下物質,

2.挖溝或填土,

3.獲取、改變或去除水域,

4.排放沼澤、池塘、泥沼或其他潮濕地區的水,

5.開墾林地,

6.獵殺、捕獲受《聯邦自然保護區法》保護的動物,毀壞或去除其幼子,

7.損害或者去除受《聯邦自然保護區》保護的植物,或

8.建造樓宇,

因而嚴重妨礙其各自保護目的的,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徐久生、莊敬華,2004:163-164)

三、完善我國環境刑事立法

對于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筆者有幾點意見要提出。首先是污染環境的犯罪,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是將此罪定為重大污染事故罪,構成此罪無一例外都是因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而我們知道,污染環境犯罪的結果往往是重大的,涉及眾多人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因此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也應該把可能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危險行為作為刑法規制的對象。

其次,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理念還是傳統的以保護人身和財產為中心的,這尤其體現在污染環境的犯罪中。這些犯罪都要出現重大的人身和財產的損失才能構成重大污染事故罪。但是隨著人們的環境立法理念開始轉向生態整體主義,這種立法就顯得跟不上時代,不能體現環境立法對環境的關切。在這方面,德國的環境刑事立法已經開始注意對那些雖然沒有對公私財物、公民的人身造成損害,但是對環境造成損害的行為給予刑罰。

第三,德國在刑法典中把環境犯罪單獨列為一章,充分顯示了立法者對保護環境的重視和打擊環境犯罪的決心。但是我國在立法時環境犯罪是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下面的一節,這方面德國的立法體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中僅重大污染事故罪一個罪名就包含了很多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而德國的立法中卻對污染行為規定得更加詳細,這一點從《德國刑法典》的條文中就可以看出。

[參考文獻]

郭建安,張桂榮.2006.環境犯罪與環境刑法[M].北京:群眾出版社.

王世洲.1999.德國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世洲.2001.德國環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J].比較法研究,(2).

徐久生,莊敬華,譯.2004.德國刑法典[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張梓太,主編.2007.《環境與資源法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趙秉志,王秀梅.2004.環境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穎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91免费人妻|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国产理论一区|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色综合国产|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色婷婷啪啪| 99人体免费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一级黄色欧美|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欧美精品xx| 国产成人免费|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AV熟女乱|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中文纯内无码H|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天堂.com|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欧美黄色a| 天天综合亚洲| 欧美精品色视频| 99久久性生片|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视频一区亚洲|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8090成人午夜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免费高清毛片|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成人日韩视频| 久久中文电影|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国产va视频| 久久精品66|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乱论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中国精品久久|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成人免费看|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