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高盛這只領頭羊,我們可以看到華爾街金融機構最集中、最突出、最具有隱秘性、欺騙性的行業秘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4月16日向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高盛集團在涉及次級抵押貸款業務金融產品問題上涉嫌欺詐投資者,造成投資者損失超過10億美元。這只是有關高盛的一個案例。
2008年5月,當石油價格飆升到147美元1桶的時候,石油輸出國組織證實,全球石油供應每天高于200萬桶,石油供應充足,不存在供不應求。那為什么石油價格還會上漲?美國國會懷疑:國際石油價格已經被國際投機勢力操縱。這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認為國際石油價格將上沖至200美元1桶。與此同時,已經從高盛董事局主席轉任美國財長的亨利#8226;保爾森發表公開談話指出,沒有證據顯示石油價格已經被操縱。美國國會被激怒了,他們請來索羅斯等國際金融投機大鱷作證指出:國際原油的價格正在被操縱。也正是因為美國國會的堅持,美國證券、期貨監管委員會開始查處期貨操縱行為,而石油價格從此踏上暴跌歷程。
在美國房地產泡沫起因中,高盛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國會參議院下屬有個“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他們一直在對美國多家金融機構進行調查,試圖搞清金融危機的起因,以及這些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調查發現,高盛2004年到2007年之間,將大量“有毒”抵押貸款與債券打包出售以獲取服務費;此后,高盛又將這些債券與債務抵押債券打包成更為復雜的衍生金融商品,并進一步銷售給投資者,從而使這些“有毒”抵押貸款的風險被進一步放大。高盛在把這些風險極高的“有毒”資產兜售給投資者的同時,自營盤卻大量做空抵押貸款,而且并沒有向客戶透露這一信息。此外,高盛還將自己希望從資產負債表中清除的債券出售給了自己的客戶。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近年來已成為國際投行的“VIP客戶”。無論是業務需求的迅速增長、相關監管的薄弱、企業風險控制能力的不足還是國內整體對衍生品交易經驗的匱乏,都使得中國成為外國投行肆無忌憚施展潛規則的沃土:用欺詐手段兜售套期保值產品;極度不公平的定價協議;不透明的業務操作以及故意疏漏的風險揭示。這種種手段讓我們的企業賠上了上百億元的損失。
面對巨額虧損,東航第一個表示要對國際投行提出法律訴訟。隨后又不斷有央企跟進。國資委已公開表示支持企業運用各種法律手段,通過談判協商、倉位管理等措施,盡力減少損失,同時保留采取進一步法律訴訟等權利。但是,由于涉及法律管轄權和國內企業缺乏跨國訴訟經驗等問題,中國企業通過法律手段維權的行動仍然只停留在動議和構想的階段。
在全球圍剿華爾街投行的大潮下,中國企業應該堅定地站出來,真正邁出法律訴訟的第一步。這一步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減少虧損,而且還能徹底改變以往被國際投行牽著走的被動局面,重新樹立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買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