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一些議論,說民營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等方面不如國有企業,銀行貸款的80%給了國有企業,造成中小企業普遍融資難。當前的“國進民退”的討論中有人再次以此進行議論,認為近一段時間國有企業所以能頻頻成為“新地王”,就是因為新增貸款的絕大部分給了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貸款成為壞帳最后都由國家負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要看到,國有的商業銀行作為國有金融企業,經過多年改革特別是近幾年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科學決策和風險防范能力明顯提高,已經基本成為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組織,追求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增值性、流動性是它們的本能。商業銀行作為營利性機構,不管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或是外資銀行,在發放貸款方面效益和安全是它們優先考慮的因素,難免出現“嫌貧愛富”、“嫌小愛大”的傾向。
據全國工商聯提供的資料,目前,銀行的企業貸款中,大型企業占49%,中型企業占30%左右,小型企業占20%。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現行的金融管理體制,包括銀行評價風險、評價貸款的待遇和標準,都是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要考慮對象。相對而言,給大企業發放信貸顯然比給小企業發放信貸成本低,風險小。
從現實來看,效益好的大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銀行追在后面給貸款,銀行內部普遍設立了大項目部可以說明這一點,而效益差的以及廣大中小企業不管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貸款難的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和難題。在我國,企業的95%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95%是民營企業,正是這兩個95%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現象。
當然,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因為有國家信用的潛在影響,普遍承擔國家的重點項目等,有時貸款相對要容易一些。但總的說,銀行信貸的流向和規模與企業的效益和規模有關,與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沒有必然聯系。把中小企業信貸難這一世界性難題歸結為我國的所有制歧視,甚至認為“國進民退”加劇了中小企業信貸難,是沒有充分依據和說服力的。