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元帥軍銜。這也就是百姓們津津樂道的開國十大元帥。與此同時,共和國還授予了多位將軍軍銜。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風采絕倫的將帥服早已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塵封在記憶中。
2007年5月到9月,南京際華3503廠在老廠長王壽大的帶領下,奮斗了4個月,終于將將帥服這一國寶復制成功。將帥服到底什么模樣?僅僅兩套衣服,為何需要4個月之久?遍尋九州,為何王壽大廠長敢接受這項任務?這還要從頭說起。
這個任務很艱巨
2007年5月初,南京際華3503廠經(jīng)銷總公司的亓書達副總經(jīng)理在總后勤部得知,歷經(jīng)半個世紀后,新中國第一代元帥禮帽、將帥服上的銀線已經(jīng)氧化發(fā)黑,出現(xiàn)老化。總后勤部這幾年一直在尋找可以將它們復制出來的廠家。這之前,已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找了很多廠家,均被告知無法完成。亓書達正好了解工廠1956年制作過我國第一代將帥服的這段歷史,于是主動請纓,承擔了復制兩套1956年第一代將帥服的任務。
“當時工作人員只帶來了一套國家軍事博物館里保存的將帥服。作為樣品,讓我們原樣做出兩套。”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為什么說任務艱巨,因為太難了。“只有一件國寶級的樣品,只能看,不能拆;這還不算,關鍵是除了這件樣品,所有的面料、輔料、飾品都一無所有,連現(xiàn)在什么廠家生產(chǎn)這些面輔材料都無從得知;更為困難的是,為確保將帥服的“復制”,必須嚴格按照當年的制作工藝,絕不能用機器代替?zhèn)鹘y(tǒng)手工。但熟悉過去制作工藝的人已寥寥無幾了。
5月19日,楊建強副廠長了解到原廠長王壽大曾參與過第一代將帥服的試制生產(chǎn),找到了年已75歲的老廠長王壽大,請他出山幫助完成這項任務,并且將樣品帶到了王壽大廠長的面前。
“我看到樣品后,第一感覺跟他們一樣,實在太難了。”王廠長說,做這樣一套將帥服,不是一個廠家獨立能夠完成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多個部門配合。而且,樣品不能拆,給復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看到自己50多年前曾經(jīng)親身參與制作的這套第一代將帥服,王壽大廠長非常激動,決定再度出山。
老廠長做過將帥服
1955年,國家決定授銜時,將第一批將帥服的制作任務交給了3503廠(時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3廠)。該廠為了趕制這批將帥服,在全國招聘技術工人。此時的王壽大剛滿20歲,正在常州一家私營服裝廠上班。聽聞南京招工,王壽大背著行囊來到了南京。來到廠里后才知道,他們這500人將一起承擔這批將帥服的制作。
“知道消息后,真的是太激動了!”50多年后,王廠長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心情。“對于我們來說,能為開國將帥做衣服,那是一種榮耀!”當年的將帥服全部是仿照蘇聯(lián)的制服樣式,面料是全毛華達呢,顏色則是一種特殊的海藍色。當時國內沒有這種面料,所有的面料都是從國外進口而來。所有參與執(zhí)行這次任務的人都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走進車間王壽大才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人都被規(guī)定只能負責一道工序,不得與其他工序工人交流,也不得互相探聽。當時王壽大被安排負責袖子的制作。他們組一共4個人負責袖子,一人一個班,每人每天加班加點只能做0.2套,每個人平均要5天才能完成一套衣服的制作。
1956年7月底,2000多套英姿颯爽的將帥服趕制完成,并送到了北京。共和國的開國將帥們身上所穿的制服,就在3503廠工人的一針一線下完工。這批將帥服完成后,王壽大留在了廠里,并且開始專門為首長做衣服的工作。“當時廠里專門安排了六七十個技術精湛的工人為首長做衣服。”王壽大說,1956年到1964年,他先后為許世友、萬里、杜平等高級首長做過衣服。
多年來一絲不茍的工作練就了王壽大精湛的技藝。因此,50多年后,復制第一代將帥服的任務下來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踏破鐵鞋”四處覓
復制的將帥服需要一種特殊海藍色面料,市面上壓根見不到。接到任務后,王壽大廠長打過很多電話,許多生產(chǎn)廠家都明確地說,生產(chǎn)不了這種面料。在被拒絕了無數(shù)次后,王壽大通過自己在服裝業(yè)多年的人際關系,找到了蘇南一家有能力生產(chǎn)這種面料的廠家。對方聽說是復制將帥服,答應生產(chǎn)面料,加緊織布并開小缸印染。但是,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王廠長只好要求對方越快越好。
5月20日,王壽大廠長專程趕往這個廠家。原本擬訂制20米面料,但是第二天,王壽大廠長便接到了廠家的電話:“只能給6米,多一點都沒有。”6米的面料僅僅只夠做兩套衣服,這就要求在制作過程中,出不得一點差錯。
“6米就6米吧。”面料有了著落,王壽大廠長緊接著趕回南京準備金絲和銀絲。這種金絲不是普通的金線。“將普通金絲拉成比頭發(fā)絲還細的金線,然后做成彈簧狀,彈簧的中間必須要能正好穿過一根繡花針。”
王壽大廠長首先想到了南京某研究所。找到所里的老朋友后,王廠長被告知,做不了。其他研究所也是如此。無奈之下,他只得另外尋找生產(chǎn)廠家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東南沿海的一家專門生產(chǎn)廠家說可以嘗試著做,但是,“必須從1公斤起開機器,否則承擔不了”。王壽大廠長苦笑著說:“我兩套衣服,一共只需要40克左右的黃金絲,廠家1公斤起做,報價高得我們無法承受。”
萬般無奈之下,王壽大廠長只得向北京求助,亓書達副總經(jīng)理同北京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多方面聯(lián)系,還真的就找到了希望。有關部門通過種種渠道給工廠聯(lián)系到了數(shù)十克符合要求的金絲和銀絲,亓書達副總經(jīng)理立刻趕赴北京,購買了金絲和銀絲帶回工廠。如此這般“踏破鐵鞋”之后,紐扣、帽徽等配件也陸續(xù)搞定。
每道工序都不能有偏差
8月2日,面料生產(chǎn)廠家終于將6米面料生產(chǎn)了出來,并且送到了南京。王廠長馬不停蹄地帶著面料來到了刺繡研究所,開始袖子和領口的刺繡工作。
“刺繡環(huán)節(jié)是整個復制過程中最難最復雜的階段。”究竟有多復雜?技術人員稱,將帥服上的國徽、星徽、松枝等圖案都是金絲和銀絲刺繡而成,這樣繡出來的花飾才會有立體感。比如,繡在袖子和領口上的是谷穗和五角星圖案。中間必須用交叉擰成的金線做主干,谷穗部分則用彈簧金絲一針一針繡出圖案,不能有分毫偏差。“每一段都不能長不能短,否則就沒有立體感。”4個刺繡工人開始了小心的工作,每下一針都必須得到王壽大廠長的認可。
安排好刺繡,王壽大廠長開始緊急聯(lián)系生產(chǎn)五角星和紐扣。16天后,當他把這些準備好,再次趕到刺繡研究所,卻發(fā)現(xiàn)刺繡出了問題。“花型有點走樣,必須拆了重繡。”繡起來難,拆起來更難。4個刺繡工人整整忙了22天,終于將四只袖子和兩條領子的刺繡工作全部做完了,也通過了王廠長的驗收。而這時,王廠長也歷經(jīng)萬難將五角星、紐扣和肩章準備好了。
所有一切準備好后,兩套將帥服的生產(chǎn)在4名技術人員的協(xié)助下正式進入制作階段。1956年時使用的是傳統(tǒng)工藝,過去的衣服肥而大,而現(xiàn)在的禮服則要求要合體、要精神。于是,王廠長和余國強、許可等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改進了傳統(tǒng)工藝,采用新式立體裁剪法,使將帥服既舒適又精美。工藝改進了,但是制式一點都沒有變。
另外一個改進的工藝是采用了現(xiàn)代的黏合工藝,這種工藝做出來的衣服非常挺括,機洗、手洗幾千次也不會變形。但是,還有一道工序非常困難,這就是褲縫鑲邊。
將帥服的褲縫要求用一厘米寬的紅呢牙條鑲邊。“從上到下,必須確保每處都是一厘米,任何差錯都來不得。”1956年將帥服的褲縫鑲邊靠的是熨斗。而這次復制,技術人員改用了機器,“這樣壓出來的褲縫可以確保絕對不會有絲毫偏差”。
在高度緊張的四個月后,9月23日,復制將帥服的所有工序完工。9月26日,兩套將帥服送到了北京。總后勤部的專家和首長檢驗完衣服后,興奮地說,“這比1956年做的還要好!”
對于王壽大廠長和所有參與復制第一代將帥服的職工來說,這樣的評價完全配得上他們4個月來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