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深圳市審計局發布了《深圳市審計局審計報告公開暫行辦法》。依據這一辦法,包括財政預算執行審計、績效審計、政府投資項目竣工決算審計在內的大部分審計報告,在送達被審計單位之日,即是向社會公開之時。
現在,人們打開深圳審計信息網,從績效審計到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從財政資金審計到國有企業審計,一份份原來披著神秘面紗的審計報告全盤托出,一個個審計問題公開亮相,一組組審計清單接受檢驗……
眾所周知,審計報告在外人看來多少有點神秘,近年來人們也只是在所謂的“審計風暴”中領略了審計報告的威力。回首深圳市審計信息公開的歷程,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年,卻經歷了從封閉到公開、從“審計風暴”到審計結果公告、再從審計結果公告到審計報告公開等一系列變化,走過了一條充滿思考的探索之路。
人們對深圳“審計風暴”的記憶源于2003年春的一份審計報告。2003年2月,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市審計局向首次人大常委會提交了績效審計報告——這也是全國第一份政府績效審計報告。2月17日,《深圳商報》以“深圳審計政府部門績效”為題,率先揭開報道的序幕,立刻引起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與熱烈反響。
此后,深圳進一步加大了政府績效審計力度,對深圳市海上田園風光旅游區、污水處理廠、經濟合作基金和福利彩票公益金4個項目進行了績效審計。2003年12月22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了《深圳市2003年度績效審計工作報告》。隨即,深圳市人大計劃預算委員會建議“依法追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行政、法律責任”。
于是,深圳市監察局依指示立即介入海上田園旅游區等4個項目的調查。次日,深圳各新聞媒體亦迅疾跟進,在往后幾天里,對于“績效審計”的報道與評論成為深圳所有報紙的頭版內容。審計報告中涉及到的職能部門也紛紛站出來表明態度。一次例行的審計工作報告竟引發了一場席卷深圳的審計整改。
從2003至2005年,深圳“審計風暴”的力度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泛。上級認可,人大支持,媒體熱捧,百姓贊揚,深圳審計機關贏得了從未有過的榮譽。但特區審計人并沒有被這些耀眼的光環蒙住眼睛,更沒有因為留戀這些掌聲和花環而停下探索的腳步。在公眾期待更多更猛烈的“審計風暴”時,特區審計人開始了對“風暴”背后所蘊含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掃描。
一年一度甚至一年幾度的“審計風暴”所揭開的只不過是大量問題的冰山一角,社會公眾更為關注的,卻是隱藏在冰山底下的制度與體制上的諸多缺陷。審計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單純地發現問題、披露問題,而是要促進整改,從體制和機制的層面解決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迫切需要通過審計公開,通過社會的監督,約束政府行為。如何通過審計打造“陽光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
按照《審計署2006至2010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到2010年,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及其他不宜對外披露的內容外,所有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項目的結果將全部對社會公告。憑借這一東風,在深圳,審計公開走向制度化。深圳市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于2005年3月正式實行,逐步加大了審計結果公告的力度,僅2008一年,共向社會公告審計結果341篇,占全國審計結果公告發布量的19%。由于審計公告制度的實行,在深圳,廣大市民對審計這一原本陌生的字眼耳熟能詳;在深圳,審計走進千家萬戶。
如今,距離“審計風暴”初現的那個非同尋常的春天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年,審計公告制度也實行四年多,成績有目共睹。按常理,深圳審計人有足夠豐碩的成果可以坐享其成,但他們卻早已把眼光投放得更高、更遠。
深圳審計人認識到,審計不僅僅是查處經濟領域的違法違規問題,還應是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手段。劉家義審計長強調:“審計是國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本質上看,是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審計工作的根本目標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就是推進法治、維護民生、推動改革、促進發展”。深圳市審計局要打破偏狹的就審計論審計觀念,把審計融入到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局中去,提升到政治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高度,以全球視野,從國際化的角度去關注深圳審計的發展。對發達國家與地區先進經驗的學習以及對國際慣例的借鑒,使他們的眼光豁然開朗:要打造真正的陽光審計,走現代審計之路,就必須與國際慣例接軌,直接公開審計報告!
幾乎是與此同時,2008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始實施,審計報告因其信息權威、真實,成為了公眾十分關注的政府信息。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在條件,審計報告公開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于是,深圳審計再次突破,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深圳市審計局審計報告公開暫行辦法》。
翻開《深圳市審計局審計報告公開暫行辦法》,這篇短短的不足千字的規定,可謂亮點紛呈。
一是明確目標和依據。“暫行辦法”第一條開誠布公,明確指出制定本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審計監督的公開性,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公開的法律依據為《審計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二是明確公開方式。根據“暫行辦法”,審計機關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除依法送達被審計單位、本級政府、上級審計機關和相關單位外,還應依照規定程序通過深圳審計信息網、新聞發布會、印制單行本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公開。打開深圳審計信息網站,清晰明了的板塊設置,方便快捷的鏈接方式,使得公眾瀏覽審計報告更加便捷,民眾可以隨時從網上獲得幫助,得到準確審計信息。
三是明確公開范圍?!皶盒修k法”規定,績效審計、預算執行審計和政府投資項目竣工決算審計的審計報告直接公開;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暫不公開;其他項目審計報告根據需要逐步公開。
四是明確責任制度。為了確保審計信息公開的質量,還制定了嚴格的審批程序,強調對違反程序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深圳市審計局通過審計信息網公布了214份審計報告,一份份審計報告的公開,卻是出人意料的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不僅沒有出現想象中的“審計風暴”,而且,預想中輿論的聲勢與大眾的反應,也比過去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冷靜。審計機關自身一些同志擔心的壓力與困難也沒有增加。
面對這一現象,市審計局的決策者們卻覺得既在意料之內,更在情理之中:風平浪靜,波瀾不驚,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這表明我們的媒體反應更成熟,社會公眾對審計期望更成熟了,民主法治有了新的進步。深圳每年向人大作的審計工作報告多達6份,包括預算執行審計、績效審計、國土基金審計三個工作報告,以及與這三個工作報告相應的審計整改情況報告,全都通過媒體公開報道,社會公眾對審計風暴逐漸習慣,引為常態。然而,審計風暴并不是審計的目的,審計的作用應當體現在通過查處和揭露問題,加強管理,健全制度,完善體制。實行審計公開,就是體現審計作用的一個有力的手段。正是這樣一個理念,在深圳催生了審計報告公開。
公開正是審計報告的本來之義。審計機關受托實施審計,依法提交的審計報告向社會公眾公開,體現了政府對納稅人負責之宗旨,落實了服務型政府、責任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公開還原了審計報告的本質屬性。
(作者單位:深圳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