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篩選出適合豫南地區生產較理想的菌株,對引進的7個茶樹菇菌株進行栽培品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茶薪菇2號、茶薪菇ASL、茶薪菇4號3個菌株農藝形狀好,尤其是茶薪菇2號表現最為突出,適合豫南地區栽培。
關鍵詞:茶薪菇;高產;品比試驗;豫南
中圖分類號:S646文獻標識碼:A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6.018
Comparative Test on Different Strain of Agrocybe aegerita
GONG Feng-ping
(Henan Xi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Abstract:Comparative test on seven introduced strains of Agrocybe aegerita were done, in order to select theideal strain planted in south Hena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ushroom 2, mushroom ASL, mushroom 4 had good agronomic shape, especially the performance of mushroom 2 was the best, it wa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south Henan.
Key words: Agrocybe aegerita;high yield;variety test;south Henan
茶薪菇(Agrcoybe chaxingu huang),又名茶樹菇,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糞銹傘科、田頭菇屬。1972年中國開始人工栽培[1],1994年福建省在三明市開始開發茶樹菇人工栽培,1998年在閩東地區開始商品化栽培[2]。該菇肉質脆嫩、味道鮮美、口感極佳,富含氨基酸、纖維素和蛋白質,是極具開發前景的珍稀食(藥)用菌之一。豫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氣候的過渡地帶,在氣候條件上適宜種植茶樹菇等中高溫型食用菌。但是目前豫南地區現狀是,種植茶薪菇因選種不對,造成產量不高,影響菇農的積極性。本研究從生產實際出發,分別從不同茶薪菇主產區引進7個當地有代表性的茶樹菇菌株在信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食用菌試驗場進行了品比試驗,以選出適合豫南地區栽培的高產、優質、抗雜的茶薪菇菌株。
1材料和方法
1.1供試材料
試驗共收集了7個茶薪菇菌株,分別為:茶薪菇2號,引自廣水山珍食用菌有限公司;茶薪菇6號、茶薪菇4號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茶薪菇ASL和茶薪菇(白)引自華中農業大學菌種實驗中心;茶薪菇16號、17號引自湖北嘉魚縣環宇食用菌研究所。
1.2供試培養基配方
(1)母種培養基配方:土豆200 g,瓊脂2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氫鉀1.0 g,硫酸鎂0.5 g,麩皮10 g,棉籽殼10 g,水1 000 mL。(2)原種栽培配方:麥粒84%,棉殼7.9%,木屑6.8%,石膏1.2%,多菌靈0.15%,培養料含水量60%左右。(3)栽培料配方:棉殼43%,木屑39%,麩皮10%,玉米粉5.5%,石膏1%,生石灰1%,紅糖0.5%,多菌靈0.1%,料水比1∶1.2。
1.3試驗方法
1.3.1菌種活化為了防止菌種退化,對所引進的菌種進行提純復壯,方法是將菌種移接在PDA平板培養基上,待菌絲生長旺盛時,挑選菌絲粗壯、均勻、扇形毛頭整齊、無雜菌的平皿為移接皿,用接種刀割取菌落較凸出部位近菌絲末端(即頂端)約3~5 mm小塊置于待接平皿中心,置28 ℃下恒溫培養,重復1~2次。經平皿移接數次,觀察菌絲已恢復生機,長勢穩定后,挑選最優平皿中長勢一致的菌塊作移接材料,將菌塊移至試管。然后分別轉管,每個菌株轉7管,置于28 ℃恒溫箱培養8~10 d后備用。
1.3.2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的測定用9 cm的平皿常規方法制作無菌平板,PDA培養基,等量接種經活化過的菌種,置28 ℃恒溫箱中培養。隔天開始用直尺測量平板上的菌落直徑,精確到毫米。每個菌株測量5次生長數據,取平均值得出菌絲日均生長速度,并觀察菌絲萌發情況和菌絲生長勢。
1.3.3栽培試驗栽培試驗選用18 cm×30 cm×0.04 cm的聚丙烯袋(耐高壓滅菌),按常規方法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然后置于自然室溫條件下培養。栽培袋每袋裝濕料1 kg,每個品種接種60袋。發菌培養期間密切注意培養室氣溫的變化,及時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4~28 ℃,空氣濕度60%左右。接種1周檢查菌絲生長情況,發現污染袋及時將其清理出。之后每周翻堆檢查1次。待菌絲長滿袋達到生理成熟后,移至棚內開袋出菇。出菇時每個菌株隨機選取無污染菌袋40袋,采用直立式一端出菇的方法,觀察出菇形態,計算頭茬菇的產量及出菇茬次集中情況等。
2結果與分析
2.1茶薪菇不同菌株的菌絲生長情況
根據平板培養及栽培袋培養的觀察,不同菌絲的生長勢有差異,結果如表1。從表1中可看出:供試的7個菌株,菌絲均于接種1 d后開始萌發。7個菌株在生長速度上差別不大,但在發菌勢上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其中茶薪菇2號菌株菌絲長速最快,濃密粗壯潔白;其次是茶薪菇6號、茶薪菇(白)、茶薪菇16菌株菌絲長速均為4.7 mm·d-1,但茶薪菇2號菌絲濃密粗壯、潔白,其他兩個菌絲較稀疏;再次是茶薪菇4號、茶薪菇17菌絲長速均為4.5 mm·d-1,茶薪菇4號菌絲濃密粗壯潔白,茶薪菇17菌絲較稀疏。
從表1還可看出,菌絲濃密的抗雜能力強,污染率低。污染率最低的是茶薪菇2號,污染率為3%;其次是茶薪菇ASL、茶薪菇4號污染率分別是5%和7.5%;污染率最高的是茶薪菇16和茶薪菇17,污染率分別是13%和11%;較差的是茶薪菇6號和茶薪菇(白),污染率為9%。
2.2不同菌株頭茬產量、出菇時間、菇的形態特征
從表2可看出,同時接種和同種栽培管理條件下,現蕾出菇有遲有早。現蕾最早的是茶薪菇2號、茶薪菇ASL,接種48 d開始現蕾;其次是茶薪菇4號,接種54 d開始現蕾;現蕾較遲的是茶薪菇6號和茶薪菇(白),接種60 d開始現蕾;最遲的是茶薪菇16和茶薪菇17,在接種67 d后現蕾。最早現蕾的和最晚現蕾的在時間上相差近20 d,幾乎相差一茬菇的時間。豫南地區11月份正常年份溫度還可滿足茶薪菇生長,現蕾早的品種在寒流到來之前可出1~2茬菇。而現蕾遲的年前只能出一茬菇。同時還表現出現蕾越早的頭茬菇的產量越高。
從表2還可看出,各菌株在出菇形態特征上有所不同,茶薪菇6號和茶薪菇(白)的菇體周身潔白,外形美觀。在同等管理條件下,也有大量現蕾卻不能成菇,白色菇蕾慢慢枯黃、萎縮。白茶薪菇是否因品質嬌貴而栽培要求更高需進一步栽培試驗論證。所以,筆者建議豫南地區在種植時應盡量避免選擇白色茶薪菇菌株。其余5個品種,子實體菌蓋色澤接近黃褐色,菌柄近白色,現蕾都能成菇;但出菇疏密適中、蓋小柄長的3個品種是茶薪菇2號、茶薪菇ASL、茶薪菇4號;茶薪菇16和茶薪菇17現蕾較稀疏,菌柄較粗壯。
3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7個菌株在生長速度上差別不大,但菌絲濃密、粗壯、潔白的品種抗雜菌能力強,菌絲稀疏的則抗雜菌能力較弱。參試的7個茶薪菇菌株中,茶薪菇2號、茶薪菇ASL、茶薪菇4號菌絲濃密、潔白、抗雜菌能力強,具有出菇早、出菇整齊,商品菇產量較高的特點,是適應豫南地區栽培的菌株。尤其是茶薪菇2號表現最為突出,具有產量集中在第一茬的特性,在豫南地區無論是工廠化設施栽培還是個體菇農栽培都是較優良菌株。
參考文獻:
[1] 張甫安,朱宏發,李明焱,等.珍稀菌菇實用栽培技術[M].香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
[2] 王玉華,蘇貴平.茶薪菇栽培技術[J].食用菌,20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