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中旬,我應邀到浙江西部的江山市大陳村采訪,緣起于一首村歌,卻無意間與一段厚重的歷史結緣。
這是一種歷經滄桑而風骨依然的美。古風古韻,人心純化,青石小徑,碧影白墻,恍然遺世獨立;
移步見景,綠意拂面,年逾古稀猶扎小辮的老奶奶,這一切都是那么獨特,令人向往……
行程2000余公里,途經四省,一路向南。此行目的地——浙西小城江山市的大陳村。
地處三省交界地的江山市,相對于浙江其他市縣來說,是一個略顯封閉的內陸小城。而我要走訪的大陳村,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國,早已因弘揚歷史文化而名聲在外。
十佳村歌誕生記
“遙遠的從故鄉走來,又走向更遠的天邊,父親殷殷的叮嚀和囑托,就像媽媽的那碗面……”
2009年12 月21日下午,徜徉于大陳村的青石板路上,我被一陣悠揚的歌聲所吸引,循聲而上,在村小學里,我找到了正在教小學生唱歌的村黨支部書記汪衍君。
這是一處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其始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國的汪華。漫步其間,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這里曾是浙江省第一座私立師范學校萃文書院的所在地,重教崇學,古已有之;這里曾孕育了名門望族,四省通衢,輝煌不可勝數。而汪衍君,就是這樣一位將祖宗遺志發揚光大,立意高遠的新農村建設者。
2009年11月28日晚,CCTV-7演播大廳,首屆“全國村歌十大金曲評選大賽”隆重舉行。汪衍君的一首《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從2800多首參賽歌曲中脫穎而出,一舉贏得了“十大村歌金曲獎”。
2005年,汪衍君當上了大陳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堅信:文化最能讓村莊體現價值和品牌。而大陳村至今仍保留著汪氏宗祠、文昌閣等優秀古建筑和大量清末民初的徽派建筑,還有大陳面制作技藝、麻糍節等傳統民俗,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怎樣挖掘村里的歷史文化并將之發揚光大,成為他上任后首先考慮的大事。
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汪衍君萌生了為大陳村創作一首村歌的想法。幾經碾轉,2007年10月12日,《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誕生了。大陳村從此有了自己的村歌。
當舉行首屆“全國十佳村歌”評比的消息傳來后,汪衍君又邀請老班底再次創作了一首新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由他代表大陳村去演唱。
能將大陳村推向全國,展示在全國觀眾面前,汪衍君的心里比蜜還甜,他5年來致力于大陳村文化建設,也算是得到了回報。
《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描繪的正是大陳村悠久的文化積淀和純樸的民俗。而大陳面,作為大陳村的主打特色產品,五百多年的工藝,也承載著許多人文底蘊。《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縈繞的正是那種古老而常新的思念和家的氣息。
麻糍文化節——
文化“點”村成“星”
深冬的江南,溫暖如北國的初秋。2009年12月22日上午9時,大陳村汪氏宗祠里熱鬧非凡,伴隨著古樂器先鋒雄渾激揚的轟鳴聲,古越曲《望鄉臺》徐徐響起。歷時兩年的修譜工作接近尾聲,族譜發放儀式如期舉行。
每年的農歷十月初十,是大陳村的“麻糍文化節”(麻糍是一種地方小吃,主要原料是糯米、芝麻),至今已舉辦了四屆。
自2005年汪氏宗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大陳村不斷地在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重教崇學文化、民俗文化四大方面挖掘大陳豐富的文化底蘊,并進行了系統化操作。文化節在用文化特色構建和諧村莊、營造文明村風的同時,還帶來了不少商機。如今,大陳村的風味小吃、土特產品已引起了不少城里人的興趣。
起源于當地民間秋收后慶豐收、祭拜天地神靈儀式的老佛節,已經沿襲了數百年。2005年,大陳村與時俱進,正式將老佛節更名為麻糍文化節。這一天,大陳農民自籌資金、自導自演、自辦了一個移風易俗的文化節。
2006年的第2屆麻糍文化節,節目內容更加豐富:有麻糍擂臺賽,有80多名村民排演的威風鑼鼓、民間座唱以及歌舞表演,有村民評出的好媳婦、文明家庭表彰儀式,還有村里的系列農產品展銷,以及大陳風味小吃品嘗等等。
2007年文化節,汪衍君借勢召開了項目推介會,將大陳村人文生態旅游專線的開發提上了日程。一個集古村落、農家樂、森林資源開發、大陳面為一體的新大陳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麻糍文化節現已通過了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批,下一步將申報國家級。已經形成的特色文化,如“好媳婦”的競選,“孝子賢孫”的評比,傳統的民間活動、自發組織的表演等,豐富了村民的生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還吸引了大批外來的游客,給原本有些閉塞的小村落注入了無限活力。如今,這個傳承了幾百年的民俗,已經成為大陳農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經濟。”這是汪衍君的治村理念。
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陳村注重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建設特色文化村。現在,文化元素正轉化為強大的經濟發展動力。村中有成片的明清古建筑,光100多年以上的老房子就有10多座,整個格局都保存著百年前的樣子,他們正思謀著進一步開發。
一條青石路徑鋪滿思古情懷,一組大陳古屋展現世事滄桑,一脈汪氏后裔延續詩禮傳家,一碗大陳面香飄大江南北。對大陳村的由衷熱愛,促使汪衍君對未來進行深度的思考。古村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如何挖掘其中的價值并且展示出來,更進一步,以此帶動全村經濟的發展呢?有一點他確信不疑,那就是要將開放的、嶄新的大陳展現在世人面前。
發譜儀式以汪衍君發出的詢問作結:“大家快樂不?開心不?幸福不?”代之以村民們異口同聲地高呼:“幸福!”幸福寫在臉上,溢在笑間。3天大陳之行,我很受感動。本想走近一位村官,卻被他的村民所感動。4位年近90高齡的老奶奶,顫顫巍巍地步入古老的祠堂,向我講述過往,拜太公、閣樓看戲……那些屬于他們的年代,如今已幻化成嶄新的大陳;江南的午后,無論是行走于古老的街巷,還是安坐在舒適的竹椅上,聽老者講述風雨大陳的百般滄桑,都是一種踏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