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杭州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作為享受“同城同待遇”的蕭山區,是否也要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被報社列為關注的重點。2009年10月,蕭山區推行公共自行車調查論證工作正式啟動。2009年11月~12月,《蕭山日報》運用公共新聞的理念,通過對“關注公共自行車”系列報道運作模式的創新,使黨政機關、媒體、市民“三位一體”都熱起來了,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以蕭山能否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為突破口,讓黨政部門的民主決策意識熱起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出行難、乘車難、交通擁堵的狀況日益突出。2008年5月,杭州市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后,立刻在蕭山區黨政部門、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蕭山能否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如何推行,成為黨政部門和市民議論的熱點,媒體關注的焦點。《蕭山日報》得知這一情況,經過分析后認為,蕭山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了全國縣市區的前列(全國綜合經濟實力十強縣市區),區委、區政府的民主決策意識強,市民的整體素質和民主參與意識強,《蕭山日報》在蕭山的權威性高,這正是抓住“蕭山要不要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探索黨政、媒體、市民“三位一體”民主促民生機制的大好機會,于是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系、溝通,提出了通過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讓黨政部門的民主決策意識熱起來、讓媒體的輿論引導熱起來、讓市民的參政議政意識熱起來”的想法。在與有關部門達成了共識后,分頭向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區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匯報,擬定“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報道方案,引起了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使整個系列報道得以循序推進。
2009年11月2日,《蕭山日報》在“熱線”版“今日話題”欄目推出首篇報道《蕭山要不要推行公共自行車?請市民說說》,報道提煉了這樣的主題內容:“公共自行車因綠色、環保、快捷、經濟而被杭城百姓及中外游客接受和喜愛。日前,記者從區交通局獲悉,我區有望‘引進’公共自行車系統,目前正進行廣泛的民意調查。蕭山要不要推行公共自行車?請你來說說。”報道向市民轉達了三則信息:一、公共自行車要不要推行?要廣征民意;二、記者隨機調查:市民對此很期待;三、聽聽杭州的“經驗之談”。
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刊登后,立即在市民中引起反響。許多市民紛紛通過熱線電話、網絡等,向本報或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
半個月之后的11月17日,在蕭山區召開的公共自行車專題會議上敲定,蕭山將參照“杭州模式”,以“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規劃,通過3~5年時間,建成網點布局合理、服務質量優良的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洪航勇要求,科學規劃,民主決策,健全制度,把百姓支持的這項民心工程辦好辦實。這一報道的推出,再次將全民參與意識推向高潮,使黨政部門的民主決策意識真正熱起來了。
事后,蕭山一位區領導在談到對這一系列報道引發市民積極參與的感受時說,在“民主促民生”機制中,民生建設并非花錢越多、投資越大、標準越高越好,市民未必就十分滿意。從蕭山“要不要推行公共自行車”的科學決策過程看,民生工程首先要讓市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讓市民滿意,才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這是我們這次活動取得輿論監督、市民參與和黨政決策多贏的關鍵。
及時報道黨政部門的主張和要求,引導市民參與互動,進行深入報道,讓媒體的輿論引導熱起來
過去,有許多“民主促民生”新聞報道存在著“剃頭匠的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宣傳上的“一面倒”:一是片面強調政府工作的重要性。媒體宣傳報道政府解決民生問題,態度如何堅決、措施如何過硬,并提出了硬性的時間要求,而市民到底愿意不愿意,真實的想法有哪些,市民因沒有平等的知情權、話語權和參與權,都不能充分表達出來;二是片面報道市民的訴求。對市民的生計問題,只報道市民如何要求迫切,希望政府辦到什么程度,而對政府解決這一問題有多大難度、能不能辦到,卻沒有通過媒體向市民講清楚,使政府處于被動地位,增加了不少工作難度。
實踐證明,媒體如果只站在政府或者市民的單一角度進行宣傳報道,沒有形成黨政、媒體、市民的有效互動,結果是出力不討好,黨政部門不滿意,市民也不滿意。
民主建設是協調社會各階層關系的重要途徑。“民主促民生” 建設既是一種意向的表達和決策參與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交流機制。圍繞同一主題加強討論和交流,不同觀點產生碰撞,既可以打破黨政與市民之間的隔閡,增進理解,形成共識,也有利于推進政府的工作。因此,就當前來講,通過民主促民生、通過民主促發展特別重要。近幾年來,各地媒體對“民主促民生”報道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積累了比較成功的經驗。
在這次蕭山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的報道中,《蕭山日報》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每個階段媒體宣傳造勢先行,輿論引導前行,既報道政府的主張,又反映市民的訴求,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2009年11月24日,《蕭山日報》2版推出組合報道,一是報道了“蕭山推公共自行車,民調支持率達95.7%”的信息,民意調查顯示,在參與現場問卷調查和網上調查的1595人中,贊同實施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并愿意租用的市民高達95.7%,95.4%的被調查者認為“最佳行車距離為5公里以內”。二是報道了“杭州模式”,介紹管理辦法、租用方式、收費標準、網點數量等。三是報道了5位網友支持和2位網友建議的“網上聲音”。四是配發了“湘湖時評”《問計于民把好事辦好》。并在副標題中再次提出“該如何推行公共自行車?歡迎撥打熱線82654321說說你的看法”,將市民參與討論引向深入。
2009年11月26日,《蕭山日報》再次在2版推出《推公共自行車系統,市民各有話說》的報道,對兩天來打進熱線電話的情況,市民反映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報道,客觀反映了市民的兩種觀點:呼聲較高的一種觀點認為,推行公共自行車,有助于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既省力又環保,是一種進步。就連為停車犯難的有車族也認為很有必要。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蕭山城區不大,沒有必要跟風,推行公共自行車沒有多大意義。要因地制宜,優先完善公交網絡布局。還有更多市民關心自行車還借點如何設置、后續服務如何配套、免費騎行時間如何設定等問題,并紛紛支招。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媒體輿論引導的“加熱”,黨政部門和市民關心此事的熱情很高。
全面報道市民參與情況,反映市民訴求,讓市民的參政議政意識熱起來
“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是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明確要求,貫徹落實好這一要求,就必須要讓群眾開口說真話,普通居民的建議能夠很通暢的上達,并有反饋機制,黨政部門和領導干部才能真實聽到群眾的呼聲,而不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在這次報道中,《蕭山日報》高度關注民意,認真做好相關報道,充分反映市民參政議政的積極熱情,大力宣傳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在打進熱線電話的讀者中,退休教師肖彩亞的建議很有代表性。他建議,公共自行車出租和換乘點,應盡量設在人流量較多、公交車出行盲點或薄弱環節地區,比如體育場、醫院、學校、旅游景區、公交換乘等,像蕭山劇院、人民廣場、圖書館以及湘湖景區這些人流量多的地方,對自行車的需求量會大些。
讀者洪先生說,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已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出行交通擁堵的狀況,但蕭山與杭州還是有差別的。杭州路寬,蕭山路窄,而且很多非機動車道兩邊都停著汽車,道路更擠了。在這種情況下推行公共自行車系統,應先整治一下道路交通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保障騎車者的安全,也可以考慮設置一個自行車道。
2009年12月4日,區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就選什么車型、網點怎么設置、如何確定系統標識等內容,進一步征詢市民意見,《蕭山日報》在當天頭版刊發報道,將有關部門和本報熱線電話、傳真電話,以及三個網站的網上參與方式告知市民,希望市民建言獻策。
2009年12月9日,《蕭山日報》2版報道了《全區3000市民為公共自行車出點子(主)車型、顏色、網點均為熱議焦點(副)》。在自行車顏色選擇上,蕭山區提出使用飛鴿牌輕便自行車,并提供了紅色、橙色、綠色和藍色四種顏色供市民推選,網民多支持選用紅色,而現場收到的1028份征詢意見表中,有948人支持與杭城使用的紅色有區別。在網點設置上,市民希望服務網點設置在小區門口或商場、超市、菜場、車站等客流量較為集中的位置,也可與小區、單位自建的自行車庫結合設置。在發展方向上,市民建議,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分三步走。近期,以現有蕭山老城區、新區、湘湖旅游區和開發區為中心,2010年~2013年建成蕭山主城區公共自行車系統;中期,將公共自行車系統推廣到大江東新城、湘湖新城、錢江世紀城、臨浦組團、瓜瀝組團等;遠期,要適當考慮其它鎮街出行“最后1公里”的問題,適時推廣普及公共自行車系統。
這次“關注公共自行車”系列報道,始終堅持宣傳區委、區政府的主張和充分反映市民心聲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網絡等新興媒體融合的優勢,引導黨政部門、媒體、市民充分互動,是市民參政議政意識的一次充分體現,是市民平等行使知情權、話語權和參與權的一個典型案例。
(作者單位:蕭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