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近十年里,在平面媒體新聞加劇競爭的態勢下,國內各家報紙上都出現了一種由普通讀者主動提供線索而采寫出來的新聞。它的標志性特點是,往往在新聞的最后,加上“線索提供人:某先生(女士)”,再注上“獎金**元”。有的報紙還每天公布一次“最佳線索提供獎”,列出表格來一一注明,今天由讀者提供線索的新聞,具體發表在哪幾個版面上,而其中有一件被評為“最佳”,可獲最高數額的獎金。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也有由觀眾自行拍攝的新聞短片(或DV片),或者在某段電視新聞中專門說明,這段新聞是由某某觀眾提供的線索,我們給了他獎金。就《大連日報》而言,在2001年就有攝影記者直接聯系了一批報料人,約定由他們提供線索,凡根據線索拍攝而發表的作品,每一次給報料人10元錢的報酬。筆者在《大連日報》社會生活部工作過,現今又在政法新聞部工作,有若干新聞線索也是由讀者提供,并且按規定付予他們報酬。在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并對其他報紙的類似現象進行了研究之后,在此就這一問題的方方面面展開論述。
對這類新聞報道方式,可以引入“報料新聞”的概念。這種新聞最先是在新聞競爭激烈的廣州興起的,按照當地的習慣性語言,向新聞媒體提供線索叫“報料”,這個詞也被更多地區的人們所熟悉和接受,于是,就把這類由普通受眾提供線索、并因此獲得報酬的新聞,稱為“報料新聞”。在明確了這個概念之后,理所當然地就應該進一步研究,報料新聞與其他形式的新聞有何種的不同,它有哪些值得發揚的長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怎樣防止操作不當,引發假新聞事件,或刺激社會,引發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嚴重事件。怎樣對報料新聞永續利用,而又堅持辦報宗旨。這也是當前新聞工作面臨著的一個必須及時澄清、及時總結的問題,本文試做初步探討。
一、報料新聞具有新聞的共性,讀者報料符合全黨辦報的方針
前面已經說過,所謂報料新聞,它是由普通的讀者(受眾)提供的。由此我們也可以回顧,在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就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特征而言,除了極少量由記者直接看到、直接感受到的新聞之外(即親歷新聞),大量的新聞都是有人提供線索的,只不過提供線索的人都是有體制內的直接工作關系罷了。以《大連日報》政法新聞部為例,市政府要召開新聞發布會,市領導要到某處進行工作調研,市人大常委會要評議法官,都會有職能部門直接通知記者前去采訪。其他報道部門也是一樣,大連市的各個單位、企業,一般都會安排專人與新聞媒體聯絡,其任務就是向媒體提供本單位適合報道的新聞線索。這些都屬于新聞出現之前的預先聯系,而就是在突發性新聞發生之后,如發生各種生產事故、車禍、刑事案件,也往往是相關的部門、企業與記者聯絡,提供線索,并且為記者采訪提供有利條件。任何記者不會全知全能,有個風吹草動他都能知道,他也不可能什么新聞事件發生時都正巧就在現場,還是得靠各方各面提供線索。新聞線索就是新聞的源頭信息,沒有任何一個記者能夠做“無米之炊”。一般地,我們判斷一個記者是否能干,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往往是看他的線索多不多,在關鍵時刻能不能立即找到相關的人提供線索,把情況了解清楚。一個新記者為什么往往施展不開手腳,一個老記者為什么“路路通”?就在于他們所積累的“線索源”數量大小不相同。每個“線索源”,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富礦。我們黨有全黨辦報的方針和傳統,依靠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同志提供線索(這些同志往往被列為新聞單位的通訊員),這就是落實全黨辦報的傳統做法,至今也是行之有效的。提供線索的同志,與新聞界的聯絡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所以并不額外領取報酬。
相比之下,“報料新聞”是由普通讀者(受眾)提供新聞線索的,但就新聞本身而言,它與傳統的由通訊員提供線索,并無太大區別。按照新聞的定義,所謂新聞,就是對最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誰都是在提供事實(包括事實的線索),引出新聞記者的報道。這種新聞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報道,先是由提供者做了初步的判斷,下一步由新聞記者做進一步的判斷,其中值得報道的才構成了得以發表的新聞。報料新聞與傳統新聞的區別之一,就在于過去是由固定的通訊員或體制內有工作責任的人提供,而現在是誰都可以提供,不受身份的限制。至于報料者得到報酬,則相當于一筆稿酬,報料者對新聞作品的創作有所貢獻,這是對其貢獻的肯定和鼓勵。
報料新聞的產生,與我國進入信息時代是同步的。是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使普通受眾的報料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過去人們互通信息很不方便,記者只能與固定的通訊員聯絡,或者你來找我,或者我去找你,當時連電話都不是很普及。現在,手機、電腦網絡的大范圍普及,使任何一位受眾都能很方便地聯絡上記者,能很方便地在第一時間向記者報料。
有了報料新聞,還可以打破一些部門、單位人為制造的新聞封鎖。體制內的通訊員,由于本單位的利害關系,往往是報喜不報憂,出了不好的事情,根本不愿意告訴記者;而社會上的報料者,就沒有這方面的利益問題了,發現車禍、大火、建筑事故、群毆事件、環境污染,他們打個電話告訴記者,使記者繞開各種壁壘,得到了寶貴的新聞線索,這樣的新聞線索往往帶有輿論監督的性質,一旦核實發表,反而利于促進問題的解決。
報紙是黨和人民的報紙,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媒體。讓更多的人民接觸報紙,閱讀報紙,幫助辦好報紙,這是全黨辦報方針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我們應該熱情歡迎群眾報料,這實際上就是歡迎讀者參與辦報,讓群眾在報紙上擁有更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舉起雙手,歡迎這個趨勢的到來。
二、處理報料新聞更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真實性的原則,記者務必嚴格把好政治關、核實關
前面已經論述,報料新聞的線索與以前由通訊員提供的新聞線索,在本質上都是新聞的原料。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在原料階段,這兩者也有所區別。就是,通訊員一般在體制內,即隸屬于一定的單位和部門,有人對他進行考核、評定,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對新聞工作也略有了解,其提供的線索一般是可靠的。報社和記者對他們也有一定的了解,互相間處于知根知底、榮辱與共的關系,一般來說,新聞的差錯率比較低,也不會編造假新聞,因圖一時的小利而毀掉自己多年積累的聲譽。
而對于報料的普通讀者來說,由于人多面廣,水平難免參差不齊。他們大都沒有新聞工作的知識,在政治上也不會如體制內的通訊員那樣成熟,有人是第一次報料,有人是一次性報料,談不到積累聲譽的問題。他們或許熱情有余,而經驗不足,能否把一個新聞事件講得清清楚楚都不一定。當然,“線索”一詞的本身,并不要求絕對真實,也可包括道聽途說,正如一起刑事案件的線索,到了警察手里,必須有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別分析過程,才能理出頭緒,查出真相。報料報上來的線索,到了記者手里,同樣要再三核實,最好是親臨現場,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才能發稿。對報料新聞掉以輕心,有聞必錄,不加核對,貿然發表,不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素質,也容易產生假新聞,毀掉自己的聲譽和報紙的聲譽。在這方面是有大量教訓的。這樣的事,如果發生一次,其嚴重后果也是很難挽回的!
以2007年轟動全國的“紙餡包子”假新聞為例。當年6月初,北京電視臺記者訾北佳接到觀眾電話報料,說是反映“包子里面摻了碎紙的問題”,訾北佳就向欄目制片人上報了題目,引起制片人興趣,被定為報道專題。訾北佳先后進行了多次調查,始終沒有發現有問題的包子。由于選題已經上報了,制片人催促她及時交稿,而訾北佳剛到電視臺,想創造業績,如半途而廢,會影響自己的前途。于是,6月底的一天,訾北佳攜帶秘密拍攝設備,邀請其朋友、某無業人員假扮工地老板,在市場購買了肉餡、面粉等物,找來來京的四名農民工做包子,叫他們將撿來的紙箱用水浸泡,剁碎成紙屑,摻入肉餡中,再包成包子,說是要用來喂狗。訾北佳當場進行拍攝,制成新聞片“有商家制造摻了紙屑的肉包子坑害消費者”,在北京電視臺播出。訾北佳有意新聞造假,其行為為人不齒,但在事件的前半段,也不能不說,與她輕信了虛假的新聞報料有關。
2009年8月,由大連市一家媒體發表的“兩個月嬰兒竟死在家養松獅狗口中”的新聞,稿件文末注明“線索獎,洪先生,80元”。這條新聞,時間,地點,事件,原因,寫得清清楚楚,新聞要素齊備,情節曲折,警示作用深刻,所以引起了很強的社會反響。在讀者中就有人想了解詳情,就去詢問了報道中的社區,可是社區并不知道,再問派出所,問殯儀館,也不知道。于是,在大連市的主流網站天健網上,好多人質疑這是一條假新聞,而發表媒體的記者,當初并未核實,至今也不能確認到底有沒有這件事。按照現在的生活水平,不可能有人為了80元錢而胡編亂造,洪先生很可能是聽到了傳聞,然后向媒體提供線索,他無權、也無能力去核實真偽。對于這樣離奇的新聞,媒體未經核實,連“打個電話問問派出所”這樣的工作都沒做,就立即予以發表,這是相當草率的,社會影響也很不好。這條新聞最后被證實為假新聞。
新聞線索里面有新聞,但線索不直接等于新聞,“報料”只是報來新聞原料,還在等待新聞工作者的加工、提煉,甚至看原料不好,就直接放棄。新聞報道是追求事實真相的艱苦過程,來不得一點兒馬虎。外人(包括報料人)可以不知道新聞工作的特點,新聞工作者則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嚴格把關,不能讓假新聞、疑似假新聞從自己手中走到媒體上,誤導社會。
三、新聞媒體要堅持自己的報道宗旨,不能被報料新聞牽著走
在我們的工作中,黨要依靠群眾,但又不能被群眾牽著走,犯“尾巴主義”。同樣,在新聞工作中,我們歡迎群眾報料,但又不能被報料新聞牽著走。之所以這樣提出問題,因為當前已經有一些被報料新聞牽著走的苗頭,值得我們警惕。
現象之一,社會新聞過多。前面說過,報料人來自社會,他們不大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提供帶有全局性的線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線索,而往往是提供他們親眼所見的社會新聞。比如,大連市現在有5萬多輛大小汽車在路上行駛,車禍不可避免總會發生,于是就有讀者及時報料。在我市平面媒體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左一個版是車禍的照片,右一個版又是車禍的照片。在報紙上占了這樣大的比例,是否合適?又比如,某處發生一起民工討要工資的“跳樓秀”,有人報料過來,是否每一起都刊發?
在這里應當說明的是,有的報料人逐漸走向熟練,與對口的記者聯系較多,記者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他們提供線索。如果報料一次沒發表,可能下一次就不報給你了。在這種利益鏈條上,記者往往會堅持要發表他們報上來的新聞。這樣,就造成了社會新聞的比例過大。
現象之二,同城都市報媒體走向同質化。同一座城市的都市類報紙,本來是互相補充、各有分工的。而報料人并不專屬于某一家報紙,他一旦得到線索,是每一家報紙都要報一下的。為了維持合作關系,不至于線索中斷,各家媒體往往會傾向于重視他提供的線索,不論長短,多少給報道一下子。這樣,同城媒體就有了大量的共同新聞,也就顯不出各家報紙的宗旨和特點了。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報料新聞是新時期現階段出現的新的新聞形式,它提供了讀者(受眾)直接參與新聞前期制作的機會,對引導讀者(受眾)接觸新聞、對新聞事業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報料新聞的積極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對比其他渠道提供的新聞線索,新聞工作者必須格外慎重地對待報料新聞,嚴格篩選,認真核實,堅持媒體的宣傳宗旨和媒介特性,讓報料新聞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從而把媒體辦得更好。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社政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